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怪:2019年2月15日当地中蜂还处在越冬后期,笔者饲养的5群蜂中有1群竟然分蜂了,这比正常年份分蜂提前了1个半月。由于连日阴天气温低分蜂前无任何将要分蜂的迹象。我是在听到嗡嗡声后出屋才发现的,分出的蜂团已在箱的上空盘旋并缓慢移动,箱门口周围爬满了工蜂但始终未飞。分蜂后开箱检查看到有4个王台其中3个已正常出王,但因蜂多天又冷没有仔细找王。  相似文献   

2.
养蜂群数较多的人,每年夏末秋初难免有数群会发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飞逃的蜜蜂中有老王带蜂分出,也有处女王带蜂分出。一般新分群在蜂场附近的树枝上或灌木丛中结团,结团超过3米高的蜂团就不好收了。下面介绍我历年来收捕自然分蜂团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蜂的好分蜂,每到分蜂季节,四处结团,特别是在高处集结的,收捕更为麻烦。如不抓紧处理,时间一久,就逃之天天,造成意外损失。分蜂季节到来之前,将所有蜂王剪翅,同时每群备一个王笼嵌入脾中。当分蜂一开始,养蜂者就应守候在箱旁,注意观察巢门前地上,在有小蜂团集结处,蜂王必在其中,此时急将有王笼之脾置于巢门前,将蜂王轻轻捉起放入笼中。分出之群就又会返巢,纷纷集于此脾上(如已结团的可轻轻将  相似文献   

4.
金传忠 《蜜蜂杂志》2005,25(8):15-16
每个蜂场每年都要淘汰一批老劣王。换(诱)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蜂群的发展和蜂农当年的经济效益。笔者凭近30年实践谈谈以下10种换(诱)王法的优劣。1大流蜜期直接换(诱)王流蜜期,蜂群中的工蜂忙于采集,警惕性不高,很少有盗蜂。将原群老王提走,从储备王群里连蜂带王一起放入箱内一侧,不要直接与工蜂接触,一夜后气味吻合,第二天并入群内。也可在老王所在的那张脾上,一边提走老王,一边将新王随手提了放在老王活动区域内,视新王不惊慌,工蜂无敌意时即成功。还可将箱内老王提走24小时后,从原群找出1~2脾正出房的幼蜂抖在巢门口。此时要用挡板或…  相似文献   

5.
蜜蜂是真社会性昆虫,分蜂是其种族繁衍的唯一方式。养蜂者需要根据外界环境条件对分蜂有选择地进行控制,当外界蜜源条件好或即将越冬的时候,需要保持强群控制分蜂,当外界主要蜜源不属于流蜜期时可以适当分蜂以扩大养殖规模。在总结"分蜂热"出现的原因和前人控制分蜂方法的基础上,在实践中通过(1)去除王台,添加巢础,增加脾距;(2)去王;(3)囚王,去脾;(4)人工分蜂等方法对分蜂群进行控制。经观察分析,认为控制分蜂应该以原始群或分出群不能正常的繁衍为基准进行操作处理。  相似文献   

6.
分蜂是蜂群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种族繁衍生息的需要.在外界蜜源丰富的春季,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群势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发生自然分蜂,自然分蜂的蜂团往往集结在蜂场周围的高处,蜂群回收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分蜂效率低;若分蜂后回收不及时,分蜂群还会发生迁移,造成蜂量损失.因此,规模蜂场一般通过有计划地人工分蜂来扩大种群,并...  相似文献   

7.
蜜蜂的记忆力很强 ,如蜜蜂对蜂巢的位置记得非常清楚 ,即使原蜂箱有较大距离的变动 ,外勤蜂仍能在原位上寻找 ;可是一经自然分蜂组织成新群后 ,蜜蜂就会把老巢彻底忘掉。据此特性 ,笔者曾多次利用自然分蜂群组织交尾群 ,收到了满意效果。当蜂群因自然分蜂飞逃聚团时 ,选几张有蜜的巢脾 ,放置在一空巢箱内 ,将此蜂箱放在分蜂团的附近 ,把分蜂团收捕入箱 ,找到蜂王 ,用王笼暂时关闭在蜂路中 ,盖上箱盖 ,打开巢门 ,招引工蜂聚集。待分蜂群稳定后 ,选择 2张蜜粉脾放入由巢箱组成的交尾箱中 ( 1家或多家 ) ,把收集到的分蜂群蜜蜂分配到交尾箱内 ,…  相似文献   

