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指毛桃黄酮和香豆素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五指毛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补骨脂素(Ⅰ)、伞形花内酯(Ⅱ)、 5,3',4'-三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Ⅲ)、 5,7,2',4'-四羟基黄酮(Ⅳ)、 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Ⅴ)、山柰酚(Ⅵ)、紫云英苷(Ⅶ)、金合欢素 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柚皮素(Ⅹ)及胡萝卜苷(Ⅺ).经检索,化合物Ⅱ~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Ⅳ、Ⅴ、Ⅷ、Ⅸ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以小远志干燥根茎为原料,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MCI-gel和半制备型HPLC分离等方法对小远志中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8个酮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ESI-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1,7-二羟基酮(1),3,6-二羟基-1,2,7,8-四甲氧基酮(2),1,7-二羟基-5,6-二甲氧基酮(3),1,5-二羟基-6,7-二甲氧基酮(4),6-羟基-1,7-二甲氧基酮(5),7-羟基-1-甲氧基酮(6),3,8-二羟基-1,2,4-三甲氧基酮(7),6,8-二羟基-1,2,3-三甲氧基酮(8),1,3,6-三羟基-2,7,8-三甲氧基酮(9),3-羟基-1,2,8-三甲氧基酮(10),1,3,7-三羟基酮(11),1,6-二羟基-2,3-二氧亚甲基-7,8-二甲氧基酮(12),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酮(13),1,6-二羟基-5,7-二甲氧基酮(14),3,7-二羟基-1,2-二甲氧基酮(15),3,7-二羟基-1,2,8-三甲氧基酮(16),1,2,3,7-四甲氧基酮(17),1,6-二羟基-3,5,7,8-四甲氧基酮(18),除化合物13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其中分离所得量较多的化合物1~7进行了抗氧化及抗菌实验,发现化合物4和1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对ABTS·的IC50值分别为12和13 mg/L;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IC值为217μmol/L。  相似文献   

3.
对油樟叶水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PRP-512A树脂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得到24个化合物,利用UV、MS和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24个化合物分别为: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1)、异嗪皮啶(2)、甲基牛蒡酚(3)、(+)-表芝麻酮(4)、(7R,7’S, 8R, 8’R)-3,4-亚甲二氧基-3’-甲氧基-4’-羟基-7,9’:7’,9-双环氧木脂烷(5)、(+)-表松脂醇(6)、(+)-松脂醇(7)、(+)-松脂素单甲基醚(8)、(+)-O-去甲基木兰木脂素(9)、连翘脂素(10)、(2R, 3S)-4’-羟基-5, 7, 3’-三甲氧基黄烷-3-醇(11)、(2S,3S)-4’-羟基-5, 7, 3’-三甲氧基黄烷-3-醇(12)、槲皮素(13)、黑麦草内酯(14)、2, 6-二甲氧基对苯醌(15)、邻苯二酚(16)、香草酸(17)、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18)、二氢松柏醇(19)、3, 5-二甲氧基-4-羟基苯丙醇(20)、2-羟基-1-(4-羟基-3, 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21)...  相似文献   

4.
采用正相硅胶和Sephalex LH-20凝胶色谱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姜科山姜属植物四川山姜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羟基-4′,7-二甲氧基黄酮(1)、4′,7-二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2)、4′,5,7-三羟基黄酮(3)、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4)、对香豆酸(5)、β-胡萝卜苷(6)、β-谷甾醇(7)和豆甾醇(8).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5.
对圆齿野鸦椿枝条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4′-羟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1),acernikol(2),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 2-[4-(1-羟丙基)-3-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C-β-D-葡萄糖苷(7),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8-C-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9),没食子酸(10),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1),硬脂酸(12), 19α-羟基熊果酸(13),β-谷甾醇(14)和胡萝卜苷(15)。除化合物7、8、14和15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当浓度为10μmol/L时,化合物2和4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白介素-6的分泌抑制率分别为(63.4±7.1)%和(58.6±4.6)%,显示中等抑制活性,略低于阳性对照药地塞米松的(85.8±5.3)%。  相似文献   

