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过一循环的饲蜱试验观察和形态学鉴定:蜱种为小亚璃眼蜱,在22-28℃,60%-85%相对湿度下室内人工饲养,证明该种蜱为三宿主蜱,完成一代需要138d,成蜱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分别为8.5,10.5,27.5d;卵孵化期为31.5d,孵化率为80%;幼虫吸血前期、吸血期、蜕化期分别为3.0,5.5,18.5d;若虫吸血前期、吸血期、蜕化期分别为4,10,19d;成蜱在4℃冰箱、室外模拟鼠洞保种试验成活率为80%。小亚璃眼蜱完全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大量繁殖和4℃冰箱保存。  相似文献   

2.
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 haemaphysaloides)在福建省家畜体表出现于3月中旬至7月中旬,以4月下旬和5月上、中旬为寄生高峰期。经人工饲养观察。该蜱属于三宿主蜱,每年发生1代。雌蜱吸血期6-14 d,产卵期14-27 d,卵期25-43 d。幼蜱吸血期2-5 d,若蜱吸血期2-4 d,自雌蜱吸血至下一代成蜱出现共需72-127 d.雌蜱一生共产卵1252-5970粒,以未吸血成蜱越冬.未吸血的幼蜱和若蜱分别能存活2-3个月和3-4个月.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阐述了越南血蜱的生物学和季节动态。雌虫产卵前期为19~24d,产卵期为11~22d,产卵数为168~672粒。卵孵化期为40~52d。雌虫在兔体饱血期9~13d。幼虫在兔体饱血期1~3d,饱血幼虫蜕化期为18~28d。越南血蜱成虫寄生牛体的季节动态:每年两次高峰为10~12月和2~5月,6~8月消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新疆疫区感染牛(牦牛)的体外寄生虫璃眼蜱优势分布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体内寄生虫的种类、感染率及危害.[方法]采用人工饲养蜱虫、寄生虫病病原(粪便)常规检查技术,进行疫区璃眼蜱优势分布种生活习性及牛(牦牛)体内寄生虫病调查.[结果]经过一循环的饲蜱试验观察和形态学鉴定:疫区璃眼蜱的优势分布种为亚东璃眼蜱,经实验室人工饲养,发现其生活史改变,74;(88/119)的幼蜱饱血后未脱落,而是蜕变为若蜱后继续吸血,由三宿主蜱变为了二宿主蜱,以上饱血若蜱蜕变期、蜕变率分别为23~33d(平均26 d)、100;;26; (31/119)的幼蜱正常饱血脱落,吸血期、蜕变期、蜕变率分别为3~9 d(平均5 d)、7~12 d(平均10 d)、83.9;(26/31).若蜱吸血期、蜕变期、蜕变率分别为6~8d(平均7 d)、25~33 d(平均29d)、88.5; (23/26);成蜱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孵化期分别为4、26、20和11d.室内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和静县巴仑台和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原牦牛体内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9.05;(29/42)、85.14;(63/74),总感染率为79.31; (92/116),且大多为混合感染,线虫感染率均高于其它寄生虫.[结论]亚东璃眼蜱是新疆优势种,可以根据其生物学习性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同时发现被检区牦牛体内寄生虫感染比较严重,急需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州地区的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在牛体表终年均有寄生,以7、8、9、3个月为寄生高峰期。经人工饲养观察,每年发生4代。第一代需要63—88天,第二代42—56天,第三代44—62天,第四代90—152天。以第四代未吸血幼蜱或第三代未吸血幼蜱越冬。未吸血幼蜱最长能存活227天。雌蜱一生共产卵1589~4138粒(平均2986.3粒),产完卵后约0~14天死亡。饱血雄蜱一般存活不超过1个月。饱血雌蜱的体重与产卵量和产卵期呈相关[Y(产卵量)=00.945,P<0.01;r(产卵期)=0.490,p<0.05]。  相似文献   

