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目的】从一批广西普通野生稻材料中筛选出新的抗白背飞虱材料,为水稻抗性品种培育和栽培稻遗传改良提供优异的抗性资源。【方法】通过成株期鉴定法对218份普通野生稻进行白背飞虱抗性株的初步筛选,以Ptb33为抗性对照、9311为感性对照;利用苗期集团法对初步筛选到的抗性材料进行抗白背飞虱鉴定,并对部分抗性较好的材料进行重复鉴定,确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利用成株期鉴定法从218份普通野生稻材料中初步筛选出60份对白背飞虱具有一定抗性的材料,占总鉴定材料的27.5%。利用苗期集团法从60份普通野生稻材料中鉴定出抗性材料22份,其中高抗材料1份,占鉴定材料数的1.7%,中抗材料21份,占鉴定材料的35.0%;对22份抗性材料中平均抗性水平较高的9份材料的重复鉴定结果与前期鉴定结果一致。【结论】通过对218份广西普通野生稻的抗性筛选,获得22份对白背飞虱具有中抗以上水平的抗性资源,这些抗性材料可应用于水稻抗性品种培育和栽培稻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2.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广西水稻新品种(系)及稻种资源对稻瘿蚊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3—2002年对广西区试品种、广西“八五”水稻攻关育种苗头材料、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等661份资源,采用国际稻瘿蚊苗期群体温室筛选法,进行稻瘿蚊的抗性测定,获得510281、510322、91—1A等18份抗性好的抗源,可供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4.
野生稻抗稻白叶枯病性(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的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87-1992年用水稻白叶枯病3个菌系HB84-17、T1和P1,用人工剪叶法鉴定了来自我国江西、湖南、云南、福建、广东、广西6个省(区)及国际水稻研究所、泰国、孟加拉、上沃尔特的13个野生稻种共871份材料的抗性。参试的12份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全部高抗,斑点(O.punctata)、阔叶(O.latifolia)、小粒(O.minuta)、药用(O.officinalis)、长雄蕊(O.longistaminata)、高秆(O.alta)、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和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等8个种内也有许多编号的抗性颇佳。如药用和长雄蕊野生稻的高抗材料分别占其参试总数的49.8%和38.9%,而普通野生稻中的高抗材料很少。在重复测定的61份包括药用、长雄蕊和普通野生稻3个种中,发现22份材料高抗栽培稻都不能抵御的一个广谱致病菌系P6,其中很可能存在栽培稻所缺乏的新的抗性基因。至于普通野生稻的抗性则表现多种多样,除少数有一致和较稳定的全生育期抗性外,许多材料表现同一编号不同株的 抗感反应各异和同株同生育期抗性异型。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染色体组的野生稻种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杂草稻的抗逆性及遗传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草稻作为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遗传因子相互渐渗而形成的稻种类型,一方面在稻田中有杂草性危害,另一方面它从普通野生稻中继承且在长期的野生环境中积累了众多非生物胁迫抗性的遗传因子,因此在水稻改良特别是在抗性育种上是优良的稻种资源库.  相似文献   

6.
杂草稻、栽培稻及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0对SSR引物比较来自不同省区的12份杂草稻、34份栽培稻及36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出121个等位变异,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数在2~6之间,平均为4.033个。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88 2、0.351 5和0.489 9,每个位点在杂草稻、栽培稻、野生稻中的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10、2.27、3.5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最大。杂草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距离(0.049 4)明显小于其与普通野生稻间的遗传距离(0.583 8),表明杂草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近,而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较远,即杂草稻很可能起源于栽培稻的返祖退化。  相似文献   

7.
湖南野生稻抗病性评价与种质创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湖南野生稻资源的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性评价,发掘出全生育期抗白叶枯病的野生稻种质4份,抗白叶枯病兼抗稻瘟病的野生稻种质2份。对其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茶陵野生稻C15和江永野生稻G20、G22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栽、野杂交和复交,育成具有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米质优的栽培稻新种质6个。  相似文献   

8.
广西野生稻种质在高蛋白育种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5份栽培稻为母本,16份含有高蛋白质的普通野生稻为父本,通过杂交,将野生稻高蛋白基因导入栽培稻中,把获得的9个高蛋白组合进行花药一次培养,平均愈伤组织诱导率3.70%,平均绿苗分化率6.69%,并获得一批性状与栽培稻接近但蛋白质含量高于母本的高蛋白花粉植株,为水稻高蛋白育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稻分类地位的SSR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937-942
(禾鲁)稻是发现于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北纬34°33′~34°46′)具有杂草生长习性的一类稻种资源.本研究采用3 0对水稻SSR引物,比较(禾鲁)稻与2 2份近缘野生种、21份亚洲栽培稻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稽稻有14对SSR引物的带型与源于安徽省的4份塘稻材料相同,存在10个与粳稻和野生稻共同的SSR位点等位基因,并携带2个籼稻特征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和1个普通野生稻特征位点(RM25)等位基因.在RM82位点上,发现1个稽稻、塘稻、深水稻和普通野生稻材料所共有的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显示稽稻与安徽塘稻遗传距离最近,与太湖栽培粳稻明显不同.认为稽稻是保留较多普通野生稻等位基因的较原始亚洲栽培稻种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10.
(禾鲁)稻是发现于我国江苏连云港地区(北纬34°33′~34°46′)具有杂草生长习性的一类稻种资源.本研究采用3 0对水稻SSR引物,比较(禾鲁)稻与2 2份近缘野生种、21份亚洲栽培稻种质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稽稻有14对SSR引物的带型与源于安徽省的4份塘稻材料相同,存在10个与粳稻和野生稻共同的SSR位点等位基因,并携带2个籼稻特征标记位点等位基因和1个普通野生稻特征位点(RM25)等位基因.在RM82位点上,发现1个稽稻、塘稻、深水稻和普通野生稻材料所共有的等位基因.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则显示稽稻与安徽塘稻遗传距离最近,与太湖栽培粳稻明显不同.认为稽稻是保留较多普通野生稻等位基因的较原始亚洲栽培稻种粳稻类型.  相似文献   

