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业导刊》2012,(11):45-45
近日,从豫南水稻产区信阳连连传来佳讯:一是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取得成效,预计粳稻年推广面积可达13.33万公顷(200万亩)以上,平均每667m2比籼稻增产稻谷50公斤以上;二是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实施的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郑稻18号”高产示范项目测产结果喜人,机插秧示范方(百亩)每667m2平均产量781.8公斤,人工栽插高产攻关示范方(百亩)每667m2产量达826.5公斤。  相似文献   

2.
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相比,具有较强的产量优势。多年各地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粳稻增产效果显著。目前我国年均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hm^2,籼稻面积在2200万hm^2左右,粳稻面积在780万hm^2左右,而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仅为23.3万hm^2,仅占水稻种植面积的0.8%左右。  相似文献   

3.
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南稻区,水稻年种植面积42万hm^2.自20世纪50年代.豫南稻区籼改粳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粳稻面积不足5%。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籼米特别是早籼米因品质较差。城乡居民不愿吃。外销困难。日趋积压。  相似文献   

4.
扬中市为长江中岛屿,水稻均为晚粳。2002年,我们与粮食部门合作,立足开拓国内商品粮市场,试种两优培九1.91hm2获成功。测产每公顷平均10.87t,最高田块13.0t,按粮食部门入库标准数量,平均比粳稻9915增产17.2%。成熟期比当地粳稻早15~20天,是多种秋播经济作物的好茬口,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现就两优培九在扬中市的性状表现和栽培措施作一初步探讨。1.植株性状和生育特性1.1生育期和生育类型水育秧苗,5月16日播,6月12日栽,8月21日抽穗,10月6日左右成熟,全生育期144天,一生…  相似文献   

5.
2000年秋风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2年8月9—20日的秋风,严重影响了遵义县的水稻产量,结实率低,减产38.49%。通过定点对秋风危害调查和临田验收,得出8月8日前剂穗的水稻组合结实率为82%,与正常年份85%相比,减产3%;8月9-20日齐穗的水稻组合结实率最低,为49.7%,减产35.3%;8月20日后剂穗的水稻组合结实率低,为50.5%,减产34.5%。  相似文献   

6.
短型杂交晚稻七优7号的耐盐耐瘠试种结果表明:七优7号在土壤盐份0.26%以内的滨海淡涂泥田种植,比常规粳稻秀水11增产显著;在贫瘠的滨海平原,丘陵山岳和河谷盆地土壤种植,七优7号同样表现出比常规粳稻秀水11增产显著.因而,七优7号可以认为是耐盐、耐瘠的新组合,适宜在滨海淡涂泥田,丘陵山岳和河谷盆地种植.是1996年5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付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7.
曹黎明  顾永平  倪林娟  程灿  袁勤 《种子》2006,25(12):89-90
申优8号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宄所自主选育的三系早熟杂交晚粳稻组合,以不育系申4A与恢复系R8号配组育成。2003~2005年参加上海市杂交粳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熟期早、优质、粒重、大穗、高产,区试产量608.6kg/667m^2,比对照寒优湘睛增产5.3%,增产极显著,生产试验产量489.2kg/667m^2,比对照寒优湘睛增产11%,增产极显著。2006年1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前后豫南粳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对应关系的变化,指出豫南粳稻按常规方式种植,稻瘟病、纹枯病易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孕穗灌浆期处于高温高湿时期,推迟播种期后,孕穗灌浆期避过高温高湿时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病,解决了豫南粳稻病害重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黄可兵 《种子世界》2005,(11):40-41
Ⅱ优96是乐山市农科所在1998年育成的中籼迟熟组合,该组合产量高、抗病、适宜性广。2001~2002年参加四川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8.35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5%,2002年在四川省杂交水稻新组合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8.88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5%;2001~2002年经四川省区试三点接种试验,叶瘟平均4.8级,颈瘟平均5.5级,明显优于对照汕优63。  相似文献   

