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相顺 《四川蚕业》2002,30(4):34-35
家蚕在饲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原的侵害 ,诱发蚕病 ,蚕桑生产离不开消毒防病。随着养蚕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大多数蚕农有了良好的消毒防病意识 ,能够做到常规的消毒防病处理。然而蚕期季季消、蚕病期期有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在生产实践中 ,蚕农用药步入误区者甚多。1 蚕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1 1 重视养蚕期中的防病治病用药 ,忽视养蚕期前后的药物消毒多数蚕农忽视环境消毒 ,忽视蚕病的潜伏期 ,不重视预防。特别是春蚕期 ,不少蚕农心存侥幸心理 ,以为经过了冬天会把病菌冻死了 ,养蚕前不进行药消 ,而使用药物进行回山消毒的近似于零。养蚕…  相似文献   

2.
发展我县蚕桑生产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但农民对养蚕消毒防病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蚕病危害严重,致使单张产茧量低,经济效益差,广大蚕农说:“如今茧好卖,蚕难养”,这充分反映出广大蚕农的消毒防病知识贫乏。这种局面不扭转,将会直接影响蚕桑生产的发展速度。为了实现1988年全县养蚕4万张,单产22.5公斤,总产突破90万公斤的目标,必须大力推广以专业化消毒防病为中心的养蚕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刘玲 《四川蚕业》2002,30(3):34-35
<正> 蚕病是养蚕生产中的头号大敌,是造成单产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每年因蚕病造成的损失约占蚕头总数的20%,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因此加强消毒防病非常重要,而这正是我县蚕业科技的薄弱环节。我县广大蚕农对此认识不足,并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和不科学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消毒防病效果,现提出来并予以纠正,以促进蚕农提高蚕茧单产,增加养蚕效益。  相似文献   

4.
当前修水县蚕农的养蚕方式是绝大部分养蚕户的小蚕期都是分户饲养.由于千家万户分户饲养,其技术水平、养蚕条件、消毒防病等工作水平不一,给技术指导和防病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致使修水县部分蚕区蚕病危害逐年加重,严重挫伤了广大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夏德梅 《广西蚕业》2007,44(1):13-13
1僵病防治对策1.1彻底消毒,减少病原要使蚕农充分认识到消毒防病的重要性,克服无病不防的麻痹思想,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的始终。1.1.1养蚕前,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要进行打扫、清洗、彻底消毒。消毒过的蚕具要严格保管,不能造成二次污染。1.1.2蚕期中要使用防僵药剂进行蚕  相似文献   

6.
梁雄顺 《北方蚕业》2000,21(4):32-32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在农村养蚕生产中,不少蚕农虽在养蚕前、养蚕中也十分重视消毒防病工作,但由于方法掌握不当,消毒效果不佳,蚕病仍时有发生,甚至暴发,轻者减产减收,重者粒茧无收。在一些村户,年年养蚕,季季发病的恶性循环,对养蚕生产已造成了严重威胁,不少蚕农因此而不再养蚕,造成桑叶资源的白白浪费。究其主要原因是,在消毒防病上存在许多误区。只有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配套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无病才能夺高产,而消毒防病是控制蚕病发生的关键措施.近几年,由于茧丝绸行情滑坡,养蚕比较效益下降,蚕农防病消毒意识放松,养蚕环境中病原污染严重,造成大面积发病,严重影响蚕茧产质量.因此,增强蚕农防病消毒意识,积极采取防病措施,确保蚕茧稳定高产已经成为当前蚕桑生产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丁秋林 《广东蚕业》2007,41(2):16-18
去年晚秋,我市部分蚕区由于蚕血液性脓病在5龄蚕期大暴发,大部分蚕农颗粒无收,损失惨重。通过调查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广大蚕农对消毒认识不足,消毒走过场,消毒防病方法陈旧、单一,消毒效果差。为此,我们指导蚕农提高消毒防病认识,强化消毒,严格做好蚕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新型标准活动简易蚕棚的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兵 《中国蚕业》2006,27(1):37-38
近年来,阳城县养蚕生产为顺应市场变化和蚕农要求,加大力度推广标准化、省力化养蚕新技术, 特别是针对目前本县蚕农户均养蚕规模扩大,农村蚕室紧张,人蚕共居、不利消毒防病和不方便条桑育、地蚕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实施的实际,县蚕桑服务中心组织科技人员研究攻关,最近成功制造出  相似文献   

