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郭涛  颜安  耿洪伟 《麦类作物学报》2020,40(9):1129-1140
为快速、准确地估测不同生育时期小麦品种(系)株高与叶面积指数(LAI)表型性状,基于各生育时期小麦品种(系)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和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分别构建不同生育时期株高估测模型和光谱指数LAI估测模型。借助一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S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分析方法,并采用决定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和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综合性评价指标,筛选出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最优的株高和LAI估测模型。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株高估测效果最好,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高度拟合(r、RMSE、nRMSE分别为0.87、5.90 cm、9.29%);在各生育时期中,灌浆期模型预测精度较好,成熟期预测精度最差,r分别为0.79和0.69。(2)所选的18种光谱指数与LAI相关性均较好,其中BGRI、RGBVI、NRI和NGRDI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且各时期三种回归估测模型均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拟合效果,其中SMLR回归模型对各生育时期LAI预测精度最好,其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预测集r分别为0.68、0.57、0.61、0.68和0.53。这说明,基于无人机获取的不同生育时期小麦DSM影像提取株高,并运用18种光谱指数构建LAI估测模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及时准确高效监测小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获取了冬小麦挑旗期和开花期地面实测光谱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影像数据,并基于查找表建立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得到冬小麦冠层模拟光谱数据,利用数学统计回归模型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别构建冬小麦LAI单变量、多变量预测模型,以实测LAI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将最佳预测模型应用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以分析LAI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单变量预测模型和多变量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598~0.717和0.577~0.755,其中以基于植被指数的多变量预测模型表现最优,其在开花期的验证精度最高,RMSE和MAPE分别为0.405和12.90%。在LAI空间分布图中,开花期预测效果优于挑旗期,各试验小区的LAI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3.
高光谱遥感能够快速无损地估测作物生长性状及产量,这为作物规模化育种的田间评价与选择提供了高效手段。选用生育时期相似、生长性状有差异的52份大豆品种(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在盛花期(R2)、盛荚期(R4)及鼓粒初期(R5)测定大豆冠层反射光谱,同步测定大豆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部生物量(ABM),收获后测定产量。针对不同生育时期冠层光谱与生长性状及产量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LAI的PLSR模型可以解释LAI总变异的54.4%~61.0%;不同生育时期ABM的PLSR模型可以解释ABM总变异的65.5%~67.0%;R5期是利用冠层光谱估测产量的最佳生育时期,其PLSR模型可以解释产量总变异的66.1%。本研究结果可望为大豆规模化育种中大量试验材料的田间长势监测和产量估测提供快速无损预测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产量的精准预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快速精准获取马铃薯产量信息,研究利用无人机搭载可见光相机和多光谱相机,分别于马铃薯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进行无人机RGB和多光谱影像的采集,并于收获期测定马铃薯产量。基于RGB和多光谱影像特征,对马铃薯产量与RGB指数和植被指数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合样本数量,筛选出相关性最高的前五个光谱指数作为模型输入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2种方法构建不同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估算模型,并进行对比,筛选出马铃薯产量估算的最优模型。通过RGB指数与植被指数结合可以提高马铃薯产量的估算效果,并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反演效果要优于随机森林模型。最终产量的估算效果从高到低分别是盛花期>全生育期>终花期>初花期>现蕾期,马铃薯产量最优估算模型为盛花期以RGB指数与植被指数结合作为模型输入变量的MLR模型。测试集R2和RMSE分别为0.77、0.64 kg/m2;验证集R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大范围小麦秸秆覆盖度(CRC)估测方法,以冬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2遥感卫星影像光谱指数、波段和纹理特征及其不同特征组合,利用灰色关联-随机森林(GRA-RF)敏感特征提取方法,结合高斯过程(GPR)、套索(LASSO)、岭回归(RR)和偏最小二乘(PLSR)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开展小麦CRC估算的最优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RA-RF特征优选后的机器学习模型显著改善了小麦CRC的估算精度,LASSO算法总体对小麦CRC的估测效果最佳,并且针对不同的光谱特征组合表现出差异化的结果。其中,以光谱指数、波段和纹理信息构成的组合特征集构建的CRC遥感估算模型精度最优(r2=0.65,RMSE=9.25%),以波段与纹理两者组合特征估算的CRC精度次之(r2=0.63,RMSE=9.31%),仅利用单一的光谱指数、波段或者纹理特征估算冬小麦CRC的精度均劣于组合特征的结果。这说明应用GRA-RF组合筛选方法能够有效优选秸秆覆盖度的光谱特征;相比于单一特征,光谱指数、波段、纹理信息等构成的组合特征更能有效地监测小麦秸秆覆盖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现基于无人机的小麦产量快速预测,通过不同种植密度、氮肥和品种的田间试验,应用无人机航拍获取小麦生育前期(越冬前期和拔节期)的RGB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获取小麦田间颜色和纹理特征指数,并在小麦收获后测定实际产量。