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抗虫棉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抗虫棉(以中棉所29为代表)与常规棉(以苏棉22号为代表)分密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杂交抗虫棉除株高略低于常规棉外,果枝数、果节数、单株铃数和脱落率、烂铃率均高于常规棉。而主要经济性状中,杂交抗虫棉除单株铃数、单铃重、籽指、绒长高于常规棉外.构成产量的重要性状总铃数和衣分均低于常规棉。杂交抗虫棉籽棉产量高于常规棉,但由于衣分较低.其皮棉产量低于常规棉。  相似文献   

2.
杂交棉与常规棉在江苏区试中的产量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1996~2006年期间江苏省杂交棉及常规棉区域试验资料,采用通径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杂交棉与常规棉在皮棉产量表现、产量构成因素的贡献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棉的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铃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棉,衣分显著低于常规棉。杂交棉与常规棉产量构成因素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顺序均为株铃数〉铃重〉衣分,但杂交棉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皮棉产量的关系更密切,单株结铃数、铃重和衣分之间的偏相关关系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短季低酚棉与短季常规棉进行了比较,低酚棉品种的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衣指、子指与常规棉相当,五个产量性状差异均不显著,并且纤维长度、比强度、整齐度和麦克隆值四项指标也相当。只有伸长率低于短季常规棉,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抗虫棉R93-4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转基因抗虫棉R93-4的生理特性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各部位器官总氨基酸含量与常规棉差异不大,比叶重较高,蒸腾速率大,透光性强。光合强度在开花结铃期高于常规棉,但较多的养分用于茎枝生长,单株结铃数少,在栽培上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进一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比较试验研究转基因抗虫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1)出苗时间长,出苗速度慢,但第一真叶出现时间早;(2)前期结铃性较好,成铃早而集中;(3)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低于常规棉,但积累速度快,经济系数高.目前推广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中,铃重为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可以采取合理的水肥调控及适宜密度等相关农艺措施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湖南省机采棉品种选育,对2020年湖南省机采棉区域试验10个品种(系)的13个主要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籽棉产量与生育期、株高、第一果枝节位、第一果枝高度、单株结铃数呈正相关,与单株果枝数、衣分、单铃重、籽指、衣指、僵瓣花率呈负相关,以籽棉产量与单株结铃数、僵瓣花率的关系最为密切(r=0.678,-0.712);皮棉产量与生育期、第一果枝高度、单株结铃数、衣分、籽棉产量呈正相关,与株高、第一果枝节位、单株果枝数、单铃重、籽指、衣指、僵瓣花率呈负相关,以皮棉产量与籽棉产量、单株结铃数、僵瓣花率关系最为密切(r=0.956,0.603,-0.710).通过产量对比,筛选出产量相对较高、适宜在湖南省种植的中棉所1606、中棉早183、中MB901、盐棉462和湘棉36机采棉品种(系).  相似文献   

7.
川棉243产量构成规律及高产栽培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棉243产量构成及高产栽培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密度、铃数、铃重和衣分与产量密切相关,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其中铃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度、铃重、衣分;铃数与果枝、果节和结铃率相关密切,其中结铃率对铃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果节、果枝。  相似文献   

8.
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 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 :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 ;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下降。 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 ,使转 Bt基因棉GK- 1 2与受体品种泗棉 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同时棉铃外形由圆锥形突变为卵圆形 ,铃柄长度大幅度增加。 GK- 1 2与泗棉 3号的杂种一代在植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棉铃经济性状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其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来源于生态型和选择方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张文英 《中国棉花》2001,28(12):33-33
转 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相比 ,多数抗虫棉个体相对偏小 ,果枝上举 ,株形紧凑 ;茎杆细弱 ,果枝细小 ,结铃期果枝下垂 ;苗期其子叶较同类型的常规棉子叶与真叶叶色较深 ,叶片偏小 ,真叶缺刻较深 ,缺刻深处有明显皱褶 ,叶片薄 ,叶面积小。在棉花前期生长发育缓慢 ,开花后生长发育较快 ,至开花结铃期个体生长发育和棉田长势都达到或超过常规棉。株高叶片数和现蕾开花数后来居上 ,生殖生长旺盛 ,补偿能力强 ,特别是单株结铃数量多、脱落少。根据抗虫棉的生育特点 ,在本地区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掌握“小个体 ,大群体”的新型群体结构由于转 Bt基…  相似文献   