10.
武粳15是常州市武进稻麦育种场育成的超级常规粳稻新品种,2004年引进信阳市进行晚播栽培试种,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特性,适宜在信阳市进行栽培种植,可作为豫南稻区籼改粳的主栽品种之一。现将武粳15在豫南稻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归纳如下:1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1.1产量表现2004年引进该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在播期较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平均产量仍达668.3kg/667m2,比豫粳6号平均增产27.1%;2005年继续品种比较试验,由于抽穗灌浆期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产量为520.8kg/667m2,比豫粳6号减产2.38%。在2005、2006年的小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11.
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稻强化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与常规栽培比较试验得出:两优培九的强化栽培比传统栽培增产4.87%,有效稳增加5.2%;对照品种汕优63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则比传统栽培减产8.8%,表明强化栽培适于超级杂交稻,还讨论了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中国的可行性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duanb@163.com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前后豫南粳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对应关系的变化,指出豫南粳稻按常规方式种植,稻瘟病、纹枯病易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孕穗灌浆期处于高温高湿时期,推迟播种期后,孕穗灌浆期避过高温高湿时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病,解决了豫南粳稻病害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纹枯病是杂交水稻制种大面积平衡增产的影响因素之一。此病危害叶鞘、叶片,致使叶片枯死,孕穗期受害,父本花粉量减少,造成花粉不足,最终导致减产。当环境温度达到28℃~31℃、相对湿度在95%~100%时,非常有利于病菌菌丝侵染蔓延。受此病危害,一般减产1...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验用增产灵和2,3,5-三碘苯甲酸(TIBA)对间作大豆不同生态类型品种进行喷施。喷施增产灵后,对早熟矮杆品种各处理均表现增产,其增产幅度为0.37%-6.75%,施用时期以结荚期为佳;早中熟、中杆、生长较为繁茂的品种仅在开花期喷30ppm可增产12.06%;增产灵的增产作用主要是由于提高了单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喷TIBA后,对植株主要起降矮壮杆的作用,株高降矮0.52-10.78cm,抗倒能力增强,早熟、矮杆的75-88-13开花期喷施呈减产效应,而结荚期喷施可增产0.47%-3.5%;早中熟、中杆的冬二则在开花期喷施可增产6.42%.  相似文献   

15.
武粳4号     
1.来源和类型:原名“K33”。常州市武进县稻麦育场用“复羽1号”与“8301”杂交.于1988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2.产量水平和适应范围:1991-1992年连续两年参加省中粳稻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5公斤,比盐粳2号增产9.86%,达显著水平.稳定性分析.回归系数为1.1000。1992年参加省淮南片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8.3公斤,比盐粳2号增产16.45%。审定合格,适宜在沿江、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3.特征特性:株高95厘米左右.剑叶挺直,叶色较淡,热相较好。属穗数型品种,分蘖性强.穗型偏小,一般每亩穗数30万左右…  相似文献   

16.
宜香937是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引进优质香型不育系宜香1A和自育高配合力恢复系绵恢9937杂交配组而成的中早熟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2004年参加桂南稻作区早稻迟熟组筛选试验,5个试点平均667m2产519.6kg,比对照特优63增产1.1%;2005年早稻区域试验,4个试点平均667m^2产482.6kg,比对照特优63增产1.9%;2005年早稻生产试验平均667m^2产471.5kg,比对照特优63增产3.9%。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粳稻中具有长粒特性的水稻品种“西海187号”的增产要素,并且探讨了该品种的增产要素和长粒性一起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西海187号在中肥和高肥条件下,三年进行了五次栽培试验,表现出稳定的丰产性,较短粒型的“日本晴”和“黄金晴”平均增产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蹲秧栽培就是在移栽前5~7d将秧苗先拔起直立放在秧板上,待移栽当日再洗泥移栽。这样做的目的是先切断部分秧苗根系,促使水稻根系发育,其结果表现为每穗粒数增多,抗早衰性加强,产量增加。去年在早、晚两季进行对比试验,取得明显的效果。1蹲秧栽培的产量表现早季威优48-2蹲秧栽培法平均667m2产403.6kg,常规栽培法平均667m2产346.3kg,蹲秧栽培法平均667m2产比常规栽培法增产16.5%;晚季汕优10号蹲秧栽培法平均667m2产406.8kg,常规栽培法平均667m2产354.3kg,蹲秧栽培法比常规栽培法增产14.8%(表1)。表1蹲秧栽培产量表现k…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尿素和两种复合肥不同追肥时期不同追肥量的研究表明:三种肥料中,以控释性复合肥效果最明显,在玉米播后45d1次追施690kg/hm^2,能明显促进生殖生长,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穗长、穗粒数和出籽率,增加千粒重,增产26.40%,达极显著水平,增加效益2556.70元/hm^2;其次为绿源复合肥555kg/hm^2,增产12.30%~14.77%;尿素效果最差。2次追肥与1次追肥相比,虽然能促进营养生长,增加千粒重,但并不能增产,与1次追肥相比,减产2.14%~8.40%,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玉米不同密度处理剪叶和剪穗(减源和减库)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中海拔点(1200~1500m)不同密度减叶和剪穗,产量差异均达1%的极显著水平;高海拔点(1700m以上)不同密度处理产量达5%的显著水平,剪叶剪穗处理产量达1%极显著水平。不同生态条件下剪叶比对照单株减产3.4%~8%,每667m2减产9.3%~26.4%。不同密度剪叶,中海拔点减产8%~30.9%,高海拔点减产11.8%~25%;不同生态条件下剪穗,单株减产45%~46%,每667m2减产12%~51.2%。不同密度剪穗,中海拔点减产27.7%~59.5,高海拔点减产12.8%~51.2%。尽管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有一定差异,但中、高海拔不同试点的产量高低与花后干物质(源),总粒数(库)关系密切,减源减库均导致减产。但两者相比减库减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