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啤酒大麦新品种予大麦一号,系驻马店地区农科所系选育成。1982年引进我所,连续两年观察鉴定,表现良好。1984年小面积试种,亩产568—709斤,我所高产试验田1.8亩,平均亩产810斤。1985年我所农场及信阳县推广1000余亩,在后期严重涝害情况下,仍获亩产420—556斤的好收成。1986年我所配合信阳县政府在信北八个乡、镇(明港、肖店、蓝店、邪集、王岗、查山、平昌、长台)建立了予大麦一号示范推广基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为全国大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常年栽培面积在400万亩左右,最高的1984年高达447.4万亩。由于复种指数较高,给轮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大麦黄花叶病发病面积有所增加据省农业厅植保站统计,1984——1987年,全省平均发病面积约3.8%,年度间的幅度为2.3——5.8%,一般病田亩减50公斤左右,重则减产100公斤以上,仅黄花叶病一项,全省四年大麦损失达2000万公斤左右。嘉善县于1983年开始进行耐“黄”大麦品种(系)引种、鉴定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从87个新品种(系)中,筛选出耐“黄”能力强,综合性状好的沪麦10号新品种。1988年浙江省种子公司已确认沪麦10号适宜于全省黄花叶病地区种植,并通过了加兴市农作物品种审  相似文献   

3.
系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邯郸农业研究所从尺八黄大麦自然杂交变异株中系统选育而成,为四棱皮大麦。1985年4月上旬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冀大麦1号”。近年来,该品种在黄河流域冬大麦区发展很快。1984—1985年度为五万亩,预计1985—1986年度可达四十万亩以上。主要特点:1.属弱冬性,成熟较早,适宜一年二熟制及棉麦套种地区种植。2.高产  相似文献   

4.
福引1号系我所于1978年从日本引进的春性二棱大麦。经多年试种鉴定、丰产性、抗病性均较好。1984年冬参加省区域试验并在闽东南麦区扩大试种示范。一、产量表现 1.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中表现 2.试种、示范中表现 1984年春收,莆田涵江安仁种0.8亩,平均亩产580斤,比对照种矮早三增产38.5%;仙游枫亭种0.62亩,亩产542斤,比对照种早熟3号增产40.4%;平潭县良种场种植0.66亩,折亩产282斤,比对照种早熟3号增产12.1%;福清阳下种植0.55亩,折亩产293.5斤,比对照种矮早三增产8.1%。惠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大麦生产现状大麦包括皮大麦、裸大麦。根据考古资料,大麦在世界上已有一万七千年(埃及)栽培历史,我国也有五千年的栽培历史。我国大麦栽培面积,三十年代达6738千公顷(1931—1937年),总产170亿斤,单产166斤,总产居当时世界各国大麦总产的首位(此数不包括东北三省、西藏、西康、广西、台湾、新疆等省区)。四十年代中期,仍有9105万亩,总产125亿斤;五十年代初下降到5809万亩,总产69亿斤;1957年曾向升到8107万亩,随后又下降;八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6.
1981年以来,我场认真贯彻了甜菜生产责任制,不断改进栽培技术,产量稳步提高。1981年收获面积587.9亩,平均亩产5187.5斤;1982年收获面积1021.2亩,平均亩产7879斤;1983年收获面积1065.1亩,平均亩产7952斤;1984年收获面积1644.9亩,平均亩产7028.4斤。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们在耕作制度改革、调整作物结构中,选择有条件的地方改双季稻为花生——杂交稻。从1982年起我们与郴县廖家湾农科站共同在该乡薛家组进行试验,获得了成功。1982年试种13.7亩,花生品种是粤油551—116,亩产花生280.1斤,最高蚯1.26亩,亩产386.5斤,后作晚稻威优六号平均亩产705斤;1983年连片种植花生——稻17.43宙,花生平均亩产371.5斤,最高坵1.2亩,亩产528.4斤;晚稻威优九八平均亩产858斤,其中高产坵1.23亩,平均亩产1006斤;1984年连片种植23.5亩,花生平均亩产456厅,最高坵0.56亩,折合亩产596.5斤,晚稻是威优六号,威优四○、威优九八等组合,平均亩产804斤,最高坵1.2亩,威优四○亩产1023斤。  相似文献   