通过分析不同颜色和纹理特征指数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合小麦产量预测的颜色和纹理特征指数,建立小麦产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小麦生育前期图像颜色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好,而纹理特征指数相关性较差。对越冬前期利用单一颜色指数NDI构建的产量预测模型验证时,R为0.541,RMSE为671.26 kg·hm-2;对拔节期用单一颜色指数VARI构建的产量预测模型验证时,R为0.603,RMSE为639.78 kg·hm-2,预测结果比较理想,但不是最优。对越冬前期颜色指数NDI和纹理特征指数ENT相结合构建的产量预测模型验证时,R和RMSE分别为0.629和611.82 kg·hm-2,比单一颜色指数模型分别提升16.27%和减小8.85%;对拔节期颜色指数VARI和纹理特征指数COR相结合构建的产量预测模型验证时,R和RMSE分别为0.746和510.29 kg·hm-2,较单一颜色指数模型分别提升23.71%和减小20.24%。上述结果说明,将无人机图像颜色和纹理特征指数相结合建立的估产模型精度较高,可在小麦生育前期对产量进行有效预测。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人机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冬小麦产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效准确地预测小麦产量,以浙江省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四旋翼无人机精灵4多光谱相机获取冬小麦5个关键生育时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冠层多光谱数据,选取多光谱相机的五个特征波段计算各生育时期的72个植被指数,分别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BP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构建不同生育时期的产量估算模型,最后采用决定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误差(RE)对估算模型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优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建立的模型估算效果最优,SMLR、PLSR和SVM三种方法建立的模型估算效果接近。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所建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模型的R、RMSE和RE分别为0.92、0.35、11%;0.93、0.33、10%;0.94、0.32、9%;0.92、0.36、9%;0.77、0.67、33%。模型验证时,抽穗期估算效果最好(R、RMSE和RE分别为0.91、0.35和15%),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估算效果接近且有很好的估算能力,成熟期估算精度最差(R、RMSE和RE分别为0.71、0.47和13%)。由此说明,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无人机多光谱提取的植被指数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估算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稻产量的准确估算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获取水稻主要生育期冠层光谱信息,通过提取不同生育期8种植被指数与水稻产量的实测值建立拟合关系,筛选出最优植被指数和最佳的无人机遥感作业时期,建立水稻估产模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前期不适合估产,抽穗期至成熟期估产效果好。最佳估产生育期是水稻抽穗期,基于该时期的植被指数NDVI、RVI、DVI、GNDVI、MSAVI2建立的多元线性模型估测效果较好,验证精度佳。因此,利用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对水稻产量进行估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丰富大田尺度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遥感估算方法并提高估算精度,以关中地区冬小麦为对象,基于Sentinel-2多光谱卫星数据与地面同步观测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样点数据,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和随机森林(RF)法构建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估算模型,进行区域冬小麦叶面积指数遥感反演。结果表明,Sentinel-2多光谱卫星影像中心842nm近红外B8波段与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最好,样本总体相关系数为0.778;植被指数中反向差值植被指数(IDVI)与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最好,样本总体相关系数为0.776。各种估算模型中LAI-RF模型预测效果最佳,r~2为0.72,RMSE为0.53,RE为16.83%。基于LAI-RF估算模型,应用Sentinel-2多光谱卫星数据较好地反演了研究区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区域分布,其结果总体上与地面真实情况接近,说明以Sentinel-2卫星影像数据建立LAI-RF估算模型,可应用于区域冬小麦LAI反演制图。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基于Dualex植物多酚-叶绿素仪和高光谱遥感技术反演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可行性,利用Dualex植物多酚-叶绿素仪,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Chl),同时进行叶片光谱测定,以对Chl敏感的1个一阶导数波段、3个三边参数和3个植被指数作为自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和支持向量回归(SVR)构建估测模型,并利用验证样本对各生育时期估测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同时与传统的单因素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冬小麦反射光谱曲线在不同生育时期有所不同,且随着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不断降低;在以一阶导数光谱敏感波段、三边参数以及植被指数构建的冬小麦Chl单因素估算模型中,基于各生育时期显著相关的植被指数构建的模型精度最优;以7个参数作为自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和支持向量回归(SVR)构建的模型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性及预测精度,尤其利用SVR建立的模型建模决定系数在0.8以上,预测决定系数在0.7以上,是进行冬小麦叶片Chl估测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究无人机数码影像监测水稻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可行性,明确利用无人机数码影像监测水稻LAI的最佳时期,构建基于无人机数码影像的水稻LAI监测模型.[方法]本研究基于不同品种和施氮量的水稻田间试验,于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测定水稻LAI,同步使用无人机搭载数码相...  相似文献   

