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对西北针茅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青海湖北岸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定位观测资料,应用逐步回归、小波分析、Logistic曲线拟合、M 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升幅为每10年0.529 ℃,1986年和1997年气温发生突变;降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4.955 mm,年降水量有一个9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年蒸散量和日照时数也呈上升趋势;气候变暖使青海湖北岸温性草原典型牧草西北针茅营养生长期提前,生殖生长期推迟,从而使牧草整个生育期延长,为物质和能量的积累及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影响西北针茅返青、开花、成熟和黄枯期的主要因子是热量条件,水分和日照条件也是影响牧草生育期的因子,对于不同生育期,其影响大小有所不同;返青期主要受2-4月最高气温和上年8月降水量的共同影响,气候变化可使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推迟;6月平均最低气温和3-6月小型蒸发量共同影响牧草高度,气候变化使西北针茅高度增加;牧草产量与6-7月最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6-8月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关系,这两个因子变化趋势使产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朱宝文 《青海草业》2010,19(1):2-6,10
利用青海湖北岸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1997~2008年观测的天然牧草生长特征资料,分析了近12a来该区域牧草生育期、高度、盖度、产量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猪毛蒿返青、开花期推迟外,其余牧草返青和开花期均提前;除矮生嵩草外,其余牧草黄枯期推迟,生育期延长;群落盖度呈下降趋势;虽然分种牧草高度和产量变化表现有所不同,但群落草层高度明显上升,总产量也呈增加趋势。说明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青海湖北岸天然草地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环青海湖盆地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析近20年来环青海湖盆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对环湖盆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年蒸发量增大程度比较显著,而降水量增多不显著,且年际间变化较大,气温、地表蒸发等气象要素有向暖干化过渡的趋势。随气候变化,环湖盆地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现象加剧。在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气候干旱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环湖盆地地区水资源的减少和草地生态环境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5~2006年22 a的温性草原物候期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气候因子,运用功效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研究了牧草物候期气候因子与牧草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与牧草物候期产量为正相关关系,5月降水量与牧草抽穗期产量、7月和8月的降水与牧草成熟期产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牧草物候期产量与日照时数基本为负相关,温度对牧草生长期前期有正相关,后期为负相关。从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气候因子对牧草物候期的影响系数分析,降水、温度是影响牧草生长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5.
根据三江源区河南县牧业试验站1994~2017年天然牧草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河南县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气候变化与天然牧草长势及其产量的关系,探讨了该地区牧草发育期、高度、覆盖度及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4a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3℃,气候倾向率以0.66℃/10a,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为566.2mm,气候倾向率以27.7mm/10 a,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59.8h,倾向率以58.9h/10a,呈增加趋势;年平均蒸发量为1193.0mm,气候倾向率以62.0mm/10a,呈下降趋势;干燥指数变化倾向率以0.2/10a,呈下降趋势;影响该地区牧草返青期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返青期出现时间与5d滑动日平均气温稳定≥3℃初日基本一致,黄枯期出现时间与5d滑动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终日相吻合;近24a来,随着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光照条件充足,使该地区的牧草返青期提前,黃枯期推迟,生长期延长,高度有所增高,覆盖度有不明显减小,牧草产量有所增加。为相关部门及单位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及退化草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合作、玛曲草旬禾本科牧草黄枯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建兵  汪治桂  杨文杰 《草业科学》2010,27(10):104-109