8.
地膜花生—蔬菜配套栽培,是我市耕作制度改革项目之一。1985年全市种地膜花生1.33万亩,比1984年扩大15.5倍,平均亩产570.5斤,比露地花生增产44.98%,其单产幅度为467—866斤,其中与蔬菜配套1.07万亩,据襄阳、枣阳、老河口、保康等县(市)371.5亩调查,大白菜亩产7900斤,增产增收显著。  相似文献   

9.
汕优287     
杂交稻新组合“汕优287”即“珍汕97A×水源287”,是袁隆平同志于1983年配制的中熟籼型组合。1984年冬黔阳县引进并组织专人赴海南试制3亩,得种子550斤。1985年试种示范面积180亩,据大崇乡岩脚村铁二组验收9.1亩,平均亩产1391斤;龙田乡胜利村作晚稻栽培0.9亩,亩产1222斤。1986年全县种植面积6200亩,其中作中稻栽培3500亩,作双季晚稻种植2700亩,主要分布在大崇、硖洲、龙田、沙馒、太平、 头等乡村。大崇乡作中稻栽培,验收240亩,平均亩产1250斤;作晚稻栽培的60亩,亩产960斤。熟坪乡罗翁村泽古 组属海拔500—800米的山区冷浸田,种植中稻13.5…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麦茬杂交中稻亩产过千斤的县,1983年18个,1984年增加到43个,1985年达到50个,面积为1000万亩,平均单产达1039.8斤。连云港市连续两年单产超过1200斤;镇江市连续两年单产超过1100斤;宿迁县1985年种植麦茬杂交稻63.24万亩,每亩平均单产1128.2斤,比1984年每亩平均增产90.2斤;丹阳县种植38.89万亩,平均单产1242.5斤,比1984年每亩增产63.5斤。 江苏省麦茬杂交中稻亩产超千斤的经验:一是加强领导,统一组织。他们认为,杂交水稻能否发展,产量能否提高,关键取决于领导对杂交稻生产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他们首先狠抓了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布局,统…  相似文献   

11.
双红9号系我所以红云33×光红杂交的后代。于1984年晚季定型的早籼新品种。1985年早季参加本所三次重复品比试验,平均亩产718.8斤,比78130减产2.2%,不显著,单本凡殖1.0亩,亩产干谷825.5斤。85年晚季在尤溪,永安、将乐等地倒种80多亩,除少部分受寒流影响外,其余均获得成功,一般亩产700~800斤,据永安贡川镇35亩统计,平均亩产706.6斤,其中农户姜文胜0.35亩,折亩产908.4斤;刘庆老0.957亩,折亩产877.7斤;杨天佑0.309亩,折亩产869.2斤;尤溪县倒种35亩,平均亩产600斤,尤溪县良种场杨祝堂、种植4.18亩,平均亩产512斤。将乐白莲乡种植9亩,一般亩产700多斤。  相似文献   

12.
1980年,湘乡太平乡试种近千亩大麦,获得成功。以后三年,种植面积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1983年达到5300亩。这一年,因种麦全乡人平增粮六七十斤,增收十四五元。增产粮钱数字虽不大,但在当时却为经济困难的乡村带来了希望,种大麦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不少乡村争相种大麦,1984年湘乡发展大麦近2万亩,大有即成“气候”之势。 然而好景不长,从1985年开始,湘乡大麦种植面积一跌再跌,1985年是7800亩,1986年是3000亩,到1987年种植面积就只有1984年的十分之一了。老基地太平乡也没有逃脱衰败的厄运,至今仅有零星几处  相似文献   

