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南安县不同坡位8年生卷荚相思人工林生物量的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卷荚相思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量及地上部分各个器官生物量体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上坡位;不同坡位平均木及林分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不同坡位平均木及林分地下部分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骨骼根>粗根>大根>中根>细根>小根。  相似文献   

2.
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率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生长量来看,不同坡位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平均木单株总生物量均体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不同坡位厚朴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干〉叶〉枝;从平均木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来看,各坡位均表现为骨骼根〉中根根〉大根〉小根〉细根;地上部分皮的总生物量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地下部分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随坡位变化而变化,其中干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上坡〉中坡,枝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大根及中根皮生物量分配率表现为中坡〉上坡〉下坡。  相似文献   

3.
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对照)生长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地上部分各器官及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及林分总生物量的积累均优于杉木纯林。从生物量分配上看,杉木+黄山木兰混交林中杉木及纯林中杉木其地上部分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为树干>叶>枝,但混交林中杉木叶和干分配率略大于纯林,而枝分配率略低于纯林;混交林中杉木粗根、大根及中根生物量均大于杉木纯林,小根及细根生物量则小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4.
以顺昌埔上国有林场人工黄山木兰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长情况,分析林分中优势木、平均木、劣势木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平均胸径差异极显著,平均树高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差异极显著,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率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生物量分配率均最大,超过60%,而树叶生物量分配低于2%;树干生物量垂直分布呈金字塔状,树枝、树叶生物量垂直方向呈倒金字塔分布;各径级根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随根系径级的减小而减少,不同长势黄山木兰同径级根生物量分配率与生长势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8年生的杉木闽楠木荷混交林不同坡位各树种的树高胸径生长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杉木、木荷及闽楠,下坡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均大于中坡和上坡;坡位对杉木与木荷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对闽楠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影响显著;混交林中各树种均生长良好,种间关系较协调。各树种不同部分的生物量都是树干最大,树根次之,树叶和树枝最小。  相似文献   

6.
不同坡位对21年生闽楠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1年生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坡位对闽楠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闽楠生长及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均有不同的影响。闽楠生长量及生物量积累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就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率而言,下坡有利于叶、大根和细根的积累,上坡有利于干、骨骼根、中根及小根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对照)生长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及杉木纯林地上部分各器官及各径级根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及林分总生物量的积累均优于杉木纯林。从生物量分配上看,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林中杉木及纯林中杉木其地上部分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为树干>叶>枝,但混交林中杉木叶和干分配率略大于纯林,而枝分配率略低于纯林;混交林中杉木各径级根的生物量均大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邵武市桂林乡乐昌含笑人工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年生乐昌含笑与杉木1∶1混交林的乐昌含笑和杉木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单株材积及总蓄积量均大于各自纯林。不同坡位9年生乐昌含笑人工纯林的胸径、树高及蓄积生长量均以下坡林分为最高,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8年生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纯林的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31.55 kg和33.74kg;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73 t.hm-2和45.55 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4.28%和96.85%,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少;乐昌含笑和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各器官的比例分别表现为:干>根>枝>叶>皮、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9.
以云南省腾冲市6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杉木人工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不同的样地单株杉木的生物量各不相同,单株最大生物量为25.32 kg,最小为22.78 kg。树叶生物量与冠幅呈显著正相关,活枝生物量与枝下高、冠幅呈显著正相关,树干生物量与胸径、树高呈显著正相关,根生物量与胸径、树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冠幅对杉木生物量影响最大,细枝对生物量影响最小。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关系为:树干树枝活枝根蔸粗根中根枯枝细根。  相似文献   

