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柠条豆象属鞘翅目、豆象科昆虫,它主要为害小柠条等锦鸡儿属植物的种子,是柠条林木的一大害虫。一、柠条豆象的形态特征成虫椭圆形,长3.5—5.5毫米,宽1.8—2.7毫米,体被灰白色绒毛。鞘翅,足黄褐色,头和前胸背板兰黑色。鞘翅上有数列刻点沟。雄虫触角锯栉齿状,长约4毫米;雌虫触角锯齿状,11节,长约3毫米。幼虫老熟时体长4—5毫米,头黄褐色,体淡褐色,多皱纹,弯曲呈马蹄形。卵椭圆  相似文献   

2.
【目的】南京隐翅虫是在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病死木皮下发现的隐翅虫新种,与小蠹、天牛等多种次期性害虫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跟随关系密切,具有作为媒介昆虫防治蛀干害虫的潜力。研究南京隐翅虫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形态特征、成虫的食性及昼夜活动节律,能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南京隐翅虫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形态特征,通过人工饲养并结合口器解剖研究南京隐翅虫成虫的食性;应用"陷阱法"观察试虫的昼夜活动节律。【结果】南京隐翅虫幼虫为寡足型,口器咀嚼式,胸足发达,蛹为裸蛹,成虫体长1.5~2.0 mm,身体狭长平行,头、中后胸、腹部6~8节颜色较深,身体其他部分浅黄色。成虫喜食人为杀死的跳虫成虫、蝇科幼龄幼虫及天牛幼虫,对于小蠹科、象甲科、叩甲科、蚁科、蠼螋科的幼虫尸体表现出取食行为,试验过程中并未观察到捕食其他生物活体。室内南京隐翅虫成虫昼夜活动节律高峰期分别是8:00—11:00以及20:00—22:00。【结论】南京隐翅虫成虫为尸食性,其昼夜活动节律受温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榆林地区五种木蠹蛾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省榆林地区过去曾报导过为害杨树、榆树、柳树的芳香木蠹蛾和柳干木蠹蛾。最近几年,我们又在该区发现了为害沙柳、酸刺、沙蒿的沙柳木蠹蛾、酸刺木蠹蛾和沙蒿木蠹蛾。这后三种木蠹蛾尚未经过有关专家进一步鉴定,我们仅根据其形态特征初步认定到属,并以为害的主要树种暂取中名。鉴于这五种木蠹蛾在榆林地区各县均有发现,为避免因相互混淆而贻误防治时机,仅将几种木蠹蛾的成、幼虫形态特征和为害特点分别简要介绍如下,以供鉴别时参考。一、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sp.)成虫:雌成虫体长23.4~29.6毫米,翅展49.5~58.3毫米;雄成虫体长20.6~25.7毫米,翅展45.1~53.7毫米。触角雌雄均为丝状,体灰色而略带褐色,前胸为一“八”字形黑白相间的毛片所覆盖。前翅灰黑色,  相似文献   

