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该研究对86个采自福建果园的表层土壤样品进行DDT含量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DDTs含量在ND~158.01μg/kg之间,均值为11.24μg/kg,DDT残留物以P,P′-DDE和O,P′-DDT为主。DDT污染大部分由历史污染造成,但个别果园可能存在使用三氯杀螨醇导致表层土壤高DDT残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从1983年在中国蔬菜地中已被禁止使用,但由于其高残留和高毒性,至今依然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本研究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分别对太湖地区不同利用时间(分别为1、5、10、15、20、30、50 a)蔬菜地的OCPs残留进行研究,并以附近水稻田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表层(0~15 cm)和下层(15~30 cm)没有显著性差异,OCPs含量范围为19.81~45.0ng·g-1(平均值为32.5 ng·g-1),OCPs从1~15 a逐渐增加,15~50 a又呈逐渐减少趋势;(2)测定土壤的∑DDT,∑HCH (Hexachlorocyclohexane),HCB(Hexachlorobenzene),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五氯硝基苯(Pentachloronitrobenzene,PCNB),硫丹(α-Endosulfan)的检出率均高达100%;(3)其中,∑DDT和∑HCH占OCP的主要成分(平均为80%),大部分都低于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一级标准含量(50 ng·g-1);(4)从α-HCH/γ-HCH,DDE/DDT的比率看,在1983年中国禁用后,太湖地区的蔬菜田中依然有新的HCHs和DDTs进入土壤.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江西省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方法]利用GC-ECD检测江西省7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的DDTs残留。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残留水平,分析了DDT来源,评价了DDT生态风险。[结果]7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s残留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平均残留量为0.37μg/g。7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s残留量:桔树生长地土壤〉水稻种植地土壤〉茶树生长地土壤〉河滩草地土壤〉蔬菜种植地土壤〉板栗树生长地土壤〉棉花种植地土壤。DDT组分中,仅p.p′-DDT被检出,这表明7种土壤均有新的DDT污染源输入。生态风险评价表明,7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中的DDTs对该地区鸟类、土壤生物及哺乳动物的风险较低。[结论]DDT对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选择不同质量浓度(3.4~2000 mg/L)的有机酸做土壤中的滴滴涕(DDT)解吸实验.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3.4 mg/L时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土壤中DDT的解析率达到4.6%和3.5%,并且盐碱土中DDT的解析率要高于草甸土中的解析率.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会释放根系分泌物,这些根系分泌物会增加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净化,这是一种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土壤净化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土壤中有机氯类农药DDT降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所起的作用。[方法]采取从土壤中分离培养土著微生物的办法,筛选出耐受DDT的菌株,进行强化培养。在提供共代谢底物的条件下,研究它们与白腐真菌对土壤中DDT的降解效果。[结果]在DDT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加入有机质作为共代谢底物,可以使它们的降解效果大幅提高,而从土壤中筛选出的鞘氨醇杆菌属细菌(Sphingobacterium sp.)DB02,即使不加入有机质作为共代谢底物,对DDT仍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结论]与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土著微生物相比,白腐真菌对土壤中的DDT有更加显著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洞庭湖滩地退田还湖后杨树人工林土壤中DDT的残留特征和生态危害情况,对杨树人工林土壤中DDT的质量分数及它们的异构体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退田还湖滩地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中DDT残留很普遍,DDT质量分数平均值为3.5788μg/kg,质量分数范围为2.7450~4.9964μg/kg,DDT的质量分数均远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自然背景值;DDT异构体之间的质量分数也存在差异,p,p'-DDT的残留量最大,p,p'-DDD的残留量最低;DDT与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土壤中DDE/DDT的比值绝大部分大于1,DDT/(DDD+DDE)比值均大于1,表明该样地大部分地点DDT降解环境为好氧条件,并且该地区有新的DDT输入。另外,洞庭湖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中DDT生态风险较低,但由于存在新的输入源,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在模拟实验条件下研究了痕量有机污染物DDT、PCBs对土壤中两种重要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配比DDT和PCBs对土壤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7 d抑制作用较明显,脱氢酶活性则在第21 d抑制作用较强,但到28 d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研究表明,痕量DDT和PCBs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不存在协同效应,而DDT的浓度对微生物及酶活性的抑制率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表面活性剂对南瓜消解土壤中DDT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两种常用表面活性剂SDBS和Tween60对土壤中的DDT植物修复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SDBS可明显加速土壤中DDT的消解,为空白对照的3倍,而且SDBS可以促进南瓜对DDT的富集。在临界束胶浓度时,表面活性剂SDBS的作用效果优于Tween60。DDT在植物体中浓度分布最高为根部,南瓜可很好地去除土壤中的DDT。  相似文献   

9.