10.
对湘北地区6年生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人工林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分布、根长、比根长、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桤木人工林大根、中根、小根、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分根系生物量总和的55%、22%、14%、9%;约66%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30cm土层;不同径级根系根长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大根中根,比根长的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中根大根;各径级根长密度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垂直方向上,在0~60cm土层,大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后降,中根、小根、细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平方向上,在0~80cm距离,大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细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中根、小根的根长密度在距树干0~60cm内逐渐减小,而在距树干60~80cm又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1.
木荷人工林经营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木荷人工林经营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荷适应性强,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但应优先选择Ⅰ、Ⅱ级立地的中下坡造林较好。木荷适宜营造混交林,纯林生长缓慢,难以培育大径级用材林。人工林经营应严格控制经营密度,适时间伐,20年生后木荷经营密度不宜大于975株.hm-2。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木荷的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随混交比例的增大而下降,树种组成以4荷6杉较为合理。在同一立地营造的荷杉混交林的蓄积量和土壤肥力均大于木荷纯林。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天井山林场2008年遭受特大冰雪灾害损毁的杉木林为对象,通过采用伐除受损杉木,人工引入木荷、黎蒴、火力楠、樟树等乡土阔叶树种,及保留杉木萌芽更新等方式,开展人工促进受损杉木林植被恢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修复5年后,形成了良好的杉木阔叶树混交林,萌芽杉木平均胸径达到4.41~5.48 cm,木荷、黎蒴、火力楠、深山含笑、黎蒴、樟树平均胸径分别为2.72、6.03、2.59、1.75、4.10、3.30 cm。在水平分布格局上,9个样地属随机分布,6个样地呈均匀分布,无样地呈聚集分布;树种混交度呈弱度、中度混交;树种间竞争优劣顺序依次为黎蒴、木荷、樟树、火力楠、深山含笑。不同配置的阔叶树种所形成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没有明显差异。修复受损杉木最佳的树种为黎蒴,其次是木荷、樟树、火力楠,最后是深山含笑。  相似文献   

13.
红菇和正红菇菌种接种三个乡土树种的苗期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正红菇和鳞盖红菇2个菌种,对木荷、红锥和黎蒴3个乡土树种的苗木进行接种试验,定期观测苗木的苗高、地径及最终生物质量。结果表明两个菌种对3个乡土树种的苗期生长均有明显的促生效果。接种270d后,3个树种接种处理苗期的苗高、地径、地下干质量和地上千质量等生长指标均显著优于未接种对照苗的各生长指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红锥接种苗的苗期各生长指标极显著优于未接种对照苗;黎蒴和木荷接种苗苗期的各生长指标与未接种对照苗有显著差异。菌根感染强度及依赖性分析结果表明,红锥的感染强度为4级,属强依赖性;黎蒴与木荷的感染强度为一般,属弱依赖性。红锥树种可与两个红菇菌形成较佳的共生体,其中以鳞盖红菇的接种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木荷等3个树种网袋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木荷、青冈、红叶石楠3个树种,分别采用芽苗移栽、种子直播、扦插进行网袋容器苗与裸根苗的对比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网袋容器育苗法能有效控制1年生木荷和青冈苗的主根生长,促进须根生长。与浅根性的树种木荷相比,深根性树种青冈经网袋容器育苗后,根质量及其总生物量的比例显著降低,表明网袋容器对青冈的修根作用比较明显。还观察了3个树种的苗木生长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网袋容器育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within-tree allocation of biomass and to develop biomass functions for above- and below-ground components of European beech in Denmark. Separate functions were developed for stem, branches, below-ground stump and root system,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total tree biomass. For each of these components or aggregate components, models were also developed for the average basic density of wood and bark. To enhance the versatility of the models, a function for estimating the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 (BEF) was also developed. The functions were based on 66 trees measured for total biomass. Model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based on 74 trees measured only for above-ground biomass. The trees were sampled in 18 different forest stands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tree sizes and stand treatments. Models were estimated using a linear mixed-effects procedure to account for within-stand correlations. The functions for biomass and BEFs included only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nd total tree height for individual trees as predictor variables. Inclusion of additional variables reflecting site quality or stand density did not improve model performance. The functions for basic density included individual tree diameter, tree height and quadratic mean diameter as predictor variables, indicating an effect of stand density on the basic density of wood and bark.  相似文献   

16.
对华南地区的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木荷(Schima superba)和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grandis)3个树种的枝、叶的含水率、粗灰分、粗脂肪质量分数、石油醚抽提物质量分数、热值、挥发性物质6项抗火防火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竹节树枝条和叶的含水率在3个树种中最高,叶片挥发物含量最少而枝条不含挥发物,叶片和枝条的粗脂肪含量和热值在3个树种中分别列最高和第二。竹节树与防火树种木荷的综合防火性能接近,远优于易燃树种尾巨桉,可作为优良的抗火树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