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Bt棉,下同)在江苏沿海地区的推广速度很快。据统计,2 0 0 3年盐城市Bt棉种植面积已占当地植棉总面积的60 %以上。数年的种植实践证明,Bt棉对棉铃虫(低龄幼虫)等靶标害虫具有较高的抗性,而其对棉叶螨等非靶标害虫不具抗性;与常规棉相比,转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已经引起了棉田害虫动态的变化,目前关于Bt棉田害虫测报方法农技部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调查标准。鉴于此,2 0 0 1 - 2 0 0 3年进行了此类研究,旨在为科学地制定转Bt基因抗虫棉田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1棉铃虫的监测1 .1棉铃虫在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危…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遗传及其生化基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美棉33B和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33B、GK-12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1%,对照TM-1、泗棉33号、苏棉12号三个常规品种(系)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9%、13.9%、9.2%。美棉33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836.68纳克、682.56纳克。饲喂美棉33B、GK-12与常规品种(系)杂种一代棉抹顶端叶片72h后。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84.1%、77.2%,两个转Bt基因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系)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820.58纳克、683.77纳克。转Bt基因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其生化基础与转Bt基因棉非常接近,杂种二代群体抗、感虫植抹的分离比例符合3:1,回交世代BC1群体抗、感虫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1,转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Bt基因与NPTⅡ基因是紧密连馈或完全连锁的。段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性基因的表达方式在转Bt基因棉杂交后代中进行传递。不存在基因的剂量效应。三种鉴定方法都能对玫基因进行有效的追踪检测,且三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对国产转Bt基因棉GK-12的抗虫性不及美棉33B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缓棉铃虫对转 Bt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 ,延长转基因抗虫棉在生产中的使用年限 ,扩大杀虫谱 ,国内外相继开展了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工作。目前 ,我国已转育成功 Bt和 Cp TI双价基因抗虫棉。2 0 0 1年在辽宁省经作所对转单双价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性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试验。1试验基本情况供试品种为 s GK32 1 ( Bt+Cp TI)早熟系 ,美国抗虫棉 33B( Bt)和非抗虫棉辽棉 1 5号( CK)。1 .1室内棉铃虫幼虫抗虫性试验。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 ( 7月 7~ 1 2日 ) ,分别用嫩尖、幼蕾 (直径 1 cm大小 )和嫩叶 (顶尖展开第三、四片真叶 ) ,7月 …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生物遗传工程中心所 ( NIBGE)对转Bt基因棉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在本国按照国际标准对转 Bt基因棉已实施了 3年生物安全性评估 ,结果表明是安全的。棉花是该国主要的创汇作物 ,约占 1 0 0亿美元外汇中的 6 0 % ,2 0 0 0多万人以棉为生。巴基斯坦科学家声称 NIBGE的棉花品种抗病且能稳定出口创汇 ,这种 Bt棉对许多害虫具有抗性 ,如烟芽夜蛾、棉铃虫和红铃虫。反对者说一旦政府允许种植本国的 Bt棉 ,那就意味着必须允许外国公司品种的进入 ,大规模种植这种品种可能更易受病虫害的为害。美国孟山都公司已要求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5.
卡那霉素浓度和喷洒时间对鉴定转Bt基因棉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检测有两方面,一是对转Bt基因抗虫棉抗棉铃虫性生物测定,一是对棉株体内Bt毒蛋白的检测。根据转Bt基因抗虫棉本身携带的含嵌合基因卡那霉素特性,国内李燕娥等人均进行了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检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卡那霉素的浓度以及喷洒卡那霉素的时间不同,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对其反应时间不同。为更有效地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不耽误农时特作本试验。1浓度对鉴定转Bt基因棉花的影响2005年4月在安徽农业大学棉花实验基地进行了用喷洒卡那霉素法筛选转Bt基因抗虫棉的实验,品种是抗虫棉新棉33B,非抗虫棉中棉所35。以40…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Bt棉,下同)在江苏沿海地区的推广速度很快.据统计,2003年盐城市Bt棉种植面积已占当地植棉总面积的60%以上.数年的种植实践证明,Bt棉对棉铃虫(低龄幼虫)等靶标害虫具有较高的抗性,而其对棉叶螨等非靶标害虫不具抗性;与常规棉相比,转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已经引起了棉田害虫动态的变化,目前关于Bt棉田害虫测报方法农技部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调查标准.