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树干解析法对章古台沙地15年生刺榆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刺榆胸径快速生长主要集中在4~11 a,树高快速生长在3~9 a,分别于5 a时达到最大,材积生长速生期为6~11 a,峰值出现于7 a时。胸径生长与材积变化规律比较接近,以胸径作为材积生长速生期的预判指标相对树高可靠。在15 a时刺榆材积连年生长量仍大于平均生长量,生长处于稳定阶段,可持续发挥其防护效能。根据年龄与胸径、树高、材积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项式进行生长方程的拟合,方程显著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回归方程为胸径/年龄y=-0.047x2+1.492x-3.203(R2=0.978);树高/年龄y=-0.019x~2+0.651x-0.496(R~2=0.974);材积/年龄y=-2.62×10~(-5)x~2+0.002x-0.007(R2=0.97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了江南油杉人工林生长规律,以期为江南油杉人工林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调查广西林科院老虎岭实验林场27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基础上,在不同的3个标准样地内选择了12株平均木进行树干解析,深入分析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规律及形数变化规律。并采用6种林木生长经验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和比较,选出合适的生长模型。【结果】27年生江南油杉树高、胸径、材积的总生长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树高生长总量为16.9 m,胸径生长总量为20.3 cm,材积生长总量为0.283 685 m^3。江南油杉胸高形数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先急剧增加,然后再缓慢下降,形数曲线呈反"J"型变化,胸高形数在第7年后小于1,第24年后曲线变化趋于平稳状态,保持在0.52左右。【结论】1)树高在6~14 a和18~24 a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是江南油杉树高生长的速生期。胸径生长的速生期在6~16 a和18~27 a出现。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增粗,树高的高生长期比胸径高生长期早2 a,树高与胸径的低生长期出现在同年。材积的第1个生长高峰期在1~14 a,在第26年后是材积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各龄阶胸高形数表明江南油杉的胸高形数大,树高尖削度小。2)通过比较分析6种生长模型对江南油杉胸径、树高和材积的实测值的拟合情况,苏玛克(Schumacher)模型可作为江南油杉树高和胸径生长模型,韦布尔(Weibull)模型可作为材积生长模型。经检验,预测值和实测值的残差及相对总误差均较小,模型精度较高,证明所选择的数学模型预测值与实际生长规律基本吻合。3)27年生江南油杉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曲线经27 a生长仍未相交,说明江南油杉在27 a内尚未达到数量成熟。通过材积生长模型的推算结果,江南油杉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相交于48~49 a间,即江南油杉数量成熟年龄为49 a,此时的江南油杉材积生长量为0.942 460 m^3。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年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内由60个自由授粉家系所建立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子代测定林开展了多年度持续观测,根据其2 a、4 a、6 a、17 a、20 a、22 a生的生长性状数据,分析了该林分的生长表现并估算了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参数。主要结果如下:湿地松子代测定林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3.14%~6.87%、3.87%~5.49%、10.12%~14.62%,年度变化趋势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受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其单株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7~0.46、0.21~0.38、0.25~0.40,家系平均遗传力分别为0.56~0.74、0.50~0.75、0.56~0.76。总体上生长性状在成熟期(17 a、20 a、22 a生)的遗传力大于在幼龄期(4 a、6 a生)的遗传力; 6 a生树高、胸径、材积与成熟期相同性状的年-年遗传相关系数为0.57~0.74,成熟期树高、胸径、材积的年-年遗传相关系数为0.99~1.00。如果以22 a生材积作为目标性状,4 a生前根据树高,之后根据材积作早期选择,可期望获得较高的选择效益。  相似文献   

4.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4年生I-72杨人工林生长特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生长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14 a为幼林期,510 a为速生期,1114 a为近熟期.I-72杨树高速生期为38 a,胸径速生期为510 a,材积速生期为610 a.树高生长要早于胸径生长,林木的后期生长以胸径和材积生长为主.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比平均生长量最大值的到来时间要早,树高连年生长量大约在第7年生时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大约在第9年生时相交,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在14 a中未能相交,即没有达到数量成熟,其合理的轮伐期应在14年生以上.单株之间树高生长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第38年生时,胸径和材积生长竟争集中在生长后期.用Richards方程对I-72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拟合,拟合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5.
北京杨在河北坝上地区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对18个杨树无性系对比试验林连续5a的胸径、树高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无性系5a生的树高生长、胸径生长均与对照具有极显著差异。各无性系胸径生长量较对照高出65.0%~14.8%,树高生长量较对照高出30.0%~7.6%,北京杨是生长最好的。  相似文献   