10.
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稀植条件下(4.8万株·hm-2),与轮回亲本中棉所16相比,转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的内围铃和下位铃比例较高,单株和单位面积的结铃数变化不大,但由于中棉所30的果节数减少,其单株成铃率增加。中棉所30下位铃的铃重略高于中棉所16,但上位铃和外围铃的铃重下降,全株平均铃重显著低于中棉所16。因此,中棉所30的子棉产量显著降低,而由于该品种的衣分大幅度提高,其皮棉产量与中棉所16持平。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促源保库”是进一步提高Bt棉中棉所30产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收集新疆南疆大面积种植的56个棉花品种,对非抗虫棉、常规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抗虫棉F1及F2共4类品种的产量及纤维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比非抗虫棉增产29.8%,差异达显著水平;杂交棉比常规棉平均增产4.6%,铃重增加0.38g,衣分提高0.91百分点,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杂交抗虫棉F1明显优于F2,主要表现在单株结铃性的显著提高导致产量显著提高,而且断裂比强度和纤维整齐度指数等主要品质指标显著提高。由于在河南安阳试验的密度与新疆有明显差异,其准确性需要在新疆高密度条件下继续验证。  相似文献   

12.
研究棉花品种产量与相关性状的关系及演变规律,为棉花育种和生产提供借鉴。统计了2011―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50个黄河流域春棉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表现,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品种株高、籽指和平均籽棉单产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分别增长0.13 cm、0.12 g和63.17 kg·hm-2。相关分析表明,衣分、株高、第一果枝节位、单株结铃数、铃重、生育期和籽指均与籽棉单产呈正相关,其中单株结铃数、铃重和籽指与籽棉单产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衣分、单株结铃数、铃重和籽指对籽棉单产均具有直接的正向效应,对籽棉单产的直接贡献表现为单株结铃数>籽指>衣分>铃重,衣分和铃重的直接作用系数较小;生育期通过株高对籽棉单产产生的间接负向效应最大。综合分析认为,此阶段黄河流域春棉品种籽棉单产提高的关键因素是籽指,单株结铃数的提高是棉花品种改良的重要方向。针对棉花的生育习性和黄河流域棉区环境条件,选育衣分40%左右、株高100 cm左右、第一果枝节位7左右、单株结铃18个左右、铃重6 g左右、生育期119 d左右...  相似文献   

13.
比较抑顶(40%氟节胺,质量分数,下同)、快斧(25%氟节胺)、摇钱素(17%矮壮素、3%甲哌钅翁 )、棉定封(250 g·L-1甲哌钅翁 )、豪邦手(98%甲哌钅翁 )5种化学打顶剂处理和人工打顶的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并用投影寻踪法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明确化学打顶剂的效果及合理的效果评价方法,为集成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打顶处理对棉花株高、中下部有效果枝数、下部结铃数、内围结铃数、上部和下部铃重、整株平均铃重、上部和下部衣分、666.7 m2籽棉产量、666.7 m2皮棉产量、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纺纱均匀性指数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均无显著影响。摇钱素处理可显著增加单株上部有效果枝数、单株有效果枝数、单株中部结铃数、单株上部结铃数、单株外围结铃数、单株结铃数;抑顶、棉定封处理间籽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快斧;摇钱素、人工打顶处理间马克隆值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投影寻踪法综合评价表明,不同处理综合效果依次为摇钱素>人工打顶>抑顶、棉定封>豪邦手>快斧。  相似文献   

