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它是人类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由刀耕火种进入传统人畜力耕作,再到机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2.
农田耕作制度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东 《农机化研究》2005,(6):44-45,49
当今世界各国的耕作制度大体经历以下的变革历程:从不耕作到刀耕火种;从刀耕火种到人畜力耕作;从传统的人畜力耕作到传统的机械化耕作;目前,各国又在将传统的机械化耕作发展为保护性耕作。为此,通过耕作制度的变革历程,分析了保护性耕作的原理及发展,重点阐述了保护性耕作这一抗旱、节水、保持水土的耕作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发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林菲  园园 《农机科技推广》2009,(10):62-62,64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从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的第一次耕作革命,到传统人畜力耕作的第二次革命,到传统机械化耕作的第三次耕作革命,完成了农业生产的一次次飞跃。保护性耕作,是耕作技术的第四次革命,将把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转变为利用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人们千百年来所追求的,用少的投入获得高产量,同时达到改善土壤、保护环境的理想目标。高焕文教授便是投身我囝第四次耕作革命的领头人.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一场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耕作技术革命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代、以畜力为动力的耕作农业时代(又称为传统有机农业时代)和传统无机农业时代。由不耕作到刀耕火种,由畜力耕作到机械化耕作,每一次耕作方式的变革都带来了农业的一次巨大飞跃。特别是机械化的发展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空前提高。但是,人类和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  相似文献   

5.
深松技术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机械化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也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它由免耕播种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杂草控制技术和深松技术组成。其中,运用深松技术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且不翻转土壤,在达到调节土壤三相比、改善土壤结构、减轻土壤侵蚀和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适当提高地温,促进种子发芽。1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常年的等深耕作,尤其是小型拖拉机和畜力牵引的铧式犁,由于耕作动力小、耕层浅,耕层底部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据中科院地理所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耕地普遍存在犁底层,一般出现在1…  相似文献   

6.
1深松作业的作用机理1.1疏松土壤,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深松作业可形成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体结构。常年的等深耕作,尤其是由小型拖拉机和畜力牵引的铧式犁,由于耕作动力小、耕层浅,耕层底部形成坚硬的犁底层。中科院地理所的调查表明,我国耕地普遍存在犁底层,一般出现在12~25c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实现农业可持发展的主要措施就是保护性耕作农业。因而,保护性耕作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完全不同于传统耕作,要求在有大量作物残茬覆盖地表的情况下进行免耕覆盖播种。由于保护性耕作播种作业环境特殊,传统的机械化播种机和畜力播种机无法正常作业。因此,使用适应性强、操作性能可靠的免耕播种机,搞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耕整地农具     
《当代农机》2013,(8):53
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业。经历了从耒耜到畜力犁的发展过程。汉代畜力犁成为最重要的耕作农具。魏晋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犁、耙、耱进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体系。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秧马,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  相似文献   

9.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以免耕播种和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为主要内容,具有减轻土壤风蚀、水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产增收的实际效果。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耕地持续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加快我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玉英 《河北农机》2023,(17):25-27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强国。我国农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人力畜力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正向着智能化、信息的方向前进。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本文以精准农业技术为例,对保护性耕作中的机械化应用进行了全面研究。首先,明确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和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机械化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具有的优势;随后,分析了机械化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指出了当前农业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总之,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农业从业者、决策者和技术开发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实践参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与基本技术(一)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国外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为: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我们结合山东实际提出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利用还田机械或收获机械将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然后实施机械免(少)耕播种,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是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直接播种,少耕播种是指播前进行了耙地、松地或平地等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02年6月5日,原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批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要制定规划和措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批示:“对保护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它的核心技术和价值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的目的。发展保护性耕作,必须从创办试验区入手,力抓技术体系的熟化;从新机具的开发引进入手,力抓机具系统的完善;从强化培训和宣传入手,力抓保护性耕作实施主体的培育;从强化管理入手,力抓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从加强领导入手,力抓保障措施的落实;从培育先进的农耕文化入手,力抓保护性耕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农田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保护性耕作具有遏制沙尘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节本增效的效果、是改善生态环境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用机械将作物秸秆均匀覆盖地表,对农田实行免(少)耕,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有哪些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一年一熟耕作模式是目前许多地区农业采用的基本种植制度。与保护性耕作相比,传统耕作主要存在频繁耕翻、碎土整地和秸秆焚烧等弊端,对保土保水及环境保护带来严重危害。高平市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玉米精密播种+秸秆粉碎还田+浅表旋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这种新的耕作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耕作中的弊端,节约了作业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能保护土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试验、示范,根据乌拉特前旗实际,大面积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后期,柳林县开始引进和推广机械化保护陛耕作农业技术,在柳林镇、庄上镇、成家庄镇等地进行试验和示范获得成功。2005年高标准实施面积已达到1.29万亩。涉及到全县15个乡镇,重点示范村32个。多年来的试验研究表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在黄土丘陵山区实施可以减少地表雨水径流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5%-20%,提高水分利用率12%~18%,年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提高粮食产量15%-20%。通过减少作业工序或实行复式作业,亩降低生产成本20元左右,能有效控制农田扬尘。总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扎赉特旗是一个农业大旗,其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适宜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推广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土壤耕作,能有效保护农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保护性耕作技术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各地推广实践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