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新兴小果类黑莓的栽培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产北美的主要小果类果树黑莓首次在江苏引种成功,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结果早等优点,果实可用于加工,也可鲜食。初步推广证明黑莓是适合我国部地区气候条件小果类果树。本文对黑莓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方法及果实利用做了详细介绍,为黑莓的种植推广了实用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莓的主要品种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重点介绍美国黑莓的主要栽培品种、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并探讨黑莓的市场前景以指导我国黑莓的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3.
树莓和黑莓的栽培与加工利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概述了树莓和黑莓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树莓、草莓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栽培建园,品种、优良无性系特点和普通加工工艺、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黑莓是世界粮农组织 (FAO) 1 993年向世界推荐的第三代水果之一。 1 995年由山东省薛城区兴农种子公司从美国引种成功 ,1 997年被枣庄市科委、市财政局列为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因营养好、风味独特 ,适于鲜食和加工果汁、罐头等 ,果品供不应求。黑莓病虫少 ,大田栽培一般不需农药防治 ,因而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绿色食品”。近几年 ,我们在薛城区南石镇黑莓生产园发现 ,斑须蝽不同程度地危害黑莓。现将斑须蝽在黑莓园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  一、发生危害情况斑须蝽一年发生 3代 ,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根部土缝、距黑莓园较近的…  相似文献   

5.
黑莓是世界粮农组织(FAO) ,1993年向世界推荐的第3代水果之一。 1995年由山东省恭城区兴农种子公司从美国引种成功 ,1997年被枣庄市科委、市财政局列为农业重点推广项目。因营养好 ,风味独特 ,适于鲜食和加工果汁、罐头等 ,果品供不应求。黑莓病虫少 ,发生轻 ,大田栽培一般不需要农药 ,因而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绿色食品”。近几年 ,我们在恭城区南石镇黑莓生产园发现 ,斑须蝽在不同程度地为害黑莓 ,现将斑须蝽在黑莓园发生危害情况及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1 发生危害情况斑须蝽 1年发生 3代 ,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根部土缝、距黑莓园较近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莓,群众俗称“黑草莓”、“草莓树”,原产美国,为蔷薇科黑莓属多年生藤本植物。果实黑色,味甜多汁,香气浓郁,果卵圆形(似草莓状),富含维生素C,E及SOD,R─氨基丁酸、钙、锌等抗衰老营养物质。其营养价值远高于苹果、橘子、葡萄等水果,是近几年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集营养与保健于一身的第三代新兴水果,当今风靡欧美。其果适宜鲜食和加工成果汁。去年,美国黑莓鲜果在徐州、枣庄等市场售价达20~40元/kg,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经科技人员研究,硬枝扦插育苗是加速美国黑莓苗木繁殖的最佳方法。现将其方法…  相似文献   

7.
树莓和黑莓为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的浆果类灌木树种.一般把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分离的种类称为“树莓”(Raspberry),把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不分离的种类称为“黑莓”(Blackberry).树莓和黑莓果味酸甜、口感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因而被称为“第三代果树”.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贸易的接轨、转移,树莓和黑莓外贸出口栽培基地的建设迅速在国内兴起,先后从国外引进了许多优良的品种,已在黑龙江、江苏等地建立了万亩生产基地,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适地适树、合理布局,更好地发展树莓和黑莓产业,现将树莓与黑莓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黑莓原产北美,系蔷薇科悬钩子属浆果类果树,是多年生藤本植物,与葡萄一样需搭架栽培。黑莓是风靡欧美迅速发展的第三代新兴水果,也是我国最新从美国引进的新型果树,市场价每公斤在20元-40元之间,经济效益可观。黑莓半直立、无刺,枝条呈紫红色,蜡质皮层,叶子...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莓的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褚福侠 《林业科技》2000,25(1):60-60
美国黑莓 ,俗称“黑草莓”、“草莓树” ,原产美国 ,为蔷微科黑莓属多年生藤本植物。果实黑色 ,卵圆形 (似草莓状 ) ,味甜多汁 ,香气浓郁 ,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及SOD ,R—氨基丁酸、钙、锌等抗衰老营养物质 ,其营养价值远高于苹果、桔子、葡萄等水果 ,堪称“世界水果之王” ,是近几年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集营养与保健于一身的第三代新兴水果。该果实宜鲜食和加工成果汁 ,1998年鲜果在徐州、枣庄等市场售价 2 0~ 40元 /kg ,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枣庄市薛城区种子公司 1995年在中科院植物所的指导下引种黑莓成功 ,于 1997年被枣庄…  相似文献   