鉴于此,2001-2003年进行了此类研究,旨在为科学地制定转Bt基因抗虫棉田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美国 :转基因棉总面积 32 0万公顷 ,占美国棉花该年度总面积的 60 %,比 1 998/ 99年度的 2 4 3万公顷呈增加之势。其中 ,转 BXN基因 (抗草苷磷 )的面积 7.9%,转 RR(抗溴草 )基因的面积 2 0 .5%,转 BG(抗棉铃虫 )基因的面积 1 5.5%,双价转基因BG RR的面积 1 6.4%,常规棉的面积 39.7%。估计 2 0 0 0 / 0 1年度的面积分配仍维持这个数量。澳大利亚 :转 Bt基因棉的面积为 1 2万公顷 ,占当年植棉总面积的 2 699/2000年度美国、澳大利亚转基因棉花品种面积@王淑民…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室内鉴定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多年转 Bt基因棉抗虫性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转 Bt基因棉抗虫性室内鉴定及评价方法。并提出以幼虫校正死亡率和 3龄以上幼虫比率为指标 ,评判转 Bt基因棉对棉铃虫的抗性 ,比以往单纯以幼虫死亡率为指标更能客观地反映参试材料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产生抗性的现状和机理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进展。随着转Bt基因棉花的大面积推广,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室内抗性筛选中,棉铃虫对Bt的抗性已经达到上千倍,但在大田自然条件下,还未发现大面积抗性的产生。棉铃虫对Bt的抗性机理包括中肠蛋白酶的改变和中肠毒素受体的改变两个方面,其中毒素的受体研究主要包括APN类受体和类钙粘蛋白受体。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棉铃虫抗性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转Bt基因棉田与常规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消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有良好抗性,棉铃虫在转Bt基因棉田的落卵量与常规棉田落卵量差异不显著;田间幼虫存活虫量差异显著;田间越冬蛹基数差异极显著;田间蚜量转Bt基因棉田略高于常规棉田;田间优势天敌存量相当.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棉对甜菜夜蛾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近年甜菜夜蛾在转基因抗虫棉田发生为害呈上升趋势,本研究室内测定了转单价基因(Bt)棉和转双价基因(Bt+CpTI)棉对该种害虫的抗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对甜菜夜蛾低龄幼虫的抗性优于转双价基因棉,而转双价基因棉对高龄幼虫的抗性优于转Bt基因棉,但两种转基因棉对高龄幼虫的控制作用均不太理想。大面积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可能使棉田农业生态系统及及其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某些变化,从而有利于甜菜夜蛾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地区转Bt基因棉及其生态与经济效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Bt棉种植现状与表现1 .1 品种。 1 995年本植棉区引种了中棉所 2 9试验、示范。 1 996~ 1 999年在射阳县棉花原种场开展了转 Bt基因棉的品比试验和常规治虫与少治虫的试验。具体品种有转 Bt基因棉苏抗 6号、转 Bt基因棉泗棉 3号、中棉所 3 0、R— 6 8、省抗 1 0 3、省抗 1 0 1、省抗 3 0 1、盐抗 1 2 0 5、盐抗 1 2 1 1、中棉所 2 9、中抗杂2号、山东 951 3、黄杂 1号、黄杂 2号、惠抗 2号、新棉 3 3 B等 1 0多个品种 ,其中以中棉所 2 9为代表的抗虫杂交棉的应用速度最快、面积最大。1 .2 分布与面积。起初本地区的抗虫杂交棉主要…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棉在山东棉区的抗虫特性及棉田害虫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针对转Bt基因抗虫棉正在大面积推广的实际,研究调查了转Bt基因棉的抗虫效果与抗虫特点、山东棉区棉铃虫区域种群分布变化和棉田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发生消长规律,提出了以合理布局、尽量推迟和减少化防用药、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天敌为核心的合理利用转Bt基因抗虫棉的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14.
陈红  宋庆平 《中国棉花》2001,28(11):5-6
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转基因棉)不仅能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而且减少了农药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对保护棉田天敌、保护生态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因而,转Bt基因抗虫棉在棉田害虫的综合防治中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由于目前转基因抗虫棉还存在着抗虫范围窄,抗虫强度差,抗虫性的时空差异性及持久性等问题,我们提出筛选广谱性抗虫基因,培育转多基因抗虫棉;综合运用多种措施,避免或延缓抗虫棉抗虫性减弱;搞好转基因抗虫棉后期棉铃虫防治及棉田其它害虫的防治工作;组建实施适于新疆棉区的Bt棉IPM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美国——澳大利亚育种协议 ,1 998/ 99年度岱字棉公司再度向澳大利亚棉农发放转因棉花新品种 :NU-PEARL 和 DP5 6 90 RR/ i,Bt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均由孟山都公司提供。NU PEARL由 Delta PEARL品种转入 Bt基因回交育成 ,其特性同 Delta PEARL ,抗棉铃虫性与 NUCOTN37同等 ,棉田管理类似亲本 ,常需用生长调节剂 ,以防旺长。抗角斑病。DP5 6 90 RR/ i 含有来自 DP5 6 90、抗草甘膦和 Bt基因的背景。 1 998年与 NUCOTM37比较 ,生长相似 ,需用生长调节剂 (pix)。最适于在中晚熟地区种植 ,但用 pix可促早熟 ,易感枯萎病…  相似文献   

16.