6.
从水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蜱,经鉴定为三宿主、镰形扇头蜱。宝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雌蜱产卵期为12——18天,一生产卵1106—5067粒,卵椭圆形,大小为0.446×0.311毫米。孵化期为35—45天。刚孵出的幼蜱经6—11天开始摄食,吸血时间为2—5天。幼蜱落地后经8—13天蜕变为若蜱,4—12天后开始摄食,吸血时间为3—7天,约经15天的休止期,蜕变为成蜱。成蜱经过较长的越冬阶段,于次年春夏之交开始活动,爬上牛体吸血。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血红扇头蜱的生活史、蜱媒疾病以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实验室血红扇头蜱人工饲养技术和方法。对采集的血红扇头蜱以家兔为供血动物,在(25±1)℃和RH(90±5)%恒温恒湿培养箱中于黑暗条件下人工饲养。结果表明,蜱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能独立完成生活史,完成一个世代需要72~113d,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各期均在兔体嗜血。  相似文献   

8.
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未吸血幼蜱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0.36×10-6,对未吸血成蜱的半致死量(LD50)为4.687μg/虫,对饱血雌蜱的LD50为6.868μg/虫;而敌百虫对未吸血幼蜱的LC50为175×10-4,对未吸血成蜱和饱血雌蜱的LD50分别为1116和5266μg/虫.可见,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未吸血幼蜱、未吸血成蜱及饱血雌蜱的杀蜱效果分别为敌百虫的486、238和767倍.现场杀蜱试验,采用5%溴氰菊酯水和剂12.5×10-4时.杀蜱率达92%,30×10-6时达100%杀蜱效果,对牛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占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83-6483,6538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斯氏线虫S.carpocapsae BJ对森林革蜱饱血雌蜱产卵量的影响。用浓度为10003、000、5 000、7 0001、0000IJs/dish的线虫接种到培养皿中侵染森林革蜱饱血雌蜱,对照组用重蒸水代替。结果表明,随着线虫浓度的增加,雌蜱的死亡率不断提高(30%~95%);处理组饱血雌蜱的产卵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低浓度时随着线虫浓度的增加,产卵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而浓度5 000IJs/dish以上的3个处理组之间,雌蜱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低浓度时线虫浓度的增加使线虫侵入率显著提高,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浓度的增加对线虫的侵入率和雌蜱的产卵量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占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481-5482
用线虫浓度为8000 IJ/ml的斯氏线虫S.carpocapsae BJ品系侵染森林革蜱饱血雌蜱。实验期间统计饱血雌蜱的产卵量,用解剖镜观察线虫进入蜱体内的部位。结果表明,经线虫侵染后,平均每只蜱的产卵量为(327.0±11.0)个,而对照中每只蜱的产卵量为(4420.6±282.6)个;经线虫侵染后饱血雌蜱的死亡率高达90%。线虫的侵染使雌蜱的产卵量显著减少。线虫主要从蜱的口器、肛门、气门和生殖孔及节间膜处入侵。  相似文献   

11.
旨在对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璃眼蜱属的蜱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了解其分布情况。采集新疆南疆部分地区蜱,通过形态学鉴定将璃眼蜱属蜱作为样本,通过12SrDNA和16SrDNA基因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进行蜱种类鉴定。13个采样点共559只璃眼蜱属蜱,鉴定为3种,分别为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  相似文献   

