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闲农业的发展对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资源,同时也存在许多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走一条具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融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如何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如何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是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而农业产业化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积极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也对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3.
发展苜蓿草产业促进西北旱区农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深入,增加西北地区农民的收入已成为全面实现小康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和农业增收已成为当前西部开发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苜蓿草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分析,论证了苜蓿草产业在西北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潜力、地位和作用,提出通过发展苜蓿草产业,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创新和农业增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强了对西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在扶贫政策下,西部贫困地区能够通过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进行升级转型。不过,在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对该地区实际情况缺乏充分的了解,进而导致扶贫工作中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与不足,阻碍了贫困地区经济水平与该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以云南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例,对贫困地区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了解在多重目标下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农业产业发展的模式,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天然产物分离》2004,2(6):21-22
天然产物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现阶段主要是对天然绿色植物有效成份的提取,并将提取物用于医药、保健、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发展天然产物产业,既可促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又可出口创汇、拓展国际市场,还可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6.
永寿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玉峰  宋西德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1):231-233,262
通过对永寿县1999-2006年农业各产业部门的产值和比重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指出了永寿县的农业产业结构经过八年来的调整,各产业比重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农业产业集群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用于指导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本研究利用全国首批76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0—2012年数据,采用DEA-Tobit模型测度农业产业集群的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农业产业集群的效率呈递增趋势;东部地区的综合效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的规模效率差异相对较小;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集群的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城镇化和研发投入对农业产业集群效率的影响较为明显,资产总额对农业产业集群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为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内在驱动表现为: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抑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解决群众生存问题;控制环境污染,保证食品卫生安全;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现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西部地区应强化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生态技术的开发与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生态服务体系,推进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增加生态农业建设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利用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春良  唐启忠 《广西农学报》2009,24(1):90-92,96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优,促进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融水县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影响融水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粮食生产、确立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化农业商品基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搞好配套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对农业的领导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杨凌示范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要充分开拓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结合杨凌示范区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就业新领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1.
新政时期美国联邦政府的西部农业政策是联邦政府应对西部的农业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而采取的应急改革和措施,同时也体现了联邦政府对西部农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这一政策总体来说较为成功,它有效地帮助了西部地区的农民,维护了西部地区社会的稳定,为西部地区农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赢得了西部地区农民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转化流通;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大扶贫力度,突破农民增收瓶颈;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构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7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湖南农民增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农民收入现状和特征的剖析,提出了农业生产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自身素质较低、农业劳动力就业空间狭小等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因素,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现规模经营等方面阐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西部开发中的农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我国政府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就农业而言 ,西部地区是我国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 ,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来恢复植被 ,对改进全国的生态环境状况 ,促进西部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西部大开发中的农业问题至关重要。   一、西部地区地理和农业资源概况我国地区的划分 ,除了标准的行政区划以外 ,还有一些传统的划分法。例如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等六大区的…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西部地区的喀左县十年九旱,发展节水农业成为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日光温室生产做为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产业项目,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为了充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广大农技人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广和应用了许多实用的水肥管理技术,现将这些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7月7~9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设施农业分会在京举办了2015设施农业技术和装备培训班暨设施农业联合会议。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吸纳农民属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14年,我国温室设施面积达410.9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101.3万公顷,塑料大棚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土地资源、物种丰富,西南气候温暖,雨水充沛,西北温差大,光照充足,农业生产具有一定优势和潜力。但由于各种原因,西部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着重生产发展轻环境保护、重粮食生产轻林牧发展、重数量扩张轻质量和效益、重产品生产轻加工与贸易等问题,致使水土流失,草原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高,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有必要进行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要把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建…  相似文献   

18.
设施农业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性农业,也是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闫晶  付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433-3434,344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以农业产业发展状况为主线,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C-D-C生产函数形式,将气候因素加入生产函数中,构建西部地区10个省份的经济—气候模型,并选取1987—2016年的数据,对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极端高温日数的增加会显著提升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极端低温日数对农民农业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明显,极端强降水天数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虽然民族自治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其他地区,但极端气候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在民族地区和西部其他地区并不存在显著差异。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西部地区应提高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推广新的农业生产制度以及制定差异化的农业发展政策等,以提高当地农民的农业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