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小麦免耕宽幅精播与传统播种模式相比,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耕作程序,作业效率高,既实现了农田节水,又实现了小麦增产。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免耕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特点、小麦免耕宽幅播种机的特点和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常规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并利用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深松、免耕播种、控制杂草及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等技术的集成,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提高丘陵旱地小麦机播技术应用效果的农艺措施,分别在免耕、旋耕和翻耕条件下,设置秸秆覆盖和不覆盖,研究耕作措施对机播小麦播种质量、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旋耕和翻耕的覆种效果好,断垄率和晾籽率低,但免耕的出苗率高,苗全;且免耕能促进小麦分蘖发生和有效穗形成,有较大的LAI,较高的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显著增产;秸秆覆盖能促进田间出苗,各群体质量指标均优于不覆盖,有显著的增产效应。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具有投入少、出苗质量好、群体质量优、产量高等优点,是四川丘陵旱地机播小麦适宜的配套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保墒耕作方法在旱地上的保墒效果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0~6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15.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60~100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30.9mm,免耕补充灌水为20.3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33.5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6.7%~5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优化适宜我市的最佳播种技术模式,在大田条件下,以播种机具为载体,设置机械宽幅匀播、机械免耕沟播、机械条播3处处理,开展小麦播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同等条件下,机械宽幅匀播较机械条播增产优势明显,达2%;这一播种方式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和高质量、模范化播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免耕播种技术对豫西丘陵旱地小麦生长、产量的影响,开展了旱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豫西丘陵地区,免耕播种技术不利于旱地小麦根系发育,进而影响分蘖的形成和株高的生长,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不宜推广免耕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免耕覆盖模式下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旱地小麦产量、效益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免耕覆盖旱地小麦提供优化的养分管理。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的方法,得到传统耕作和免耕覆盖下种植土壤温度、水分、小麦株高、产量、效益和对NPK养分利用的数据。结果表明,免耕覆盖N2P2K2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小麦株高、种植土壤的含水量和温度均高于传统耕作N2P2K2(CK)处理,免耕覆盖N2P2K2处理的小麦产量和净收益分别比传统耕作N2P2K2(CK)处理高366.9 kg/hm 2 (13.14%)和503.05元/hm 2 (12.80%);免耕覆盖N2P2K2处理的NPK肥料利用均高于传统耕作的N2P2K2(CK)处理。在免耕覆盖的模式下,N0P0K0处理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低,N3P2K2处理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免耕覆盖小麦的NPK肥料农学效率和NPK肥偏生产力均随施肥量增加而降低。该试验中,N3P2K2处理(纯N 225.00 kg/hm 2、P2O5 75.00 kg/hm 2和K2O 75.00 kg/hm 2)的肥料利用效率高和产量效益好,是较佳处理。  相似文献   

9.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小麦田保护性耕作模式(免耕覆盖)与两种传统耕作模式(深松覆盖、传统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对山东省济南市小麦玉米连作栽培模式小麦季的土壤水分和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传统耕作不覆盖土壤含水量最低;小麦田土壤养分,免耕覆盖栽培模式下土壤表层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深松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与传统耕作差异显著;免耕覆盖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与传统耕作、深耕覆盖没有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免耕覆盖处理增产效果明显,比传统耕作和深耕覆盖分别增产14.63%和5.07%,与传统耕作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7,(3):405-408
为探索机械播种条件下,旱地小麦最佳的播种方式和最适的播种量,2015年秋季采用免耕宽幅匀播、宽幅匀播(非免耕)、免耕沟播和常规条播(非免耕)4种播种模式和150,187.5,225 kg/hm~2等3个播量,在孟津县白鹤镇范村旱地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条播(非免耕)产量最高,免耕沟播省事省工,出苗齐全;4种播种方式除宽幅匀播外,均以播量225 kg/hm~2产量最高;在机械收获的情况下,调查所得理论产量等同于实际产量,不必再进行85%折损。  相似文献   

