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黑龙江海伦市粮食产量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对1978~2005年海伦市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以确定粮食产量在时序上的波动特征以及引起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这种波动与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密切相关,其中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从种植结构上分析,粮食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玉米和小麦的单产以及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单产与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很高的关联度;有效灌溉面积、实际机耕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和农机总动力等农业投入对粮食产量提高影响重大;耕地面积和劳动力对粮食产量具有一定的制约;自然条件与粮食产量的关联度剧烈变动。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衡粮食产量波动和结构调整,提高粮食单产和科技支撑水平,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切实落实粮食生产保护政策,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小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揭示了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粮食产量变化的周期,并根据主要周期对未来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明显的6年、9年、13年、18年和24年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且特征时间尺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即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变化渐趋稳定;此外,根据小波方差发现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显著的9年、13年、18年和24年的主要周期,并以24年的周期尤为显著;最后综合5个时间尺度上小波系数的演变趋势发现,无论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上,在未来几年内,黑龙江省将走出粮食增产时期,而进入粮食减产时期。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驱动因子和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甘肃省粮食产量时空变化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并利用GM(1,1)模型对单产、年末总人口、粮食总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的总体特征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各市(自治州)粮食生产变化空间差异性明显;(2) 粮食单产、年末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年末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等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子;(3)模拟预测表明,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不大,而人口的增长相对较快,因此,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要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  相似文献   

4.
选取自然条件相似而农业发展差异较为显著的典型商品粮基地———德惠和海伦为案例,从粮食产量、农业产值、产业结构、产业效益、生产优势、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比较了典型商品粮基地在农业发展状况与农业产业化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典型商品粮基地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区位、对外开放程度、市场与信息、政策等因素是造成商品粮基地农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粮食生产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粮食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河南省29年粮食产量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和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主要成分。根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提出了稳定、提高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和对策,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是短时间内人地关系及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的地区,其变化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大庆为研究区域,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大庆市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7-2005年大庆市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呈增加态势,其他地类减少;2)土地利用向无序发展,土地利用多样性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下降,整体处于调整期;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驱动、粮食生产及气温因素;4)随经济社会和石油产业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因素中总人口、GDP、采油井等是主导;粮食生产因素主要包括与粮食生产密切的粮食产量、年均降水量及年蒸发量;同时研究区气温呈升高态势,导致气候趋于干旱,加之采油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加剧土地"三化"、湿地萎缩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谷物产出的“面积-质量”导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物包括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类,占中国粮食产量的90%,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谷物产出主要取决于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即耕地质量),两者对谷物产出影响的机制有显著不同。通过对中国31个省区1997-2013年谷物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确定播种面积导向型的省区12个,耕地质量导向型省份19个。并据此通过对耕地质量导向型省区的影响要素,进一步将其细划为要素投入型、资金投入型、技术投入型、人才投入型四种。其政策含义是,应根据省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分类投入的政策,达到稳定提高谷物总产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6-2004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8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农业用地总面积整体上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较多,8年减少了4601.85hm2;园地增长速度最快,2004年是1996年的近2.29倍;林地略有增加;牧草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面积始终呈上升趋势,8年累计增加2873.52hm2。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与政策是促进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文中选择黄河流域23个县1422个农户成本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具体分层次研究其时空差异。结果显示:耕地利用集约度越高,粮食保障能力就越强;而制约集约度的主要因素是灌溉系数和农药强度。研究所体现的政策指向是: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黄河流域粮食主产区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粮食研发资金的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研发高效低污染农药,使粮食生产在保持产出效率不降低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咸阳市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因素与粮食生产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从粮食产量计算模型中解析出耕地利用4因素,即耕地利用广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结构以及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而采用相关分析法求得各阶段耕地利用4因素与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并参考其偏相关系数,研究建国60年来耕地利用这4方面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时序变化,结果表明:(1)不断加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始终是第一位的贡献因素,但其影响趋势缓慢减弱;(2)耕地利用广度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趋势减弱,二者互动效应不明显,然而,在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和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力增强;(3)耕地利用程度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增强趋势凸显,从而,加大耕地利用程度成为推动粮食生产的有效新动力。(4)耕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减弱,然而其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性渐强。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寻求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理想方案的目标,以德惠市为例,定量刻画了影响粮食生产的关键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粮食生产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粮食生产系统的SD模型.根据最初拟设的4种情景,模拟了单要素变化下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动趋势,并结合多个单要素情景模拟结果,提出了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多要素变化情景(综合情景).根据模型运行结果,提出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1)保障水资源供给能力;(2)德惠中长期粮食安全目标是保持总量在200万吨左右;(3)水田比例应以不超过35%为宜;(4)城市化年均增长率应以1个百分点为上限.  相似文献   

12.
