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石榴毡蚧在石榴林间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摸清石榴毡蚧的危害情况及变化趋势提供参考,并为石榴毡蚧的预测预报及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集度指标、线性回归模型,对石榴毡蚧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分析其聚集原因,建立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与最佳序贯抽样模型。【结果】石榴毡蚧种群空间分布为聚集型负二项分布,且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石榴毡蚧种群在任意密度下都是聚集的,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通过λ-m相关分析,得出回归方程λ=0.509 7m-0.342 8,R~2=0.723 7。当λ2时,种群聚集可能是由于某些环境因素作用所引起;当λ≥2时,种群聚集是环境因素和昆虫习性的共同作用;当λ=2时,m=4.596 4。实际λ值均远大于2,每叶石榴毡蚧虫口数量均大于4.596 4头。建立的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1/D)2 (15.886 0/m+0.382 6),依据该模型能确定不同虫口密度、不同误差条件下的最适理论抽样数。最佳序贯抽样模型为T 0′(n),T 0′(n)=5n±9.433 7n,依据该模型可计算出不同累计虫口数相应抽样数的上、下限值。【结论】石榴毡蚧种群空间分布为聚集型负二项分布,这是石榴毡蚧种群对生态环境适应的结果。聚集分布是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根据所建立的抽样模型能准确计算出最适理论抽样数和虫口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松皮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对松皮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皮小卷蛾幼虫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种群扩散为聚集扩散。根据Iwao的统计方法,利用N=1/D^2((α 1)/X β-1)公式,计算了各种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频数分布法和聚集度指标法研究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iatus Waiker)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大幼虫和蛹的分布型均符合负二项分布。频数分布法比聚集度指标法准确,但较繁琐和困难。不同的抽样方法表明,以棋盘式抽样法最好。不同虫口密度的抽样数量不同,其迥归方程为: log y=2.49224-0.18624x log y=2.46905-1.42615x 序贯抽样节省人力和物力,因此在害虫防治中起很大作用。老熟幼虫的接受与拒绝方程为: d_0=10.26n-14.90 d_1=10.26n+14.90 蛹的接受与拒绝方程为: d_0=0.23n-2.25 d_1=0.23n+2.25  相似文献   

4.
灰斑古毒蛾幼虫在沙冬青、杨柴和花棒上呈聚集型分布,聚集度较大,且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灰斑古毒蛾幼虫分布为聚集型分布,属一般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根据Iwao(1975)得出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3.8416(2.1698/m+0.7206)/D2。并建立防治指标序贯抽样数模型和抽样数表,对提高种群密度估计精度、指导林间调查和判断防治决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回归分析法和常见的几种聚集度指数法,对豫东平原泡桐林区大袋蛾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袋蛾越冬幼虫的分布呈聚集型,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犬袋蛾幼虫多分布于树冠的外围当年生新枝梢上,雌虫比率以上、中部为高。同时对树冠不同层次幼虫分布的相关关系和抽样技术进行了和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蜡彩袋蛾是红树林的一种新害虫。应用扩散系数等6种指标分析,对蜡彩袋蛾进行了调查研究,确定了在红树林林中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不同虫口密度以及不同误差要求的最适抽样数。此外,调查发现,蜡彩袋蛾主要危害桐花树和秋茄,内滩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中滩和外滩,树高在1.6~1.7 m的秋茄的虫口密度最大。  相似文献   

7.
木毒蛾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和综合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采用比较频次法和聚集度指标法,测定木毒蛾各虫态的分布型。应用Iwao方法,计算各虫口密度下的林间最低抽样数,分析了中幼林中幼虫序贯抽样。研究表明,木毒蛾各虫态(卵块、幼虫、蛹)在木麻黄防护林中呈聚集分布,幼虫以聚集型扩散。幼虫在中低密度下,以对角线和棋盘式取样最佳,卵块以对用线取样最佳。对木毒蛾的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坚持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其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8.
<正> 抽样技术是研究种群动态和实施害虫综合管理的技术基础之一,“准确,迅速,简便,经济”是抽样技术的要求标准。目前生产上对于油松毛虫蛹种群的抽样技术一般采用以整株为抽样单元的简单随机抽样,由于蛹分布于整个树冠,调查者很难准确计数树冠高层的蛹数量,因而该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精度不高。笔者等曾分别进行过油松毛虫幼虫和蛹种群的轮枝抽样研究,即通过组建某轮或某几轮枝条上栖息的虫口数与整株虫口数之间关系的回归模型来估计林分总体的虫口密度。在一定的林分条件,一定的种群密度阶梯下,轮枝抽样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抽样效率,并能达到较高的估计精度。但轮枝抽样模型参数值受虫口密度的影响极大,某一密度阶梯下建立的轮枝抽样模型,在预  相似文献   