4.
华山松木蠹象为害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经对华山松木蠹象历时2年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初步了解华山松木蠹象的分布、寄主域,为害特性,为害方式及为害部位。结果表明:该虫在滇东北,滇南,滇中及滇西地区均有分布;其寄主主要是松科的多种树种,该虫具有为害致死速度快,扩散蔓延速度快,只为害健康植株,成虫羽化历期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本项研究为制定一套经济有效的华山松木蠹象综合防治措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树种云斑白条天牛的成虫补充营养行为、形态特征及遗传特性的比较,探讨不同寄主对成虫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比较幼虫取食毛白杨和美国红木岑2种寄主树种的云斑白条天牛成虫外形特征及雄性生殖器结构差异,利用选择性取食试验,观测这2类云斑白条天牛成虫对美国红木岑、野蔷薇、美国山核桃、日本珊瑚树及毛白杨5种寄主植物嫩枝的取食行为及交配行为,最后基于COI基因分析二者间遗传多样性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1)幼虫取食美国红木岑的云斑白条天牛和幼虫取食毛白杨的云斑白条天牛外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幼虫取食美国红木岑的云斑白条天牛雄虫腹部末端窄,呈钝角内凹状,毛稀疏,雌虫腹部末端呈弧形内凹,底部中央缺刻不明显,而幼虫取食毛白杨的云斑白条天牛雄虫腹部末端宽,呈弧形内凹状,密被毛,雌虫腹部末端呈平截状,底部中央具有明显缺刻;两者生殖器差异不明显; 2)幼虫取食美国红木岑的云斑白条天牛成虫仅取食美国红木岑嫩枝,而幼虫取食毛白杨的云斑白条天牛可取食野蔷薇、美国山核桃和日本珊瑚树3种植物嫩枝,偏好顺序为野蔷薇美国山核桃日本珊瑚树; 3) 2个种群的天牛雌、雄成虫之间可相互交配,平均交配次数较同类群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P0.05); 4) 2个不同寄主源的天牛种群存在明显遗传分化,分化指数Fst=0.814(P0.001),变异分化主要来源于种群间(83.19%)。【结论】幼虫的取食经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和生境异质性可能对云斑白条天牛成虫补充营养行为及种群遗传分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春尺蠖生物学特性与防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尺蠖属完全变态昆虫,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的发育阶段。越冬蛹羽化成虫时期早,幼虫不仅活动能力强,而且取食量极大,三龄后进入暴食期,当虫口密度较大时,可将整株树叶食光,使树木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树势衰弱,持续受害可导致植株死亡。其取食为害的树种约20余种,还为害小麦、玉米、苜蓿等,当食物短缺时,也取食苦豆子,为害部位为叶片和花蕾,这是长期适应环境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分布范围广,可危害多种健康和衰弱的云杉(Picea asperata)和松属树种。幼虫危害初期在树干坑道内取食,植株生长正常;危害中期被害树干上可见小蠹羽化孔,树皮较易剥离,针叶变色;严重危害时树皮极易剥落。由于其适应性强,危害存在隐蔽性,该虫对我国北方针叶林造成重大经济危害。通过对云杉八齿小蠹的风险分析,其风险评估值R=1.85,在我国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8.
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分布范围广,可危害多种健康和衰弱的云杉(Picea asperata)和松属树种。幼虫危害初期在树干坑道内取食,植株生长正常;危害中期被害树干上可见小蠹羽化孔,树皮较易剥离,针叶变色;严重危害时树皮极易剥落。由于其适应性强,危害存在隐蔽性,该虫对我国北方针叶林造成重大经济危害。通过对云杉八齿小蠹的风险分析,其风险评估值R=1.85,在我国属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9.
翡翠吉丁虫又名红缘绿吉丁,属鞘翅目、吉丁虫科。是乌盟后山地区为害榆树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特别是15年生以上的人工林,被害尤为严重。该虫主要危害树木韧皮部、木质部及髓心。轻微时树木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并逐渐衰退、死亡。严重时植株全部干枯,形成枯立木,易风折。一、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长18~20毫米,宽7毫米;雄成虫长14~17毫米,宽5—6毫米。触角六节锯齿状,有一对突起的复眼,鞘翅坚硬,有金属光泽。两片鞘翅上有由紫色大小等宽点组成的12条纵线(每片6条),  相似文献   