8.
自然分蜂对养蜂生产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它使群势受到较大损失,而且捕捉分蜂团非常麻烦,对于集结到高大树木上的蜂群,有时还得用爬树锯枝的办法捕捉。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捕捉分蜂团的网套,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自然分蜂是指在一个蜂群内,通过雄蜂的出现,到蜂王在台基里产卵,培育出一只新王,老王和一部分工蜂飞离旧巢,找到了新居,变成了二个或二个以上的蜂群,叫做自然分蜂。 (一)中蜂分蜂的生物学特性中蜂是我国丰富的蜂种资源。自然分蜂对长期处于野生的中蜂来讲,有利于保留种族,延续后代,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受条件的限制,巢内往往狭小,限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不得不分出小群,长期形成了分蜂性强的习惯。同时分蜂也是蜂群繁殖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10.
中蜂分蜂是种群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形式。很像人类举行的某种仪式,分出群涌出巢门,经过一场轰轰烈烈、场面壮观的飞舞表演,会在附近的树上聚集结团。外出的侦察蜂找到合适的新巢址,蜂团便倾巢飞走。分出群一旦被收入新巢,它们会立即有序地忙碌起来,营造巢房,采集花蜜花粉。整个群体进入紧张积极的工作状态,这种情绪一直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为控制的分蜂群,由于与蜂群自然习性相悖,对蜂群增殖速度有一定影响。因此,有部分养蜂人选择顺其自然。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弄清西方蜜蜂在不同方法下进行分蜂后的繁蜂效果和生产性能,对2011年石榴花期前1个月左右已达11脾的蜂群,采取异地和本地分蜂两种方法进行人工分蜂,并对两种分蜂方法的蜂群增殖情况和蜂蜜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1种分蜂方法优于第2种分蜂方法。第1种分蜂方法分出的蜂繁殖快、进蜜好,是一种理想的分蜂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本场人工分蜂所使用的王台最好是已封盖7天的成熟台,所组的交尾蜂群应有强烈的分蜂情绪,天气好就可在傍晚实行原场人工分蜂。蜂群主要靠工蜂传递蜂王信息素来维系蜂群,同时,子脾也有保留蜂王信息素的作用。傍晚分出的王台群,如有2张封盖子脾工蜂大约需要2个半小时后才能感觉失王,而分蜂团如果失王,因为无子脾只要15分钟就会发现王不见而自行散团。等工蜂确定失王准备寻找的时候,已经天黑了,  相似文献   

13.
谈人为分蜂     
<正>人为分蜂,是把老王所在的脾提走单独组成一群,给老王群提入1脾蜜粉脾。原群失王,工蜂会改造王台数个,到第10天只留1个封盖王台,其余除尽。人为分蜂之后3天都有老蜂飞回原群,此时不要饲喂蜜糖,否则蜜蜂会飞来飞去地盗蜜。如把老王留在了原群,就分反了,新群会越来越小。要立即搬回原群,宣告这次人为分蜂失败,过半个月看发展情况。4~10脾蜂满  相似文献   

14.
在养蜂生产中 ,蜂群产生“分蜂热”的因素有多种 :从自然条件来讲 ,天气闷热 ,蜜源稀少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从蜂群本身分析 ,蜂王质量差 ,分泌“蜂王物质”少 ,致使部分工蜂筑造王台 ,哺育蜂“过剩”等都会导致蜂群发生“分蜂热”。当王台内被产上卵后 ,工蜂对蜂王每天饲喂的次数逐渐减少 ,蜂王产卵量急剧下降。我们在检查时 ,若发现王台 ,无论其封盖与否全部割掉 ,把新老蛹脾、少量虫卵脾连同蜂王另装一箱。由于蜂群已产生了强烈的“分蜂热”,提出的有王群蜂数减半 ,但又有各龄蜂在内 (有“分蜂热”的群分出后归巢蜂很少 ) ,蜂王一二天后便…  相似文献   