11.
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5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免耕覆盖土壤0~15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土壤,15~30cm土层,两种耕作方式相差不大或规律相反;免耕覆盖的土壤0~5cm的矿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高于常规耕作处理的趋势,表层以下正好相反.长期实行免耕覆盖有使土壤养分在表层富集的现象.采用免耕覆盖措施的初期小麦产量明显低于常规耕作,几年后二者产量逐渐趋于相当.免耕覆盖是旱地具有节能高产潜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耕作技术,其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抑制水土流失、减少环境污染,在当今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受重视。本试验历时2年,对秸秆残茬覆盖深松免耕播种、秸秆残茬覆盖免耕播种和传统翻耕播种3种模式进行对比,测定每种模式下的土壤含水率、秸秆残茬覆盖率、出苗率、地温、冬前分蘖率、返青分蘖率、作物产量等性能指标,从数据层面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增效机理,以期总结出一套适合庄浪县地形地貌、种植制度的小麦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奇台县有1.3万公顷山旱地,在山旱地推行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效果明显。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奇台县在山旱地推广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效,总结了奇台县旱地免耕播种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2BMXS-4/12智能免耕施肥覆盖旋播机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采用3种耕作和播种方式对不同处理的小麦单株性状、群体建成进行测定,分析了产量及其组成因素间的回归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耕作和播种方式相比,智能免耕施肥覆盖旋播机能增加小麦株高、茎蘖数、主茎叶片数和次生根,可以获取较高的籽粒产量、经济效益、产出投入比和成本利润率。智能免耕施肥覆盖旋播机具有智能化程度高、简单易行、省工省时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机械和耕作播种方式,也符合河南省"十三五"重点推广的小麦耕播技术规划。  相似文献   

15.
张松兰 《农家参谋》2013,(10):12-12
小麦免耕播种是在前茬作物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后,未经任何耕作的田间进行的复式作业,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与传统耕作播种相比,免耕播种对土壤的辗压破坏次数少,动土量少,表层土壤虚实相间,苗带镇压密实,节本增效,保护环境。近几年,菏泽市不断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小麦免耕播种面积已达7.8亿平方米。  相似文献   

16.
豫西旱地小麦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年试验示范,总结了旱地小麦宽窄行条播、宽幅匀播、秸秆周年覆盖简耕栽培、免耕沟播4种农艺农机融合节本增效技术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索机械播种条件下,旱地小麦最佳的播种方式。[方法]采用常规条播(对照)、宽幅匀播、苗带播种、免耕沟播4种播种模式。研究播种方式对不同土层深度播前墒情、小麦出苗质量、越冬期小麦生长、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产成本、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常规条播产量最高;免耕沟播省事省工、出苗齐全、产量高、收益最好。[结论]该研究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高质量、规范化播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免耕覆盖与深松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降水贮蓄率、入渗、容重、养分、温度等土壤环境因子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项技术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减缓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幅度,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率及小麦产量。增产最高可达18.89%与20.87%,但其应用效果年际间差异较大。免耕覆盖降水贮蓄率为34.8%~77.4%,深松覆盖为38.7%~75.0%;免耕覆盖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为1.04~1.82 kg/m3,深松覆盖为1.07~1.77 kg/m3。  相似文献   

19.
<正>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通过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1技术内容1.1免耕播种技术。包括玉米免耕直播和小麦免耕播种两类,该项技术对免耕播种机要求较高,要求机具有良好的防堵性能和入土性能,播量均匀,符合农艺要求。1.2秸杆覆盖技术。用带粉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秸杆粉碎抛洒在地表做覆盖物,以减少水土流失的技术。主要包括小麦秸杆粉碎还田和玉米秸秆粉  相似文献   

20.
耕作对旱地小麦根系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12):1951-1956
在运城市闻喜小麦试验基地于前茬小麦收获后15 d进行休闲期深松、深翻、免耕,探索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根系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耕作的响应,研究夏闲期耕作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蓄积、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明确最佳夏闲期耕作技术。结果表明,休闲期耕作显著增加旱地小麦播种前0~100 cm土壤蓄水量,达18~36 mm,且其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孕穗期;显著增加旱地小麦各生育时期0~80 cm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以及根尖数,且深松效果较深翻好;显著提高旱地小麦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尤其越冬—孕穗期;显著提高旱地小麦水分利用效率5.6%~15.2%;最终,提高穗数达6.2%~18.6%,提高产量达10.9%~26.2%,且以深松效果更佳。休闲期耕作可促进旱地麦田土壤蓄积休闲期降水,促进小麦根系下扎,提高其根系活力,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