12.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小麦产量动态信息,基于无人机遥感平台,分别分析了小麦4项生理指标[地面实测叶面积指数、叶片含氮量、叶片含水量及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及10项植被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以筛选出与产量最为敏感的生理指标与植被指数,并比较了3种建模方法(一元回归UR、多元逐步回归SMLR和主成分回归PCAR)在小麦各生育时期估产的适用性,进而得到小麦最优估产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生育时期两类变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变化特征一致,均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不同生理指标、植被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在各生育时期均存在差异,生理指标表现为叶片含氮量>LAI>SPAD>叶片含水量;而植被指数在各时期表现不同;(2)以生理指标与植被指数为自变量,采用SMLR模型构建的抽穗期估产模型拟合精度最高,R、RMSE和nRMSE分别为0.828、362.53 kg·hm-2和12.35%;(3)小麦估产模型在各生育时期的预测精度表现为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遥感信息和作物生长模型在作物估产方面的优势互补特性,选取河北省藁城市冬小麦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多个关键生育时期的生理生化、农田环境、气象等数据,并获取准同步的环境减灾小卫星HJ-CCD影像数据,采用植被指数反演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基于扩展傅里叶振幅灵敏度检验法(EFAST)对WOFOST作物模型的26个初始参数进行全局敏感性分析,筛选敏感性参数,调整WOFOST模型的核心参数,利用查找表优化算法构建基于WOFOST模型和遥感LAI数据同化的区域尺度冬小麦单产预测模型,并定量预测区域冬小麦单产水平。结果表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是遥感反演LAI的最佳植被指数(开花期建模r=0.913,RMSE=0.410,灌浆期建模r=0.798,RMSE=0.470),预测能力最强(开花期r=0.858,RMSE=0.531,灌浆期r=0.861,RMSE=0.428);筛选出6个待优化参数,即TSUM1、SLATB1、SLATB2、SPAN、EFFTB3和TMPF4;产量预测精度r=0.914,RMSE=253.67 kg·hm-2,找到了待优化参数的最佳取值,最终完成了单产模拟。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冬小麦产量的可行性,利用中麦175/轮选987重组自交系F7代群体中70个家系开展田间试验,通过无人机遥感平台和地面表型车平台及手持式冠层鉴定平台,获取冬小麦灌浆期光谱数据,分别用4种机器学习方法和集成方法建立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61个光谱指数中,除MCARI、DSI、PVI外,其余指数均与产量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700 nm和800 nm组合的高光谱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产量。相对于高光谱和多光谱,RGB传感器预测产量精度最高,平均决定系数(r2)为0.74,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517.78 kg·hm-2。相对于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三种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岭回归(RR)算法预测产量的精度最高,平均r2为0.73,平均RMSE为516.1 kg·hm-2。与单一的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相比,DT、RF、SVM、RR结合集成算法的预测精度高且稳定,r2高达0.77,RMSE也较低。SVM 、RF、DT、RR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和RGB、ASD、UAV、UGV四个传感器构成的算法-传感器集成方法的预测精度提升,r2为0.79,RMSE降至469.98 kg·hm-2。因此,利用Stacking集成方法将不同算法、传感器进行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冬小麦产量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冬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估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监测冬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可行性,基于北京市大兴区中国水科院试验基地的2019年冬小麦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和田间实测冠层叶绿素含量数据,选取16种光谱植被指数,确定对冬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显著相关的植被指数,采用一元二次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各生育时期及全生育期的SPAD值估测模型,通过精度检验确定对冬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监测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方法中逐步回归建模效果最佳。拔节期选取4个植被指数(MSR、CARI、NGBDI、TVI)建模效果最好,模型率定的决定系数(r~2)为0.73,模型验证的r~2、相对误差(R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63、2.83%、1.68;抽穗期选取3个植被指数(GNDVI、GOSAVI、CARI)建模效果最好,模型率定的r~2为0.81,模型验证的r~2、RE、RMSE分别为0.63、2.83%、1.68;灌浆期选取2个植被指数(MSR、NGBDI)建模效果最好,模型率定的r~2为0.67,模型验证的r~2、RE、RMSE分别为0.65、2.83%、1.88。因此,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结合逐步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监测冬小麦SPAD值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无人机可见光遥感的冬小麦株高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株高是作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生长指标。为探索快速准确获取作物株高的方法,利用无人机可见光图像采集系统,获取冬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的高清数码图像,建立冬小麦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及成熟期的作物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s,DSM)及作物高度模型(crop height model,CHM),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冬小麦株高各生育时期CHM提取值与地面实测值极显著相关(P<0.01),误差为-0.10~0.09m,相对误差为17.64%~19.60%。株高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性较高(R^2=0.82,RMSE=4.31cm)。这说明用无人机拍摄的高清数码影像可快速估算冬小麦的株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