15.
问题征答     
我们所在的城区 ,活框饲养的中蜂蜂群发展较慢。2 0 0 2年 6月初 ,已是零星蜜源时节 ,因事外出数日 ,回家后发现 ,一个 8框强群分迁了一半蜜蜂 ,可是不到两个月又繁殖为一个 8框群。这使我们得到一个启示 :自然分蜂对分出群和原群都有强烈的激励性。这“双面”激励性是蜜蜂繁衍自己种族的本能和生物学特性。野生蜂和旧法桶养蜂 ,每年都能分出两三群 ,留下的“碗碗蜂”仍然可以发展成强群。我们养蜂人可以利用这种“双面”激励性来发展蜂群 ,扩大蜂场。但是 ,控制自然分蜂的确有些麻烦。由于分出群常常在高高的树枝上或屋檐下结团 ,收捕不但…  相似文献   

16.
蜂王剪翅法     
盗蜂是令养蜂员头疼的一件事,盗蜂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若采用缩小、遮蔽巢门,煤油驱赶盗蜂,提走盗群的蜂王,盗群与被盗群互换位置等诸多措施后,仍未能平息盗蜂时,可采用将盗群与被盗群合并的方法来解除。在合并前,先将盗群和被盗群的蜂王用铁纱王笼分别扣在各自巢内的蜜脾上,被盗群的巢箱摘去大盖、副盖,在巢箱上铺1张铁纱,铁纱上面叠放1块隔王板,隔王板上放1只继箱。当晚蜜蜂停止飞行后,将盗群连王带蜂提入被盗群的继箱内,盖好箱盖。经过24小时后,向前抽动铁纱,使隔王板露出2cm宽的一条缝,让盗群与被盗群的工蜂相互串通;再过24小时放出各…  相似文献   

17.
李继莲 《中国蜂业》2006,57(6):43-44
众所周知,移王法是预防分蜂的最好方法,以Demaree名字命名,在1884年,G.W.Demaree首次发表了有关文章。移王法主要是用来扩大子脾区域,人为将蜂王和大部分蜂子分开,蜂王放入底箱中,底箱只留2张未封盖子脾,其余子脾调到上面的箱内,并加上隔王板。由于大部分蜂子调到上巢箱内,底箱只有少量蜂子和蜂王,所以中间箱是用于蜂王产卵扩大子脾区域。移王法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8.
交尾群连续使用是指,提走新产卵王后经过技术处理跟着诱入成熟王台或处女王继续培养新王。根据需要可多次使用甚至保留全年。交尾群连续使用好处很多:避免组织时老蜂回飞引起盗蜂,早春晚秋冻伤子脾,幼蜂乱爬造成的损失;因老交尾群具备各日龄蜂,有一定采集能力,因此新王交尾快,新王质量好;老交尾群中有一定数量老蜂,有防卫能力,缺蜜期也不易发生盗蜂事故;根据情况,可用于贮存蜂王,也可发展为生产群。  相似文献   

19.
甘筱中 《蜜蜂杂志》2006,26(8):32-32
实践证明,流蜜期到来,蜂群出现了强烈的“分蜂热”靠多次毁台保住群势夺高产是徒劳的。因为分蜂不得逞的工蜂吃饱蜜后结团静止于箱内或巢门踏板,不采蜜、不造脾,很快体色变黑、衰老。笔者认为像这样的蜂群养蜂人应顺其自然,让其分蜂飞出后再收捕,效果就大不相同了。下面谈谈本蜂场使用的中蜂自然分蜂后收捕三法,供有兴趣的蜂友参考。1中蜂自然分蜂飞出蜂团的收捕法1.1人能靠近蜂团的收捕法中蜂自然分蜂时,飞出来的蜂一般是在树上、屋檐下结团。如人能靠近蜂团,则先给蜂团用清水喷雾,使蜂团安静,然后拿来草帽一顶,草帽内涂些蜜更好,紧靠在蜂…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处理多群同时出现自然分蜂的管理方法,不会出现围王、失王及工蜂大量偏集现象。一、多群同时分蜂当多群同时出现自然分蜂并集结时,如处理不当,会失王,自然分蜂团收回后,也会出现工蜂互相斗杀,蜂群损失严重。特别是大型蜂场,饲养蜂群数量多,如果当时未观察到哪箱出现的自然分蜂,只好逐箱查看,费时费力。如果这个工作时间过长,会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