6.
11个香椿种源在瑞昌引种的初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瑞昌市引进栽培了11个不同地理种源的2 a生香椿实生苗,造林后1 a调查分析各种源幼林期生长差异,发现各种源幼林树高生长量存在着显著差异,香椿不同种源单株之间的树高与地径生长量变异幅度较大。综合其树高、地径生长量与成活率、病虫害状况,初步选出福建霞蒲和湖南洞口2个种源为适宜江西栽培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7.
对营造在浙江省龙泉市林科所5年生杉木二代种子园家系子代试验林的树高、胸径2个主要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2生长性状在家系间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且有较高遗传力和中等的变异系数;用树高和胸径2个生长性状,采用独立选择法初选出7个幼林期生长表现较好的家系,树高和胸径分别比试验对照大17.11%和25.73%。  相似文献   

8.
长白侧柏树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a划分一个龄级,利用10-140a生的树高生长量数据,通过拟合树高生长趋势方程和趋势曲线的方法,研究长白侧柏树高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长白侧柏在30a生以下时,树高生长较为缓慢;40a生左右进入树高生长速生期;到90a生时,树高生长量急剧下降;从130a生开始,树高生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9.
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楝幼树生长1a抽3次梢,即春梢(2-4月)、夏梢(6-8月)和秋梢(10月)。幼林树高、地径的连年生长量在栽后第1a最大,第2a最小,以后各年较一致。1a中印楝季节性生长分为3个时期,即滞生期(1-3月和11-12月),生长量较小或生长停缓;生长期(4-10月),生长量明显;快速生长期(5-8月),树高的生长高峰出现在7、8两月,占全年生长量的62.1%,地径的生长高峰开始比树高生长高峰早,结束得晚。月平均温度对当月树高、地径生长量的相关关系均达显著程度;月平均降水对当月树高生长量的影响也达显著程度,但对当月地径生长量的影响不显著。月平均温度对树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较月平均降水量的大。造林保存率较高;定植后第2a结果株率为53.3%,到第4a为93.1%。  相似文献   

10.
赣南地区巨桉人工林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1年对赣南6个巨桉无性系试验基地林分的生长状况进行连续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生长速率均在2~4 a接近峰值,5 a进入材积和蓄积的第一峰值。年平均树高增长2.19 m,年平均胸径增长2.38 cm,年平均总蓄积14.10 m3·hm-2。依生长发育可初步划分其短轮伐期纸浆用材林为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幼龄林(1~2 a)、中龄林(3~4 a)、成熟林(5~6 a)。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相对变率关联分析法,对滨海地区杨树的树高、直径、单株木材积和材积生长量与主要的土壤化学因子:HCO_3~-,Cl~-,SO_4~(2-),Ca~(2+),Mg~(2+),Na~++K~+,阴离子总量、全盐量及pH值,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滨海地区杨树生长的主要土壤化学因子是土壤pH值,其次为HCO_3~-离子,再次为Ca~(2+)离子,从而为改良滨海土壤及提高造林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石灰岩土壤特点及对淡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0块标准地资料。动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石灰岩土壤的特点及土壤因子对淡竹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石灰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PH值偏高,盐基和N含量丰富,特别是Ca含量高。土壤和因子对淡竹的综合影响很大,可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来预测淡竹的生长情况,但不同的肥力因子对淡竹的影响程度不同;土壤特殊因子对淡竹的高、径和竹壁厚度影响较大,但对枝下高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的特殊因子对淡竹的作用没。  相似文献   