10.
重大害虫长林小蠹入侵我国的首次发现与侵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科学》2021,57(5)
【目的】明确国际重大林业检疫性害虫长林小蠹在我国的入侵、定殖并严重危害,研究其形态特征、分子鉴定和危害特点,为该虫的监测及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采自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日本黑松根部的小蠹幼虫、蛹及成虫进行形态学观察、拍照和比对。提取其基因组DNA,利用小蠹亚科通用引物扩增核糖体大亚基(28S)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序列进行测序,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序列比对。初步调查长林小蠹的危害特点。【结果】成虫形态特征完全符合长林小蠹的描述;基于28S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ML树)显示,山东烟台小蠹样本与厦门口岸截获来自于澳大利亚进口辐射松原木的样本序列,以及德国样本序列和美国样本序列聚成一支,置信度为100%;样本COⅠ序列单倍型与海关截获的来源于新西兰辐射松上长林小蠹样本单倍型相同,明确外来入侵种长林小蠹已在我国定殖。该虫严重危害寄主树木根部。【结论】首次发现重大入侵害虫长林小蠹在我国的定殖与严重危害,已明确主要形态鉴别特征及初步侵害特性;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可用于开发快速鉴定技术和溯源分析,同时为虫害检测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重要的天敌昆虫。为深入研究其形态学,在实体显微镜下,对外寄生的花绒寄甲成虫进行形态研究,利用绘图仪绘制形态特征轮廓。花绒寄甲成虫口器(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小盾片,后翅为首次绘制。对其头、前胸、鞘翅(雌雄虫鞘翅端角区)、腹部(雌雄虫腹末腹面)进行了重新描述和绘图。文中附有形态图24幅,研究标本存放于河南科技学院(新乡)昆虫标本馆。本研究对寄甲类昆虫的比较形态学和功能形态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八齿小蠹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八齿小蠹 ( Ipssubelongatus Motsch.) ,是近年来牡丹江林区最重要也是最为严重的蛀干害虫。 1 999年在东京城林业局多个林场 (所 )的落叶松纯林发现了落叶松八齿小蠹蛀干害虫。此害虫主要为害落叶松 ,此虫不仅侵害衰弱木、新倒木 ,并能为害健康的林木。1 生物学特性落叶松八齿小蠹在我地区每年发生 1代 ,此虫以成虫在树皮下或地被物等处越冬。喜居于倒木上 ,尤其喜在采伐迹地林缘又有遮阴地方。 5月中旬为早春活动的最盛期 ,此时所产卵至 7月下旬羽化为成虫。卵期 7~ 1 8天 ,幼虫期 2 1天左右 ,蛹期约 7天 ,成虫羽化后移到新的地…  相似文献   

13.
柏树小蠹 ( Phloeosinusperlatuschapius)属鞘翅目 ,小蠹科 ,又名柏肤小蠹。北京、天津、河北公园、绿地、风景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侧柏、桧柏等柏树的树皮和木质部表面 ,破坏输导功能。常和双条杉天牛一起为害 ,加速柏树的死亡。近几年西柏坡风景区双条杉天牛与柏树小蠹同时发生 ,造成柏树风景林内柏树死亡严重。此虫在西柏坡等地为 1年 1代 ,主要以成虫在树皮内作坑道越冬 ,也有以幼虫过冬的。次年 4月成虫开始陆续飞出 ,喜到生长势弱的柏树上蛀孔侵入皮下 ,雄虫跟踪进入 ,同蛀母坑道 ,交尾后在坑道内产卵 ,母坑道一般与被害枝、干平行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3种植物源引诱剂对鞘翅目甲虫在2种林型中的引诱效果,以期筛选出高效引诱剂防治甲虫的危害。【方法】选择天然次生林(老山实验站样地)和人工纯林(林场样地)使用Lindgren漏斗诱捕器进行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林间诱捕试验,统计2种样地诱捕甲虫的数量、种类,比较不同林型不同样地间诱捕效果,分析环境条件对鞘翅目甲虫引诱和诱捕器释放量的影响。【结果】1)3种植物源引诱剂UHR,COB和LAP对鞘翅目甲虫均具有引诱作用,捕获的3 215号鞘翅目昆虫隶属于55科120属,其中小蠹科占48.93%,为优势鞘翅目类群。3种引诱剂诱捕效果依次为UHRCOBLAP,其中UHR引诱剂引诱个体数占74.21%,小蠹科个体数占48.65%,优势种为北方材小蠹和锉小蠹。2)UHR引诱剂对于小蠹科、叩甲科、郭公虫科和埋葬甲科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COB和LAP引诱剂。COB引诱剂在两样地中捕获隐翅虫科数量最高。然而3种引诱剂对象甲科和天牛科的诱捕差异性不显著。防治时,应针对不同种类甲虫选择不同种类引诱剂,能达到更佳引诱效果。3)2种林型诱捕效果综合比较,老山实验站样地林场样地,表明植被类型及自然条件对昆虫种群多样性具有直接影响。埋葬甲科仅在老山实验站样地捕获,这与该科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样地环境相关。【结论】UHR引诱剂对鞘翅目小蠹科昆虫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可进一步开发应用于林间小蠹虫的监测和防治,为小蠹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1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是发生量大、为害面积广的主要森林害虫。近年来,该虫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生面积较大,局部地区甚至重度发生。因此,必须根据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面积等因素,采用适宜的防治技术,以有效控制该虫种的发生。一、形态特征松毛虫成虫为大、中型蛾子。雄蛾触角近乎羽  相似文献   