13.
我县于1981年开始棉花施硼肥示范试验。当年示范面积3140亩,亩增产皮棉4.1~32.6斤,平均增产12.97%;而1982年迅速扩大到6万亩。据1981~1984年紫云乡佛爷  相似文献   

14.
有利于大麦发展的生态条件川西北协作区共有16个县、市(原绵阳地区已划为四个市)长期进行农作物科技协作工作,已取得良好效果,并积累了大麦的高产经验。本区幅员了阔,界于北纬30°12′—33°90′,东径103°45′—106°46′之间,年均温度16℃(一月份在7℃以上),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900毫米,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耕地1200万亩,分布在山、丘、坝、土壤多为中性和偏酸性,海拔为300—500m,境内常年种植大麦74万亩,亩产350斤,比小麦仅低70—80斤。大麦面积占四川省的  相似文献   

15.
我省地处中原,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历史上是全国大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早在三十年代,我省大麦种植面积就达1384.5万亩,总产21.699亿斤,分别占当时全国大麦面积和总产的14.12%和13.32%。但到五十年代,我省大麦面积急剧下降为689万亩,总产7.19亿斤;七十年代我省大麦面积再度下降到274万亩;近两年基本保持在220—250万亩,总产5亿斤左右。我省现在的大麦生产水平与解放初相比,面积减少三分之二,总产减少三分之一,单产提高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据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1985年12月常州会议统计,“六五”期间我国累计推广杂交稻5.2亿亩,约增产粮食600亿斤。1985年全国种植杂交稻1.26235亿亩,比1984年减少460万亩,单产863斤,比1984年亩平854斤,每亩增产9斤,总产1091亿斤,比1984减少26亿斤。 由于1985年全国粮食减产,而杂交水稻基本稳产,各省对杂交水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安徽、湖南、四川、广西、贵州等省区,先后召开了杂交水稻专业会议,并拔款加速杂交稻的发展,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增加粮食总产的战略措施,因此“七五”期间我国杂交水稻将有一个大的发展,预计1990年我国杂交水稻种…  相似文献   

17.
宁乡县1983年冬开始推广大麦、双季(双杂)稻这一耕作制度,经过连续三年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83—1985年度,沙坪乡黄合村123.86亩大麦,两年平均亩产208.5公斤,双季稻(部份早、晚杂交)平均亩产869.4公斤,三熟两年平均亩产1077.9公斤;1985—1986年度沙坪村示范基点50.24亩大麦,平均亩产251.8公斤,早晚稻全部采用杂交稻,早稻亩产542公斤,晚稻亩产538.5公斤,三季全年亩产1332.3  相似文献   

18.
花生地膜覆盖是一项高产栽培方法,一般可增产30—50%。金县花生地膜覆盖发展很快,1976年为5.45亩,1984年发展到91400亩,占花生播种面积的76.5%,平均亩产456斤,比不覆膜时增产50%以上。从1980年到1984年连续五年出现亩产千斤的田块,面积由1.85亩  相似文献   

19.
新喻市渝水区植棉历史悠久,解放前就有种植土棉的习惯,1952年在水西、罗坊、珠珊、沙土等地开始种植改良棉,以后逐渐发展到丘陵地区。1949年全区植棉1.5万亩,亩产皮棉18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面积23743亩,亩产32.2斤;六十年代平均面积91234亩,亩产56.9斤;七十年代平均120879亩,亩产52.6斤;1982年亩产提高到70斤;1983年收获面积85591亩,亩产121斤,首次突破百斤关;1984年秋雨烂桃严重,全区85500亩棉田,仍然获得了亩产皮棉118斤的好收  相似文献   

20.
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技术在棉花上的应用,国外报道甚少,国内是于1976年开始研究的。通过6年的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旱地平均可亩增产30—50斤;水地平均可亩增产40—60斤,高者可达100斤。1981年棉花地膜覆盖面积,山西省扩大到3万亩,全国发展到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