6.
对茜草科植物栀子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理化数据对照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为:异槲皮苷(1)、反式-2'(4″-对羟基桂皮酰基)-玉叶金花苷酸(2)、顺式-2'(4″-对羟基桂皮酰基)-玉叶金花苷酸(3)、京尼平苷(4)、西红花酸单乙酯(5)、西红花酸(6)、西红花苷-1(7).经文献检索,化合物1、2、3、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从小叶臭黄皮(Clausena excavata Burm F.)的茎和叶中分离得到10个单萜基香豆素,分别鉴定为7-((E)-3'-甲基-4'-(8'-羰基-7',9'-烯-呋喃)-2'-烯)-香豆素(1)、7-((E)-3'-甲基-4'-(7'-甲基-8'-羰基-6'-烯-呋喃)-2'-烯)-香豆素(2)、7-((E)-3'-甲基-4'-(7'-甲基-6'-亚甲基-8'-羰基-呋喃)-2'-烯)-香豆素(3)、7-((E)-3'-甲基-4'-(9'-羟基-8'-羰基-6'-烯-呋喃)-2'-烯)-香豆素(4)、7-(3'-甲基-4'-(7'-甲基-8'-羰基-6'-烯-呋喃)-2',3'-环氧丁烷)-香豆素(5)、7-(3'-甲基-4'-(9'-羟基-8'-羰基-6'-烯-呋喃)-2',3'-环氧丁烷)-香豆素(6)、7-(3'-甲基-4'-(7'-甲基-7'-羟基-8'-羰基-6'-烯-呋喃)-2',3'-环氧丁烷)-香豆素(7)、7-(3'-甲基-4'-(7'-甲基-8'-羰基-呋喃)-2',3'-环氧丁烷)-香豆素(8)、5'-羟基葡萄内酯(9)和7-((E)-7'-羟基-3',7'-二甲基-2',5'-二烯)-香豆素(10),2个四降三萜,鉴定为11β-羟基-1α-乙酰基黄柏酮(11)、11β-羟基黄柏酮(12)和1个木脂素,鉴定为(-)-丁香脂素(13)。其中化合物11和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测定了化合物1、2、3、11和12对癌细胞株A549、Hela和BGC-823的细胞毒活性,及其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Hela和A549均有细胞毒活性,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值分别为11.26和13.55 mg/L,化合物3对BGC-823有细胞毒活性,其IC_(50)值为16.65 mg/L,5个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没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黄背栎的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黄背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凝胶(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柱色谱技术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经理化及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熊果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熊果酸28-O-甲酯(Ⅱ),木栓酮(Ⅲ),3-羟基-16-木栓酮(Ⅳ),5-羟甲基-2-呋喃甲醛(Ⅴ),β-谷甾醇(Ⅵ).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背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剂提取和柱色谱分离等方法, 对杉木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 从杉木根皮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 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 分别为:二十八烷醇(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Ⅱ)、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Ⅲ)、β-谷甾醇(Ⅳ)、β-胡萝卜苷(Ⅴ)和山奈酚(Ⅵ);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镰叶西番莲藤茎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镰叶西番莲藤茎的化学成分,从其脂溶性成分中分离了6个化合物,通过IR、MS、NMR等波谱手段鉴定它们的结构为4-氧代-3,4-降-木栓烷-2-酸(Ⅰ)、2-羟基-3,4-断-木栓烷-3-酸乙酯(Ⅱ)、4-烯-3-谷甾酮(Ⅲ)、3-(2,4-二羟基苯基)-2-丙烯酸(Ⅳ)、碳十八酸甘油酯(Ⅴ)和正二十八醇(Ⅵ).其中化合物Ⅰ是首次经提取分离的天然产物,应用二维NMR技术归属了它的碳谱.结果表明,化合物Ⅰ与化学合成的4-oxo-3,4-seco-A(1)-norfriedelan-3-oic acid结构一致.化合物Ⅱ为新的人工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