10.
丁秋林 《蚕学通讯》2007,27(1):33-34
去年晚秋,我市部分蚕区由于蚕血液性脓病在5龄期大暴发,大部分蚕农颗粒未收,损失惨重.通过调查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广大蚕农对消毒认识不足,消毒走过场,消毒防病方法陈旧、单一,消毒效果差.为此,我们指导蚕农提高消毒防病意识,强化消毒,严格做好蚕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科技兴蚕的关键是提高广大蚕农养蚕无病高产技术能力,正确引导蚕农重视消毒防病工作,消除“用药量少轻防重治”的现状,将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三消”工作上.充分发挥现代宣传工具作用,更新陈旧观念,运用循序渐进法向蚕农灌输科学养蚕消毒彻底“贵在药足”的道理,走依靠科学技术振兴蚕业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云南省新发展的蚕区蚕病防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对蚕农养蚕防病的技术培训、增强蚕农养蚕防病的意识、大力改善养蚕环境和配套硬件设施、避免蚕病发生及传播等实现新蚕区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严相顺 《中国蚕业》2002,23(1):44-45
家蚕在饲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原的侵害,诱发蚕病,因此蚕桑生产离不开消毒防病.随着养蚕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大多数蚕农有了良好的消毒防病意识,但在蚕药的正确使用方面还存在不少误区,因而蚕期季季消、蚕病期期有的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正>秋蚕期是蚕农一年中饲养次数最多,饲养量最大的一个时期。秋蚕期,气温高,微粒子病毒繁殖快,而桑叶质量差蚕儿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微粒子病的爆发成为可能。为确保秋蚕稳产高产,控制微粒子病的爆发。必须切实做好把三关:"消毒防病关、桑叶病虫害控制关、饲育关"工作。1消毒防病关"一消":消毒。养蚕前(收蚁前10日)进行一次环境、蚕室、蚕具消毒。1环境消毒。清除原蚕户房前屋后等周围的杂草、垃圾和  相似文献   

15.
曹丽玲 《广西蚕业》2003,40(1):45-46
随着我县蚕业生产的发展,养蚕量的增多,蚕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在下乡进行技术指导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蚕农说:“我每批蚕都进行消毒和添食蚕药,小蚕发育还可以,但到了五龄后期还是发病严重,甚至死完”。根据调查发现,蚕农养蚕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对消毒防病认识浅薄,造成在消毒防病过程中出现许多疏漏,也就是本文所要讲的“误区”,正确认识并纠正这些“误区”,对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误区”的具体表现1.1 养蚕前消毒过于马虎:一是在配制消毒药液时,不按要求去办,而是胡乱配制,以至药液浓度不够,达不到消毒效果;二是用失效变质的消毒药品配制,如用发糊了的漂白粉、存放很久  相似文献   

16.
姚瑞德 《广西蚕业》2009,46(2):8-11
近年来,蒙山县新圩镇第五批蚕发病严重,为了减少蚕病的发生,寻求防治蚕病的方法,笔者与镇蚕业干部,到本镇村屯部分养蚕户家中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这次发生的蚕病主要是病毒病,造成的损失很严重,有的颗粒无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蚕病发生是因为6月至7月之间天气温度高湿度大、桑叶质量不高、养蚕设施或条件差、蚕农防病意识不强、养蚕技术及防病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蚕病不同程度发生、蚕茧减产。由此提出本镇蚕病综合防治的几点建议:严格消毒,执行防病制度,加强饲养管理,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病措施。  相似文献   

17.
袁乐成 《中国蚕业》2004,25(1):29-29
用木盒饲育小蚕,是在80年代初期桃源蚕业科技工作者与蚕农一道从养蚕操作实践中创造发明出的一种小蚕饲育方法.与传统的蚕匾育相比,该方法具有省工、省叶、省房、省防病消毒药物、省加温费用、省蚕具成本等优点.以后又经过20多年的应用与改进,木盒育小蚕以其木盒制作简单,养蚕操作方便,消毒彻底,保温保湿,适合小蚕生理发育等特点深受广大蚕农喜爱.目前小蚕木盒育正在桃源县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正>原蚕区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要做好农户的消毒,确实困难不少,难度不小,而防病消毒又是养蚕生产的关键一着,直接关系到种茧生产的产量和质量、蚕农和种场的收入,因此做好原蚕区的防病消毒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农村生产特点,采取分片集中蚕农学习,分批深入巡回指导,限时保质完成防病消毒任务的办法,狠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覃冲霄 《广西蚕业》1994,31(2):50-51
蚕药是养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正确使用与否是养蚕消毒防病好坏的关键。近年来由于蚕药多家经营,不少假、冒、伪、劣蚕药也乘机而入,各吹各的号,鱼目混珠、真假难分,蚕农叫苦不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环江县农业部门经县人民政府同意,与产品质量较好的药厂和经营单位订货,1992年试行蚕药销售与蚕种销售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控制了伪、劣蚕药的坑农现象,取得较好的消毒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郭飞  许永明 《四川蚕业》2006,34(3):25-26
去年晚秋,我镇重点蚕区高党村和娄堰两村,由于蚕血液性脓在5病龄期大暴发,大部分蚕农颗粒未收,损失惨重。通过对两个村的详细调查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广大蚕农对消毒认识不足,消毒走过场,消毒防病方法陈旧、单一,消毒效果差。今年春季我们指导蚕农提高消毒防病认识,优化消毒方法,严格做好防病工作,彻底杜绝了血液型脓病的大暴发,提高了蚕茧产量,平均张蚕茧产量达43kg,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