DDT作为一种典型的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在土壤中降解速度缓慢,残留半衰期较长,而微生物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自净的关键方式。本文以DDT作为土壤典型有机氯污染物,概述了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及土壤中DDT污染的微生物降解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利用蚯蚓作为工程生物强化土壤原有土著微生物降解DDT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由于其广谱性而被广泛使用,已在河流、沉积物和土壤等环境基质中普遍检出。而农田作为兽用抗生素的主要归宿,其在土壤中的残留与风险引起普遍关注。对我国农田土壤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残留现状、主要来源以及潜在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农田土壤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残留的消减对策,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长江宜昌江段铜鱼和中华鲟体内HCH DDT的残留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电子捕获气相色谱(GC-EcD)法检测了长江宜昌汀段捕获的野生园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和野生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体内六六六(HCH)、滴滴涕(DDT)的残留量.结果表明,1-5龄园口铜鱼肌肉、脂肪和肝脏组织中,HCHs(HCHs=α-HCH+β-HCH+γ-HCH+δ-HCH)残留量分别为2.3~5.9 ng·g-1,4.2~15.1 ng·g-1和9.5~38.7 ng·g-1;DDTs(DDTs=p,p'DDE+o,p'-DDT+p,p'DDD+p,p'-DDT)分别为22.4~37.1 ng·g-1102.3~173.8 ng·g-1和181.1~410.0 ng·g-1.中华鲟肌肉组织和卵中,HCHs分别为5.2和15.8 ng·g-1,DDTs分别为70.3和521.7 ng·g-1.在HCHs中,γ-HCH为主要检出物,占HCHs的73.3%;p,p'-DDE是鱼体中DDT的主要存在形式,占DDTs的67.7%.中华鲟精液中未检出HCHs、DDTs.  相似文献   

12.
在新疆准东煤田周边的农业用地共采集163份表层土壤样品。采用重金属富集系数和潜在风险指数对土壤重金属(Cd、Cr、Cu、Ni、Zn和Hg)污染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解析。富集系数显示:重金属Cu存在轻微的富集,Cd和Hg存在显著的富集,其他金属均不存在富集。潜在风险指数表明:重金属Cd和Hg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他金属均不存在污染,研究区域的综合潜在风险很高。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Cr、Cu、Ni和Zn为第一类,来源于自然背景;Cd和Hg分别为第二类和第三类,来源于农业、工业和旅游业。采用熵值法计算第一类金属中Cr、Cu、Ni和Zn各自的权重,并将第一类金属统一为一个新的变量,通过对3类重金属三维空间分布图分析得出:第一类重金属可能来源于土壤母质;第二类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第三类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  相似文献   

13.
应用PUF材料空气被动采样技术,研究了密闭温室条件下污染土壤中有机氯农药[DDT和六六六(HCH)]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向空气中扩散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HCHs和∑DDTs总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空气中HCH和DDT浓度在20d时达到峰值,20d以后浓度逐渐降低。培养60d后,土壤中∑HCHs的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0~2cm土层中∑HCHs的浓度(9.4±0.69)mg·kg-1显著低于6~8cm土层中的浓度(12.11±0.83)mg·kg-1;∑DDTs在土壤中浓度随土壤层次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温室条件下有机氯农药的异构体和降解产物的组成也发生一定变化,土壤中HCHs和DDTs在一定程度上被激活,温室条件也可能促进HCHs和DDTs的土-气交换过程;温室环境促进了p,p′-DDT和o,p′-DDT向p,p′-DDD和p,p′-DDE转化,从而增大DDT和HCH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某矿区为例,研究矿区周边土壤-农作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健康风险,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作物质量安全提供参考依据。在分析土壤和农作物中7种重金属(Pb、Cd、Cr、Cu、Zn、Ni、As)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中半方差函数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探讨7种重金属全量和有效态含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和分布情况,并结合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由于农产品摄入导致的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土壤全量Pb、Cd、Cr、Cu、Zn、Ni、As超标率分别为88.89%、91.11%、0、73.33%、82.22%、2.22%、0(国家标准GB 15618—2018);有效Pb、Cd、Cr、Cu、Zn、Ni、As的超标率分别为100%、68.89%、48.89%、6.67%、24.44%、22.22%、40.00%(福建省地方标准DB 35/T 859—2016);除Cr和Ni,其他元素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均显著正相关;CEC与Cd、Zn、Ni有效态含量显著正相关,pH与Ni和Cd有效态含量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Cu和Ni有效态含量显著正相关,游离Fe2O3与Zn有效态含量显著正相关。由块金系数可知,全Pb、全Cd、有效Cd、全Cr、有效Cr、全Cu、有效Zn、全Ni、全As、有效As均小于25%,具有强空间关系,其余元素在25%~75%之间,具有中等相关性;从单一目标危害目标危险系数(THQ)来看,儿童叶菜类Cd的THQ1,且总体高于成人,说明儿童对各种重金属更为敏感;成人和儿童的薯类和叶菜类的总THQ1,说明研究区存在明显的复合健康风险。该矿区土壤重金属存在较强的空间关系,且其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土壤和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V、Sb、Mo、Tl、U和Mn)污染特征及来源,通过采集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示范区土壤和农作物(玉米、马铃薯、刺梨、青菜、核桃和大蒜)样品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评价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风险;并运用地统计分析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示范区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成土母岩、煤矿开采及铅锌矿冶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地土壤Mo平均含量略高于背景值,其余均在背景值以下;旱地土壤V、Mo和Mn平均含量与背景值相当,Sb、Tl和U均低于背景值。