12.
The molting hormone, alpha-ecdysone, and an analog triangle up(7)-5beta-cholestene-2beta,3beta, 14alpha-triol-6-one when applied externally, terminates diapause in larvae of the winter tick, Dermacentor albpictu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ed hormonal termination of diapause in an arthropod other than an inse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世界上蜱类3科18属899种,中国有2科10属117种,新疆至少有2科10属45种,占全国蜱种类的1/3之多,分布也极其广泛。蜱直接危害和传播多种病原,且一些病原可经卵垂直传播,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图兰扇头蜱是新疆南部荒漠及半荒漠地区常见种和优势种。确定新疆南部图兰扇头蜱及其卵是否携带立克次体,对该蜱及其传播立克次体病的防控意义重大。【方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塔里木畜牧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新疆南部阿拉尔市某羊场收集的饱血雌性扇头蜱,置于一定湿度和一定温度的环境中产卵,随机取5个独立的卵样品及其对应的5只雌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雌蜱及其卵分别处理后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蜱12S r RNA基因和立克次体16S r RNA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利用BLAST在线平台和多个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5只雌蜱12S r RNA基因PCR扩增全部阳性,测序获得的4段蜱12S r RN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Blast分析与Gen Bank数据库中图兰扇头蜱12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以上,且高相似性前五基因序列均为图兰扇头蜱,其中包括来自新疆绵羊的图兰扇头蜱;本研究蜱12S r RNA基因序列提交Gen Bank数据库获得登录号为MG744514,与来自于Gen Bank数据库图兰扇头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边缘革蜱、草原革蜱、长角血蜱、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全沟硬蜱及外围群尘螨的22个12S r RNA基因序列的进化树显示,研究所获得的蜱12S r RNA基因序列与图兰扇头蜱进化关系最近,聚在同一个小分支;确定了该扇头蜱为图兰扇头蜱。5只产卵后的雌蜱和相应蜱所产的全部卵立克次体16S r RNA基因PCR扩增,有1只蜱和其产的卵样品阳性,蜱携带率为20%;雌蜱及其卵立克次体16S r RNA基因测序结果完全一致;Blast分析与Gen Bank数据库中Rickettsia raoultii 16S r RNA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以上,且高相似性前五基因序列为4个Rickettsia raoultii和1个Rickettsia sp.,其中包括来自新疆2011年的亚洲璃眼蜱和草原革蜱的立克次体;立克次体16S r RNA基因序列提交Gen Bank数据库获得登录号为MG744513,与来自于Gen Bank数据库的37个24种立克次体16S r RNA基因序列的进化树显示,研究获得的立克次体16S r RNA基因序列与Rickettsia raoultii进化关系最近,聚在同一个小分支,与其他15种立克次体同属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确定了本研究图兰扇头蜱及其卵均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R.raoultii。【结论】首次发现图兰扇头蜱及其卵携带R.raoultii。  相似文献   

14.
新疆山区草原牦牛革蜱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近几年来在新疆牦牛放牧区常发生由蜱虫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对牦牛养殖造成严重的威胁.查清牦牛体表寄生的革蜱感染情况,能有效的对蜱传疾病进行综合防治.并为新疆媒介蜱虫及蜱媒病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跟从当地兽医人员及畜主从牦牛体表采集蜱虫800只,带回学校实验室,借助组织解剖镜及光学显微镜对采集于牦牛体表寄生的蜱虫进行鉴定和感染情况调查.[结果]牦牛体表寄生的革蜱种为高山革蜱(20;)、巴氏革蜱(20;)、银盾革蜱(21;)、草原革蜱(20;)和森林革蜱(19;).在观察分析其蜱种基本形态性状的同时,对其蜱种之间的气门板的形状,背突的大小,足第Ⅱ~Ⅳ胫节到前跗节是否有腹距等的“鉴别性”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建立了新疆革蜱类优势分布种的检索表.[结论]经此次调查及鉴定发现其中高山革蜱、巴氏革蜱是首次发现寄生于牦牛体表的优势革蜱种,为进一步研究新疆革蜱类蜱虫的公害及其蜱媒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樟子松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种源地接穗,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天然林、辽宁省昌图县傅家林场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和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的接穗,通过嫩枝嫁接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种源地接穗亲和力、接穗保存时间和不同规格接穗3个因素对嫩枝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地采集的樟子松优良接穗嫁接成活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采自榆林市樟子松种子园的11个无性系接穗嫁接成活率达到98.7%,辽宁省昌图县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的30个无性系和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天然林的34个无性系成活率分别是72.7%和61.3%。接穗低温保存第9天后对嫁接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不同规格的接穗其嫁接成活率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