利用甘南合作、玛曲农业气象观测站禾本科牧草观测资料及同期的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合作、玛曲亚高山草甸禾本科牧草黄枯的影响。分析发现,合作、玛曲牧草黄枯期均有提前的趋势,提前趋势分别为每10年5.5和2.0 d,特别是1994年后,合作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了明显提前的趋势。甘南高原牧草黄枯主要受热量条件限制,5 ℃终日是影响甘南高原牧草黄枯的主要因子,合作日平均气温5 ℃终日有提前的趋势;同时影响合作牧草黄枯期提前的气象因子还有夏季降水量的减少,而与玛曲牧草黄枯期提前有关的气象因子则与9月份气温升高、初秋降水量减少和9月份日照时数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甘南合作、玛曲农业气象观测站禾本科牧草观测资料及同期的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合作、玛曲亚高山草甸禾本科牧草黄枯的影响。分析发现,合作、玛曲牧草黄枯期均有提前的趋势,提前趋势分别为每10年5.5和2.0 d,特别是1994年后,合作地区牧草黄枯期出现了明显提前的趋势。甘南高原牧草黄枯主要受热量条件限制,5℃终日是影响甘南高原牧草黄枯的主要因子,合作日平均气温5℃终日有提前的趋势;同时影响合作牧草黄枯期提前的气象因子还有夏季降水量的减少,而与玛曲牧草黄枯期提前有关的气象因子则与9月份气温升高、初秋降水量减少和9月份日照时数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河南县草地车前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海省河南县牧业气象试验站1997~2018年草本植物车前物候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车前萌芽期、黄枯期及生长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县近22a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气候暖湿化特征明显;(2)车前萌芽期呈略提前趋势,平均每10a提前1.8d,车前萌芽期主要受3~4月平均气温和4月日照时数影响;(3)车前黄枯期呈极显著推迟趋势,平均每10a推迟约16.3d,8~9月平均气温升高和9月日照时数减少导致车前黄枯期明显推迟;(4)气候变暖变湿后,4~10月平均气温升高、夏季降水量增多及秋季日照时数减少是导致车前生长期延长的主要气候因子。说明气候暖湿化有利于植物物候期的延长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好转,有利于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流域牧草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海湖流域3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1年以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2003~2017年的牧草生育期观测数据,对返青、黄枯日期、生长季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近57a青海湖流域的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的升温幅度最大;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增加,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年和四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为明显。2)海晏牧草返青期以10d/10a趋势提前,刚察以9d/10a趋势显著推迟,天峻以4d/10a趋势推迟,在空间上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呈推迟趋势。黄枯期均表现为推迟趋势,推迟趋势海晏2d/10a、刚察10d/10a、天峻5d/10a,没有明显的经向和纬向特征。生长季均呈延长趋势,海晏11d/10a、刚察2d/10a、天峻1d/10a,在空间上表现出与返青期相同的走向。3)海晏牧草返青期主要受上年秋季(8~10月)降水量的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返青期提前2.4d;天峻与刚察牧草返青期与返青前≥0℃积温正相关,积温每增加10℃,返青期分别推迟1.2d和0.7d。4)牧草黄枯期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mm,海晏、天峻、刚察黄枯期分别推迟1.3d、1.3d、0.5d。5)生长期受同期气温和降水增加的影响均呈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青海湖流域3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潜在蒸散量等气象数据,分析了1961年以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2003~2017年的牧草观测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评价了各气象要素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7年青海湖流域的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的升温幅度最大,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增加,夏季降水量增加最多,年和四季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为明显,海晏、刚察年潜在蒸散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天峻呈微弱减小趋势,春季潜在蒸散量增加明显;青海湖流域天然牧草高度均呈下降趋势,海晏、天峻、刚察分别以每年0. 23、0. 4、0. 06cm的倾向率下降,牧草覆盖度海晏、天峻分别以每年0. 82、0. 5个百分点增加,刚察以每年0. 5个百分点减小,牧草产量海晏、天峻分别以每年178. 5、97. 5kg/hm2增加,刚察以每年45kg/hm2减少;各气象因素中,对牧草产量影响最大的是降水量,且均为正效应,其次是潜在蒸散量,牧草高度、覆盖度主要取决于降水和气温,因各站所处位置不同,气温的影响有正有负;建立的气象产量估算模型,经过验证,有较好的估测能力,可以满足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明呼伦贝尔市羊草割草地刈割技术对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期和刈割留茬高度,获得高产优质牧草,保证割草地稳定和可持续利用。[方法] 以呼伦贝尔市羊草割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刈割时期和4个刈割高度(留茬高度)试验处理,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不同刈割技术对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牧草营养物质含量以及单位面积营养成分粗蛋白(CP)收获量影响的研究。[结果] 群落地上生物量受降雨因素影响年度间波动较大,刈割时期和刈割高度均影响牧草收获量。单位面积营养成分CP的收获量取决于群落地上生物量。早期刈割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随着刈割高度的降低群落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8月15日左右刈割,且刈割高度为5 cm时单位面积营养成分CP的收获量较高。[结论] 刈割时期和刈割高度均影响牧草收获量,单位面积营养成分CP的收获量取决于群落地上生物量;呼伦贝尔市羊草割草地适宜的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刈割高度为5 cm左右比较合适;干旱年份刈割高度要适当降低。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围栏封育对环湖地区高寒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草的整个生长季,总生物量呈单峰曲线变化,生育初期地上生物量最小,到8月上旬生物量达到最大,为267.1g/m2。围栏封育有利于优良牧草(禾草+莎草)的生长,提高优良牧草的百分比组成;抑制阔叶草(豆科+杂草)的生长,降低其百分比组成。  相似文献   

13.