林地土壤Mo和旱地土壤V为轻度污染,其他均无污染。农作物中Mn和V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元素,特别是马铃薯,平均Mn含量高达314.20 mg·kg-1,存在一定风险。农作物中Mn和Mo的富集系数高于其他元素,U的富集系数最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示范区土壤重金属Mo单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22.64,存在中等生态危害;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均为轻微生态危害,危害等级较低。主成分分析将示范区重金属来源分为2类,Sb、V、Mn、Tl和U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的风化,部分受铅锌矿冶炼影响,Mo主要来源于煤矿开采,同时受母岩风化影响;从空间分布来看,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值空间分布特征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采用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数学模型和SPSS多元统计分析对门头沟矿集区周边的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自西至东逐渐升高。研究区域重金属危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Hg > Cd > Pb > Cr > Zn > Cu > Ni > As。研究表明煤矿开采及人类工农业生产共同作用造成的重金属危害最大,砂石类矿种造成的危害较弱。8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在67.81~668.53之间,各种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由强至弱依次为Hg > Cd > As > Pb > Ni > Cu > Cr > Zn。综上所述,研究区域的土壤重金属存在危害,由于研究区域位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其生态危害不可小觑,需要跟踪评价和系统修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我国典型铅锌矿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全面了解其污染水平与重金属污染来源,在云南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基地会泽县者海镇均匀布设221个采样点,测定土壤中Cd、Pb、Cr、Cu、Zn的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重金属污染特征进行评价,并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受体模型(PMF)定量解析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Cd、Pb、Cr、Cu和Zn的含量多数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5种元素地累积指数递减趋势为Cd>Zn>Pb>Cu>Cr,元素Cd属于重度污染,在土壤中积累明显。研究区土壤的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4.1,处于重度污染水平。源解析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源解析结果差异较小,APCS-MLR模型识别出4种污染源及其贡献率:工业和交通源(29.5%)、农业源(31.3%)、母质源(23.7%)和未知源(15.4%);PMF模型识别出4种污染源及其贡献率:工业源(30.0%),母质源(29.2%),交通源(11.9%),农业源(28.9%)。总体来看,PMF模型较APCS-MLR模型更加精细;工农业活动是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区Cd污染较为严重,可采取土壤修复与安全利用等措施进行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18.
六六六在典型污染场地中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受某六六六(HCH)生产企业污染的场地上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和研究了土壤中六六六的污染水平和污染分布趋势.结果表明,六六六的浓度范围是0.34~2 287.6mg·kg-1,六六六污染主要集中在-1 m土层,平均浓度高达467.75mg·kg-1.在-3m和-5m土层中污染中心位置与-1 m层土壤保持一致.通过Kriging法插值画出-1、-3、-5 m土层等值线图,可清晰地看出六六六的分布趋势.六六六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迅速降低.然而,在-5 m土层由于土壤类型为淤泥质粘土,六六六浓度相对于-3 m土壤反而升高,该层的平均浓度为89.86 mg·kg-1.纵观整个污染场地六六六的污染分布情况,在地下水作用下污染物浓度向东南方向扩散,且六六六在垂直方向的迁移和残留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北郊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北郊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布点的方法采集28个城郊土壤,分析了其中7种重金属(Pb、Cr、As、Cd、Ni、Zn和Cu)的总量。应用单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报批稿)推荐的风险评价模型等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部分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高于河北省和全国土壤背景值,其中Pb、Cd和Cu均值为背景值的1.5~2.5倍,Cr、Ni和Zn均值为背景值的1.0~1.5倍,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土壤中各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大小顺序为CuNiCdZnCrPbAs,整个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738,表明该区域土壤尚清洁。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为CdPbCuAsCrNiZn,平均潜在生态风险均值为90.5,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研究区域内不同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致癌风险大小顺序为CrAsNiCd,非致癌风险大小顺序为CrAsNiCuCdZn,其中以Cr和As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最高,超过其风险阈值10E-06和1。当地土壤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需要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防止土壤继续污染,确保当地人群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20.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区分法与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子,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常用的土壤重金属形态区分的Tessier、BCR及其改进方法,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