14.
两年间分别用苏杂3号和科棉6号进行田间试验,观测抗虫杂交棉地膜精播稀植技术的产量构成和形成特点。结果表明,该技术群体果节总数高于常规移栽棉和常规地膜棉,成铃率高于常规地膜棉,略低于常规移栽棉;早期成铃高于常规移栽棉而低于常规地膜棉,中期成铃集中且增速高,后期结铃则低于常规移栽棉而高于常规地膜棉。表明该技术有效利用了抗虫杂交棉、地膜种植和稀植技术的产量形成优势,产量结构优化,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转Bt基因抗虫性状近等基因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棉花植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棉铃外观性状,棉铃经济性状,纤维品质性状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使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使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和纤维长度下降,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使转Bt基因棉GK-12与受体品种泗棉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同时棉铃外形由圆锥形突变为卵圆形,铃柄长度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比较分析了鄂棉系列品种在安徽沿江棉区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鄂棉系列品种平均子、皮棉产量均高于皖棉系列品种,其中皮棉增产12.95%,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鄂系品种平均单株结铃数显著低于皖系品种,而铃重和衣分极显著高于皖系品种;鄂系品种株型偏高大、松散;鄂系品种纤维长度和强度平均值均低于皖系品种,纤维品质综合评价比皖系品种低1个级别.鄂棉系列品种在安徽沿江棉区表现出产量高、铃大、衣分高、品质一般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研究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采用G.hirsutum(陆地棉)与G.anomalum(异常棉)杂交培育出的稳定系DH966、DH967、DH968作母本,转基因抗虫棉SGK321和99B作父本分别进行成对杂交,杂种一代对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测算及分析。结果表明:3个稳定系与SGK321、99B杂交一代6个杂交组合中有5个组合的子棉产量与皮棉产量的中亲优势超过40%,超标优势均在30%以上,单株结铃数的中亲优势超过20%,超标优势均在20%左右,铃重的中亲优势在15%左右,超标优势为10%左右,衣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的中亲优势均在2%左右,衣分的超标优势为3%左右,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的超标优势均在10%以上。马克隆值的中亲优势在-1%~-4%,超标优势在-2%~-6%。6个组合F_1的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均表现出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而衣分、绒长、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均低于高亲值,优势均为负值。每个组合的全部统计性状F_1均表现出很强的超低亲优势。棉花远缘杂交稳定系与转基因抗虫棉用于杂种优势利用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类型土壤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棉铃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膜下滴灌不同类型土壤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及棉铃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各因素与皮棉产量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且子棉与皮棉、铃数,皮棉与衣分、子数、地上干重、铃重,子数与地上干重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壤土结铃能力最强,其次为粘土,单株成铃最少的是沙土地。从棉花不同果枝结铃的空间分布看,中部果枝结铃数高于棉株下部和上部,其中以壤土最高。不同类型土壤的棉田应进一步提高棉铃中部果枝成铃率,以提高棉花的品质;并进一步挖掘上部铃和外围铃的潜力,以提高棉花的产量。沙土地,应充分提高棉株的上部成铃率。  相似文献   

19.
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参试品种(系)邯郸点试验数据进行了主要数量性状与皮棉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对棉花品种皮棉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单株结铃数和衣分,各个因素对皮棉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单株结铃数>衣分>霜前花率>始果枝节位>单铃重>果枝数>株高>籽指。  相似文献   

20.
在基肥用量相同、膜下滴灌条件下,研究减量10%、20%、30%、40%追施氮肥对棉花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巴州棉花减肥增效及棉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田追施氮肥在常规用量(525 kg·hm-2)基础上减施10%并不会显著降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棉花产量,对棉花的结铃数、铃重、衣分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但随着追施氮肥量的进一步减少,棉株叶绿素含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结铃数、铃重、衣分下降明显,导致减产。因此,在常规追施氮肥用量上减施10%左右对棉花产量的形成不会产生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