9.
本项研究用9种聚集度指标法,对云南松稍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稍小卷蛾幼虫在一切种群密度下,都以个体群为基本成份是聚集分布,且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生物学特性,推出卵期和蛹期也属于聚集分布.本文将其应用到序贯抽样技术中,计算出在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确定了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抽样调查与几种聚集度指标检验法相结合 ,说明杨尺蛾幼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用Iwao的方法 ,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检索表 ,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桦树林抽样调查与几种聚集度指标检验法相结合,说明花尺蛾幼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用1wa 0的方法,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检索表.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短毛切梢小蠹蛀干期成虫在思茅松树干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聚集度指标测定值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短毛切梢小蠹蛀干期成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建立了树干各方位虫口密度与样地平均虫口密度回归方程,确定了最适抽样部位为树干南面;建立了最适抽样表并制定了序贯抽样方案,确定了不同允许误差时的最大抽样量。  相似文献   

13.
红缘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缘天牛幼虫在沙棘林间的间分布型属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虎增大而增加。用折线,平行线,分行,随机式进行取样,以折线取样法代表性误差最小。采用Iwao提出了理论抽样公式,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X)在t=0.9,d=0.3时需理论抽样数为:n=8.4267/x+7.146。  相似文献   

14.
通过5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法的m~*-m直线回归法和Taylor法的幂法则,对桐花树人工种植区内毛颚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颚小卷蛾幼虫1年中在林间总体上呈聚集分布,仅在7月中下旬和10月中下旬呈均匀分布。Iwao的m~*-m回归方程为m~*=1.069 m+1.911,显示该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关系。样本平均数(m)与方差(S~2)的对数值的关系式为lgS~2=1.339lgm+0.216,显示该虫在林间呈聚集型分布,且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相应增大。Iwao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2.911/m+0.069)/D~2。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比较频次法、聚集度指标法研究了松埃尺蛾越冬代蛹和第一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越冬代蛹、第一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呈负二项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并应用Iwao方法分析、检验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林间调查的最适抽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6.
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美国白蛾发生区,分别在行道树和林地中对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的空间格局为负二项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对其空间分布型指数进行的计算也表明,美国白蛾卵块及幼虫网幕在行道树上和林地中均为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出了行道树和林地中的卵块及幼虫网幕在不同虫口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为防治时调查美国白蛾数量,进而确定释放天敌的数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栗山天牛幼虫期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了栗山天牛幼虫期在林间的空间分布型。用m -x回归、S2 -x幂指数法回归及 6个聚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 ,该天牛属聚集分布 ,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聚集的原因 ,在虫口密度x≤ 2时 ,主要受寄主数量的影响 ;在x >2时 ,聚集的原因除与寄主数量有关外 ,还与成虫产卵的聚集行为有关。运用Iwao的m -x的回归中的两个参数α、β值 ,确定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论的抽样数 ,便于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樟子松梢斑螟(Dioryctria mongolicella)幼虫在樟子松栽植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并为该虫的野外调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8个聚集度指标和3种回归分析法对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计算了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种群的最适抽样量并拟合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樟子松梢斑螟的8个聚集度指标均显示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种群,且个体之间相互吸引。随着田间平均虫口密度的增大,抽样数逐渐减少;随着允许误差逐渐减小,所需要的抽样数就越大。建立的序贯抽样表和最适抽样量表可在林间调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德昌松毛虫各虫态空间分布结构的研究,确定德昌松毛虫具有聚集特性。对其平均虫口密度与平均拥挤度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在一定虫口密度和误差下的最适抽样数和序贯抽样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调查了赤松毛虫幼虫在天然油松林树冠中的分布规律。同时探讨了应用轮枝、枝条为抽样单元估测全株虫口的抽样估计方法,建立了回归估计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