11.
接种试验表明,水稻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oryzae)侵染的稻株,由于生长后期根系腐烂和衰败导致植株早衰.水稻品种间对线虫侵染存在抗性和耐病性差异,耐病水稻品种在较高侵染虫量条件下根生长量和稻谷产量损失较小.潜根线虫侵染能诱发稻株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酪氨酸解氨酶(TAL)、多酚氧化酶(PPO...  相似文献   

12.
潜根线虫对稻苗根系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接种试验表明,在水稻胚芽期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可以侵染胚及幼根,但不侵染幼芽;对种子萌发和成苗率无明显影响。潜根线虫在土壤介质中对水稻根系的侵入量显著大于在水、沙介质中的水稻根系侵入量。在土壤营养丰富的条件下,低密度的潜根线虫量侵染能刺激水稻苗须根产生,但在中、高接种量下明显抑制了须根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在网室 接种不同梯度的水稻潜根线虫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稻根中的虫口密度与接种虫量显显著正相关;水稻整株鲜重,根重,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及产量均随接种虫量的增加而递减。方差分析表明,接种500头处理的有效分蘖数与对照的有效分蘖数有显著差异。有效和达到显著差异时对应的分蘖盛末稻根中的虫口密度为每克根有15头潜根线虫,可以作为生产上的防治指标之一。水稻潜根线虫明显降低水稻产量,水稻产量与分蘖  相似文献   

14.
Rice root nematodes, Hirschmanniella spp. parasitize in the roots of rice and water plant spread widely. Ten species of the genus Hirschmanniella Luc et Goody, 1964 (Nemata:Pratylenchidae) collected from the root of rice in Yunnan Province are reported. They are H. belli, H. caudacrena, H. diversa, H. gracilis, H. imamuri, H. mexicana, H. microtyla,H. mucronata, H. oryzae and H. spinicaudata, including seven species of important pathogenic nematodes of rice and two dominant species H. oryzae and H. imamari. Generally,the trend of species composition pattern is H. oryzae and H. imamari, which is a common composition pattern in the world, but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mode varies with the difference of altitude and latitude. Their distribution relates to altitude and latitude closely, and also to the type of rice, such as indica or japonica rice.  相似文献   

15.
水稻潜根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水稻潜根线虫的形态特征.侵染循环及对温、湿度的适应性等有关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描述调查结果证实.该虫在湖南省稻区广泛发生.田间发生消长动态曲线表明.湖南省稻根带虫量全年在田间出现3次高峰.  相似文献   

16.
田间试验表明水稻潜根线虫病(Hirschmanniellaspp.)的药剂防治最适时期在水稻返青期,该时期施用杀线虫剂呋喃丹3%颗粒剂防治稻根线虫可使水稻增产23.6%.其次为始蘖期,水稻增产率为18.8%;移栽期施药的水稻增产率为12.3%.增产作用表现为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水稻潜根线虫种类及生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调查鉴定了云南省水稻上的10种潜根线虫,分别是贝氏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belli)、刻尾潜根线虫(H.caudacrena)、分离潜根线虫(H.diversa)、纤细潜根线虫(H.gracilis)、伊玛姆潜根线虫(H.imamuri)、墨西哥潜根线虫(H.mexicana)、小结潜根线虫(H.microtyla)、尖细潜根线虫(H.mucronata)、水稻潜根线虫(H.oryzae)、刺尾潜根线虫(H.spinicaudata),其中7个种是水稻的重要病原线虫。优势种为H.oryza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四种水稻寄生性潜根线虫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发现的Hirschmannilla oryzae在浙江、广州已有报道,H. caudacrena浙江也已报道,H. microtyla和H. shamimi在国内未见正式报道。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进的水稻根系鉴定体系考察42个生态型水稻的冠根数目,发现水稻冠根数目存在多样性;从中选择2个冠根数目极端多和2个冠根数目极端少的生态型,利用定点施加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以冠根数目为指标,分析冠根数目不同的生态型对NPA的敏感性,发现NPA处理导致冠根数目减少。在低浓度NPA处理时,冠根数目多的品种比冠根数目少的品种对NPA更敏感;在高浓度NPA处理时,不同生态型水稻冠根数目趋于接近。说明在不同根系类型的水稻中,生长素对冠根数目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