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千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将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事隔不到一年。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中央再次作出承诺:明年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一系列要“加大……力度”的指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共中央两年间连续发出一号文件都是针对农村工作,足见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视。更是让人见识了新一届政府关注“重中之重”的鲜明立场。 说起农村、农业.也就不能不提起农村、农业中的主体——农民.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专家陆学艺教授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中国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很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面。”陆学艺分析现在许多城市暴力频增时说:“大量的农民因为没有任何知识积累.在被水泥化的土地里他们找不到经济来源.他们试图去融入城市。可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发展的巨大鸿沟.许多城市都需要现代技术.而大量农民只懂得简单的手工。因为国家特殊的户口体制.农民也没有所谓的低保.吃饭也就成了问题.再加上土地是被城市剥夺的,他们会对城市抱有敌意.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城市治安问题突出的原因了。” 广州最新的调查显示.仅有两成的人对城市治安表示放心。“不只是这些问题.我们担心的是集体情绪的仇恨城市。”“从道义说,中国的农村养大了城市,城市应该反哺农村.但是现在没有.这成了关系紧张的根本。” 春节如约而至。生活于华灯霓虹中的都市人开始盘点这一年劳动的收获.精心绘制着明年的宏伟计划。而对于终日辛苦劳作为城市建设增光添彩的广大打工者来说.这一刻最渴望的就是回家,和父母、爱人、孩子一起过个团圆年!匆匆的脚步、沉重的行李,在大大小小的汽车站、火车站里,来来往往的人潮中.农民工们的身影随处可见。 不论这一年,他们给予了这个城市多少汗水、泪水。得到了多少理解和认同,甚至受到了多少歧视和伤害,这一刻,他们要做的就是回家.安顿自己.养精蓄锐.鼓足勇气以使自己明年面对城市人异样的目光时不再怯懦和回避。不知道没有了农民工身影的城市是否繁华依旧、光彩依旧,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中国的农村养大了城市,中国农村的打工者创造了城市! 那么.作为让一些农民羡慕不已的城市人他们叉是如何看待这些进城农民和农村的呢?对于那些梦想融入城市至今仍在城市边缘挣扎的进城农民来说。他们眼中的城市、城市人又是怎样的呢?对此.本刊记者春节期间随机采访了一些相关人士.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70%以上降到50%左右。但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建设大大落后于城市。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把农村社医的建设置于与城市社区建设同等的位置。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慢慢地开始有人把孩子也带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儿童的教育、生活与发展的现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的农民工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生活环境而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即“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相似文献   

4.
从他们走出乡村步入城市那一刻起,他们就几乎注定徘徊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犹如城市天空中的“候鸟”。  相似文献   

5.
王磊 《河南农业》2010,(3):54-55
一、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体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魏灵 《福建农业》2005,(12):1-1
海口镇位于福清城区东南部,总面积73.3平方公里,辖2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总人口9.3万。全镇设1个村级党委、3个党总支、56个党支部,党员总数1860人。近年来,我镇党委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工作新的方式与方法,通过创立农民“晚霞社”、“文明社”、“学习社”、“科技社”、“合作社”等“五社”组织,发动、教育、引导农民,真正让农民得实惠。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升了农村的文明层次,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进一步凝聚起全镇上下的力量,使我镇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化中等港口工业城市,全力打造省会中心城市坚强南翼”的战略部署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发达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议发展,也是带有普遍的趋向。”这就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郑州城区进一步扩大。随着城市用地的扩展。越来越多郊区的村庄被纳入了城区的范围。耕地被征用了,那些农民却留在原居住地,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后来也随着周围耕地的逐步征用而渐渐被纳入城市之中。从此,村民们没有了田地.只有以租房、打工和经商为生……于是,村庄进入了城市.形成了“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市包围农村”的新格局。这便是河南省郑州的“城中村”、“城中村”的行政设置是“村”,管理机构是“村委会”。常住人口是当地的“村民”。 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大花园.那么星星点点闪烁于其间的都市村庄就是一簇蔟含苞待放的野百合.都市的繁华和绚烂时刻牵引着都市村庄跳动的脉搏,花园里的姹紫嫣红时时吸引着野百合怒放的欲望…… 有人说都市村庄是城中村,实际上却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有人说都市村庄是睛雨表.随时预示着城市的风云变幻; 有人说都市村庄是野百合.总有一天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不管以往的、现在的都市村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也不管未来的都市村庄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轮廓和构想。但要想了解一个完整的城市就不得不走进都市村庄,就不得不深入“城中村”,因为这里不仅有生活在最底层的打工族,也有打拼未来的都市白领.更有祖孙几代生活在一起的都市村庄的村民;这里不仅隐藏着都市的暗疾.