10.
树莓和黑莓为蔷薇科 (Rosaceae)悬钩子属 (Rubus)的浆果类灌木树种。一般把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分离的种类称为“树莓”(Raspberry) ,把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不分离的种类称为“黑莓”(Blackberry)。树莓和黑莓果味酸甜、口感好 ,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 ,因而被称为“第三代果树”。近年来 ,随着我国与世界贸易的接轨、转移 ,树莓和黑莓外贸出口栽培基地的建设迅速在国内兴起 ,先后从国外引进了许多优良的品种 ,已在黑龙江、江苏等地建立了万亩生产基地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为了适地适树、合理布局 ,更好地发展树莓和黑莓产业 ,现将树…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莓 ,群众俗称“黑草莓”、“草莓树” ,原产美国 ,为蔷薇科黑莓属多年生藤本植物。果实黑色 ,味甜多汁 ,香气浓郁 ,果卵圆形 (似草莓状 ) ,富含维生素C、E及SOD、R -氨基丁酸、钙、锌等抗衰老营养物质 ,其营养价值远高于苹果、桔子、葡萄等水果 ,堪称“世界水果之王” ,是近几年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集营养与保健于一身的第三代新兴水果 ,风靡当今欧美。果实适宜鲜食和加工果汁等 ,1998年鲜果在徐州、枣庄等市场售价 2 0~ 40元 /kg ,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枣庄市薛城区种子公司于 1995年在中科院植物所的指导下引种黑莓试…  相似文献   

12.
黑莓引种栽培技术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灌木小浆果,沂南县葛沟镇1998年从江苏引入部分黑莓苗栽培试验,经3年试验观察,黑莓在本地结果早、丰产,抗病虫力强,适应性广,管理容易、省工,现已发展到3.3hm^2。  相似文献   

13.
黑莓(RubusSPP)原产于北美,属蔷薇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其果实富含Ve、SOD、γ-氨基丁酸等抗衰老物质;果实酸甜可口、香气浓郁,适宜鲜食和果汁加工.堪称“果中之王”,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1995年我区从中科院植物所引种成功,现已建成300亩黑莓丰产园。黑莓在济南、枣庄、徐州等城市农贸市场销售,价格为20元/kg~40元/kg。现将黑莓的丰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任国选择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地块建园、株行距1.0~1.3m×1.8~2.0m,在秋季植株落叶后或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栽前按株行距挖宽、深各50cm的定植沟,把底表土分开,沟…  相似文献   

14.
以从美国引进的9个树莓和黑莓品种为研究材料,从物候期、经济性状和基生枝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初步筛选出了红树莓32号、7号、27号和黑莓58号等几个优良品种,为树莓和黑莓品种在石家庄地区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莓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对美国黑莓主要栽培品种进行培养。通过试验,筛选出一种高效防褐化剂和几种适宜的芽诱导、增殖及生根培养基。并且实验达到了黑莓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要求,为黑莓优良品种提供了快速繁殖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树莓(美国黑莓)的引进和繁育试验,总结了树莓(美国黑莓)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为树莓(美国黑莓)在重庆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调查发现南京地区为害黑莓的害虫主要有3类,即金龟子类、蛾类和蝽类,有110余种,其中20多种给黑莓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防治黑莓害虫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采用农业与生态措施和保护利用天敌的方法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化学防治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注意轮换用药,按无公害要求防治黑莓害虫.  相似文献   

18.
树莓发展现状与前景(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树莓和黑莓概况 树莓(Raspberries)和黑莓(Blackberries)是重要的小果型经济灌木,被誉为新兴的第三代果树.树莓和黑莓同属于蔷薇科(Rosaceal)悬钩子属(Rubus),但分属于不同的亚属-树莓亚属(Ideobatus)和黑莓亚属(Eubatus).二者主要的区别是:树莓亚属的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分离,黑莓亚属果实与花托不分离.  相似文献   

19.
黑莓和树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无菌繁殖体系的建立、继代快速繁殖、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试管苗的生根培养及其移栽驯化等方面综述了黑莓和树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并论述了组织培养技术在黑莓和树莓脱毒快繁、基因工程育种和诱变育种方面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20.
树莓和黑莓栽培利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阐述了树莓和黑莓的栽培历史、营养成分、利用价值、生物生态学特性、树莓和黑莓亲缘关系、主栽品种、主要栽培技术、繁殖技术等研究概况,并对今后研究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