4个Bt棉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与种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外对比试验的方法,就江苏沿海地区4个Bt棉主栽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与生育特性进行了研究。室内饲养结果表明,4个Bt棉主栽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饲喂Bt棉组织,能使棉铃虫幼虫发育延缓、蛹期缩短和蛹重减轻;1~3龄棉铃虫幼虫对Bt棉的敏感程度高于4龄以上幼虫。田间调查结果证明,Bt棉田棉铃虫的虫量和蕾铃被害量与对照品种差异极显著,其趋势与室内试验一致;Bt的种植比例与棉铃虫的虫卵量分布呈极显著的负相关。4个Bt棉品种的株高和果枝数与苏棉9号相近;蕾铃数量与成铃率高于或接近于常规棉对照;各品种间生长发育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Bt棉品种间亦存有差异,按照供试的4个Bt棉品种在当地的抗虫及丰产性状的优劣排序,依次为鲁棉研15>中棉所29>南抗3号>科棉1号。  相似文献   

17.
湘杂棉8号F1代与F2代差异性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杂棉8号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转Bt基因杂交棉新品种,由于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抗虫性,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棉区推广应用。基于该品种是采用人工去雄杂交制种而获得F1代种子,操作繁琐,成本较高,虽然转Bt基因杂交棉F2的应用颇具争议,但是仍有很多的地区将F2代作为大面积生产用种。究竟转Bt基因杂交棉湘杂棉8号F1和F2代有何差异?其F2代是否具有利用价值?本试验从丰产性、抗虫性及其纤维品质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1材料和方法转Bt基因杂交棉湘杂棉8号F1、F2种子,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提供。试验于2004年在本所试验…  相似文献   

18.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5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品种来源1 996年从中棉所种质资源圃 95 - 1材料中系统选育 ,当年到海南加代 ,选系 961 0 2 7,1 997年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对入选系 961 0 2 7进行抗虫基因 ( Bt Cp TI)转育 ,当年海南加代 ,并涂硫酸卡那霉素改良溶液 ,进行抗虫性鉴定 ,决选抗棉铃虫系为 75 92 2 1 ( SGK-中 2 7) ,1 998~ 1 999年参加中棉所麦田晚春播品种比较试验 ,2 0 0 0~2 0 0 1年参加黄河流域麦套棉棉花品种区域试验 ,并且参加国家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展示 ,2 0 0 2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麦套棉品种生产试验。 2 0 0 3年获得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证书 ,同年通过全国农…  相似文献   

19.
转Bt基因抗虫棉田主要害虫的监测要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转Bt基因抗虫棉(简称Bt棉,下同)在江苏沿海地区的推广速度很快。据盐城市农林局统计,2003年Bt棉的种植比例已占当地植棉总面积的60%以上,并且预计2004年仍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数年的种植实践证明,Bt棉对棉铃虫等靶标害虫具有较高的抗性,而其对棉叶螨等非靶标害虫不具抗性;加之Bt棉的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由于棉铃虫发生严重 ,严重地影响了广大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90年代初本市开始引进试种抗虫棉。 1 999年全市种植转 Bt基因抗虫棉品种 (系 ) ,面积达 1 50 0公顷以上。为了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探索抗虫棉栽培技术 ,增加植棉效益 ,特进行了转 Bt基因抗虫棉优质高产简化栽培技术试验和示范。1材料和方法供试品种 (系 )为转 Bt基因抗虫棉宛抗 98A系 ,示范品种 (系 )为黄抗 97— 1。试验设 3个处理均为 3— 1式麦棉套。留叶枝 ,打顶尖 ,压苗定向。1一穴 1株 ,每公顷 2 .2 5万株 ;2一穴 2株 ,每公顷 4.5万株 ;3一穴 3株 ,每公顷 6 .75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