13.
安徽亳县泡桐立地质量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林木直径和树高的相关性的基础上,结合平原农区地形地貌特征,以林分内最大径阶木的平均胸高直径代替优势木的平均树高作因变量,以林分平均林龄和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地下水位、株距等定性因子作为自变量,分别编制出安徽省亳县泡桐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和数量化地位指数表,并在此基础上将泡桐人工林划分为14个立地类型。该项研究对于探讨平原农区主要树种有关经营数表的编制方法、立地类型划分和林木生长预估等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黎祖尧  方力 《竹子研究汇刊》1998,17(3):62-65,69
本文研究了石灰岩发育土壤的孔隙状况及与淡竹林分胸径和高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指出: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其孔隙状况差异较大,淡竹林分平均胸径,优势胸径,平均高和优势高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之产存在着明显的二次回归曲线关系,与毛管孔隙度间的相关性不明显;3个土壤孔隙因子对淡竹生长的综合影响非常显著,其中非毛菅孔隙度的影响最大,总孔隙度次之,毛菅孔隙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本项研究主要在山东省冠县毛白杨林场进行,研究了毛白杨片林的林分生长规律、生物量积累及它们与土壤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毛白杨生长量在不同土壤上差异甚大,其年平均材积生长量,壤质褐潮土>夹淤沙壤质潮土>通体沙质潮土>粘质褐潮土>风沙土;毛白杨片林数量成熟龄在壤质褐潮土为13a以后,其它几种肥力差的土壤为7-9 a;壤质褐潮土上毛白杨林速生期持续12 a以上,其它几种土壤为4-9 a。据观测毛白杨片林粗生长高峰期显著,5月份粗生长占全年总量40-60%。高生长高峰期持续期较长,为6-7月。毛白杨片林生物量积累随林龄增大而增加,尤其2-10 a增长速度最大,10-14 a以后生物量积累也有所增加,但增加速度减缓。  相似文献   

16.
厚朴生长与立地因子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逐步回归分析与通径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厚朴树高、胸径、皮厚、皮重与立地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厚朴树高、胸径、皮厚、皮重的主要立地因子有地形部位、有机质、坡向、海拔、速效钾以及铵态氮等。选择海拔800─1200m的阳坡山谷或山麓,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栽植,可提高树皮产量  相似文献   

17.
池杉在海岸带滨海草甸盐渍土中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会市海岸带复合农林业试验区的池杉林带进行了生长调查。结果表明:池杉在pH值为8.15,盐分含量为0.515%的海岸带滨海草甸盐渍土中生长良好,5年生林带平均树高达5.9m以上,胸径达10.7锄以上,已开始起到防护作用;13年生时树高达11.2m,胸径达17.9cm,年平均树高、胸径分别为0.86m和1.38cm,生长较为迅速,可作为我省海岸带复合农林业防护林带的主要树种。地下水位对池杉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在海岸带营造池杉林带时,宜选择地下水位低于50cm的立地。  相似文献   

18.
王棣  李勇  刘劲  张云龙  龚怀勋 《林业科学》1999,35(6):115-118
目前发展山地经济林普遍存在水、肥补给这一当前经济林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防止大面积山地经济林地力衰退,实现持续、高产、高效栽植也要解决这个重要问题。我们针对太行山石灰岩区的自然地质条件,提出了隔坡复式梯田整地山地经济林发展新模式(王棣等,1996),并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试验地条件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本研究是在太行山石灰岩区的平顺县进行的。位于东经113°11′~113°43′7″,北纬35°57′~36°27′4″之间,海拔1000~1400m,属暖温带大陆季…  相似文献   

19.
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有乐 《防护林科技》2003,(3):16-17,35
对8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开展不同间伐强度研究,并对各种间伐强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间伐强度增大,马尾松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蓄积量、冠幅、生长量增加,林分群体生产力提高。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贮水量增大,而通气度、总孔隙度下降,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20.
黄泛沙地毛白杨不同整地规格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泛沙地上进行毛白杨不同整地规格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带状、穴状2种整地方式,8种不同整地规格,毛白杨幼林的胸径、树高生长量无明显差异,大规格整地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率也无明显影响。但大规格整地显著增加造林成本,以挖60~80cm见方的植树穴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