返青期休牧为退化草地恢复中最经济可行的措施且已得到了较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探索返青期休牧对高寒草地植物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于2015年开始在青海省祁连山区进行返青期休牧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调查并测定试验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返青期休牧4年后,草地总盖度、优势种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较未休牧分别提高了35%,777%,1140%和217%,垂穗披碱草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72%和146%;草地总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垂穗披碱草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在休牧第4年和休牧第5年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在高寒草地实施返青期休牧可提高优势牧草光合作用、促进退化草地植被的恢复,且退化草地植被在休牧一定年限后趋于稳定。本研究为青藏高原推广实施返青期休牧这一措施来恢复退化草地植被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适宜的留茬高度对羊草割草地的牧草生长与牧草营养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刈割时期与刈割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经济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本实验设置3个刈割时间,4个留茬高度,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时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ADF和NDF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留茬高度2 cm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 cm(P<0.05),但与留茬高度5 cm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不同留茬高度下群落粗蛋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让  韩炳宏  韩通  周秉荣  李博  牛得草  傅华 《草业科学》2017,34(10):1991-1998
为了解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青海省兴海县近11年的气象和牧草观测数据,较系统地分析了该区牧草返青、生长高度和产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多雨与春季干旱年份牧草返青期相差38d,牧草返青期提前或推迟主要与≥0℃初日的时间、当年3-4月份降水量和上年9-11月份降水量密切相关,牧草返青期降水的最佳气候模型为一次线性回归方程;牧草全生育期植物高度增加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另外,牧草生长高峰期6-7月份降水量每增加10 mm,鲜草增产225kg·hm~(-2)。因此,降水量是限制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返青和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6.
禁牧封育3年后退化草地生物量测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高寒草甸类草地为测定对象,对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禁牧前后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表明,禁牧封育后较禁牧前莎草、禾草地上部分分别增加了3.51和4.59个百分点,地下部分分别增加了2.87和4.30个百分点,杂类草地上部分下降了8.10个百分点,地下部分下降7.1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大武地区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生育期、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量年动态和4龄人工草地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草地早熟禾生育期为134d,生育期到第2年以后趋于稳定;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量年动态曲线呈倒“V”字型,地上植物量和盖度在2龄时达到了顶峰,分别为626.5g/m^2和94.7%;高度在3龄时达到最大,为74cm,然后逐年下降;4龄青海草地早熟禾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量的季节动态曲线呈“单峰”型,盖度和高度在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8.3%和70.6cm,地上植物量干重的最大值为546.2g/m^2,出现在8月上旬。  相似文献   

18.
为明晰不同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结构,以祁连山东段高山灌丛及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对6种不同植物群落进行野外调查以及室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计有草本植物22科55属91种,灌丛植物3科4属6种;不同灌丛植物群落密度、盖度、物种数等特征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的密度、盖度、物种数等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地下生物量表现为阳坡柳(Salix)灌丛草地<阴坡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灌丛草地,且二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灌丛地上生物量阳坡柳灌丛>阴坡杜鹃灌丛,地下生物量阳坡柳灌丛<阴坡杜鹃灌丛,且不同灌丛群落之间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植物群落灌丛地上生物量均随着灌丛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线性关系。可见,研究区不同植物群落受气候、环境的以及物种分布的共同影响,从而形成差异显著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结构。该结果为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草地群落生产力估测以及植被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