也飘散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市村庄更像是一株是隐于市的野百合,以她更敏感的触觉,更清晰的脉络.吐纳着另一种异样的都市气味。 近日,记者带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走进了郑州的都市村庄.走近生活于都市村庄的人群.或许.从他们(她们)酸甜苦辣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或领悟到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则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消息近日占据各大媒体显着位置,与“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补充,此次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入“应经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法条,关注的则是老人的精神需求。所有老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应得到满足,这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相比于城市生活的老人,农村的老人可以享受到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源更加有限,他们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赵平  赵继文 《河南农业》2004,(12):45-45
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中被雇佣的来自农村的工人。进城农民工主要是填补城市“剩余”的就业岗位。农民工进入城市,但没有融入城市,离开了农村,仍然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进城打工不仅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繁荣,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太的成就,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郊区农村被纳入城区而成为“城中村”,由此产生了城乡矛盾。尤其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与“城中村”的之间的矛盾也随之产生.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因此,要在政府政策保障下对“城中村”进行改造.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每天下班之后.毫无疑问地会回到自己温暖的家里.享受“爱巢”的天伦之乐:看看电视、洗洗脚、与家人谈一谈工作和生活的事儿.然后美美地睡上一大觉养精蓄锐。这一切对于生活在城里的都市人来说是那样的自然和平淡.可是每当看到城多结合部那些站在路边等待别人雇佣.或者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爬下的农民工们.您想过他们晚上是怎么休息的吗? 据统计.目前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有2个来自农村,约9400万农民工,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或者各省会城市以及内陆经济特区.为这些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几乎无人过问。大多数农民工居无定所,或暂住在简易窝棚里。或裹一床破旧的棉被露天睡在路边.有的则小心翼翼地挤在一些公用建筑的走廊下、居民住宅的屋檐旁。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直晒在他们酱色的脸和疲倦的眼上:冬天刺骨的寒风夹着雪花常常打湿了他们的被褥…… 在三农问题日益得到全社会关注的今天.希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也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一样.被更多的有关部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3.
《当代农业》2014,(9):63-63
在我国.虽然土地快速完成了城镇化.但农村人口却没有同步融入城市.1亿多进城打工的农民“钟摆”于城乡之间.形成“城乡两栖人群”.没有落地生根、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没有城市户口和社会保障……他们告别农民工身份还要多久?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资本积累,中国农民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艰难地支撑着前行中的民族躯体。现在,我们应该报答中国农民了.也有能力报答农民了。我们必须引领他们与中国城市居民一起迈入中国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为了生存和希望.他们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他们游离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虽然他们背井离乡.但他们并未自暴自弃.通过努力,他们改变了自我,也改变了家乡贫穷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金攀 《北京农业》2011,(7):32-33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全面推进我国城市走生产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弘扬城市绿色文明,提升城市品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06,(10):13-13
第一代进城务工者,基本上只停留在能够养家糊口的水平上,他们的终极目的,仅仅只是挣点钱回乡。而现在的进城务工者.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融进城市生活.最终成为城市的一员。新一代的农民工,为了实现最终留在城市的目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发展事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有大批农民远离家乡,闯进城市找出路。他们从事着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苦、累、险的工作,用自己的血汗默默地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给城里人的生活提供种种便利。对他们,我们理应满怀感恩心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但现实却让人倍感沉重,城市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一是追求豪华。个别地方的“农家乐”.院落建得像别墅,豪华阔气.装修精美.俨然一副城市宾馆的气派。游客到“农家乐”,就是为了感受一下乡村的气息,体会一下农村的生活.享受一下田园风光的无限乐趣。他们并不是为了到农村去住“宾馆”、“豪华别墅”。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村官:一场进行着的乡村实验 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40年前,毛泽东下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