16.
橡胶树小蠹虫是橡胶树上最成功的侵入性木蛀虫,其中钻蛀性最强的是材小蠹族(Xyleborini)的种类。为明确云南省橡胶树材小蠹族种类,通过2018-2019年系统调查,对云南省橡胶种植区的材小蠹族进行采集和形态分类学研究,发现本次调查的云南省橡胶树材小蠹族共12属23种,其中包括钻蛀橡胶活树种类14种。由于新记录物种的出现和分类学地位变化,原有的材小蠹科鉴定已经过时,本文以所收集昆虫标本提出一个云南省橡胶树材小蠹族属种分类检索表,包括近年来在云南省橡胶树上首次发现的种类,文中给出标本采集信息及其在云南省的分布,主要形态特征描述和成虫特征图。  相似文献   

17.
1986年5月,笔者在紫金山南侧林区调查钻蛀性林木害虫种类时,在一株新伐倒的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的残桩断面上采集到一种小蠹,标本经查检分类资料,并经本所焦国尧所长和刁彩华同志帮助鉴定为林道梢小蠹Cryphalus saltuarius Weise。据资料,该虫在我国只有四川等地有分布,江苏还未有分布的报道。林道梢小蠹为害云杉Picea asperata Most,栖息于云杉树枝树梢的薄皮下。它在苏联发生较广泛,天然云杉林中都有它的为害。其形态特征记述如下: 林道梢小蠹属于齿小蠹亚科,梢小蠹属。成虫体长1.5—2.0毫米。圆柱形,暗褐色,光泽较浅,从背面观看不见头部(图1)。触角锤状部卵圆形,4节,末端略尖,第一条缝线离基部远(图2)。口上片缺刻不明  相似文献   

18.
利用引诱剂对牡丹江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种群动态的时空表达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牡丹江地区落叶松八齿小蠹有三个扬飞高峰期,即5月15~25日、6月24日~7月4日、8月3~13日;在扬飞期间内,诱集到的落叶松八齿小蠹雄虫的数量多于雌虫;在林缘附近诱集到的落叶松八齿小蠹的数量多于林内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我国东北异域分布的3种落叶松林内齿小蠹粘束孢属(微囊菌目:粘束孢科)伴生真菌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控制森林病虫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异域分布的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八齿小蠹(鞘翅目:小蠹科)的虫体和坑道组织进行伴生真菌的分离纯化,进行生理学特性、菌落特征、微观形态学的观察,以及基于rRNA-ITS和TEF-1α多位点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2种粘束孢属真菌与我国的落叶松八齿小蠹伴生,其中落叶松粘束孢为中国新纪录种。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与落叶松八齿小蠹形成新的小蠹虫-真菌伴生关系。在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和中国落叶松坑道中发现了落叶松粘束孢,不仅丰富了菌株数量,也扩大了落叶松粘束孢的分布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地区粘束孢属真菌的种类。目前黑梗粘束孢仅在中国云南松梢木蠹象(鞘翅目:象甲科)上分离得到,本研究不仅增加了黑梗粘束孢的寄主种类,也扩大了寄主的分布范围。该种在我国的分布跨度区域巨大,可能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种。【结论】多基因序列特征表明来自云南松梢木蠹象和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2种不同生态位的黑梗粘束孢存在种下分化现象,进一步支持了在不同地理(或寄主)种群中发现伴生菌存在适应寄主植物和小蠹虫的分化潜力这一结论。落叶松粘束孢和黑梗粘束孢都是首次从亚洲落叶松八齿小蠹上分离到,为进一步研究其与落叶松八齿小蠹间的伴生关系,以及在危害寄主方面的协同作用提供良好的模式材料。  相似文献   

20.
经对华山松木蠹象历时2年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初步了解了华山松木蠹象的分布、寄主域、为害特性、为害方式及为害部位。结果表明:该虫在滇东北、滇南、滇中及滇西地区均有分布;其寄主主要是松科的多种树种,该虫具有为害致死速度快,扩散蔓延速度快,只为害健康植株,成虫羽化历期长,防治难度大的特点。本项研究为制定一套经济有效的华山松木蠹象综合防治措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