青海高原东北部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研究区域,以1996-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统计数据及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类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耕地变化过程与特点,探寻耕地变化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5年海东地区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调控驱动力两方面。其中,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因子主要有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政策调控驱动力因子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产出增长的关键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转型期中国耕地资源的经济供给无法同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与要求相协调,这就使中国面临着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在对转型期中国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产出规模效率和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制约黄河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主导因素是产出规模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程度地发挥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化进程中粮食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适时做出进一步激励粮食生产、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安排,稳定山东粮食生产率,改善和提高河南、河北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抑制内蒙古粮食低效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14.
使用1949年至2006年河北省经济统计数据,对耕地数量、GDP、人口和粮食产量增长率作EMD分解,分别得出四级本征模函数IMF1、IFM2、IFM3、IMF4,生成系列EMD分解图。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波动周期,并把耕地数量波动IMF分量与其它要素IMF分量进行比较找出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7~8年尺度上GDP增长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13~15年尺度上人口变化是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在多尺度上粮食产量波动受耕地数量变化控制。未来2~4年内依惯性耕地增长率还有持续下降的可能,未来7~10年内耕地数量有望稳定在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小麦生产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因子载荷矩阵理论,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模型,确定了影响小麦总产量的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经研究认为,影响小麦产量的第一主因子为资源(科技)因子,主要是科技发展水平、农业资源等;第二主因子为投入(产出)因子,表现为价格、收益等;第三主因子为政策因子,包括政策虚拟变量、工农业商品比价;第四主因子为气候因子,主要为受灾比重的大部分信息。因而,要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必须遵循“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运用DEA模型,以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乡村从业人员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为投入指标,以农业生产总值、粮食产量、油料产量为产出指标,对1987—2014年黄土高原281个县(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694,处于中等水平,并且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但区域差异较大;其变异系数高值(V0.250)出现在黄土高原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县(市)域;(2)黄土高原纯技术效率主要表现为3种基本类型,其中高效率县(市)数量有所增加,并有向北部扩大的趋势;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二者共同影响,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大于规模效率;(3)该区农业生产规模效率值大于0.9,平均水平较高,分布也较为均衡。在2005—2014年期间,黄土高原大部分县(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可以通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渭干河流域近30 a耕地利用数据,分析流域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探讨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讨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空间。结果表明:① 近30 a渭干河流域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耕地趋于下降;流域始终处于耕地盈余,盈余量在波动中有所增加,但各县之间、不同时期的耕地变化与耕地压力情况不一致。②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较大的县,人均农业产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少,调整农业结构,降低粮作比,有助于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③ 在控制流域耕地面积,保障流域粮食安全,满足粮食库存消费比30%的要求下,流域2015年和2020年的粮作比需求预测值低于2009年实际粮作比,农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考虑各县差异,对粮作比预测值进行调整,得出各县合理的粮作比。地区应该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流域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塞尔指数和GIS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区域差异,并基于2000~2007年42个典型县域粮食生产的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评估模型,探讨该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主要集中于省域东部、南部和西部,三大片区行政面积约占全省的46%,粮食总产量约占全省的80%.(2) 2000年以来,全省及三大片区内部各县域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逐渐由波动趋于相对稳定.(3) 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耕地面积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涝面积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耕地面积、水库容量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