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湖南、江西与广东、广西之间有高大的南岭(又称五岭)山脉横列,阻断南北交通,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的秦汉时期,也统一了岭南,并开辟了多条穿越南岭山区的交通干道,促进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秦汉时期便出现了以广州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的海上丝绸之路,尤其鸦片战争前后对外茶叶贸易盛况空前,与其对接的南北交通主干道之一的湘粤古道也出了空前繁荣,并积淀了丰厚的茶文化遗产资源。在南岭山区现代旅游开发中,茶文化旅游主题值得探索,但应该以湘粤古道为依托,以茶文化为主题,突出茶文化内涵,塑造特色茶线性文化遗产品牌产品,按照两点一片一轴模式进行布局,并大做"茶马古道"文章。  相似文献   

2.
刘超凡 《农业考古》2021,(2):261-270
"茶马古道"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古代交通运输网络,其存在已有数千年之久。唐宋以来,藏区的藏族居民因为饮食多为肉类,为消食因而对茶叶具有很高的依赖,西南川滇地区对藏区优良的马匹、毛皮等也适应了朝廷的大量需求,因此该商道在较长时间内以茶叶和马匹作为核心商品。20世纪90年代,木霁弘、李旭、陈保亚等学者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自此正式揭开了"茶马古道"的研究序幕。"茶马古道"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学术界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茶马古道"相关概念、路线、民族交往、商业贸易、开发保护、茶马官营等方面。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文学类作品占比高,学术类著作相对较少,茶马古道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队伍、学术机构建设,建立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3.
茶马古道最早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茶马互市,堪称我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西部国际贸易古通道。作为茶叶的主要消费区,甘肃历史上也是培育马匹的重要基地,它和青海、西藏相连,其特殊的历史地理与地缘政治决定了其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位,考察甘肃茶马古道上的文化线路遗产有利于更好地研究茶马古道。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不仅是考察其线路走向及沿途的文化遗产,更多是要关注茶马古道上蕴含的社会、文化、经济等现象,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并科学地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服务于当今的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雅安市自古盛产名茶,从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以来的1 000多年里,雅安茶通过茶马古道川藏线输往藏区。雅安市作为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起点,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巩固雅安市作为川藏茶马古道起点的历史地位,对雅安市茶产业及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苏铁(Cycas revoluta)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但其旅游开发研究尚处于空白。在概述苏铁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苏铁旅游资源具有观赏价值大、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科学价值与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提出了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生态旅游品牌、进行产业化发展、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商於古道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条军事、政治、商贾、诗歌之道。在历史发展中,商於古道的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变化,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打造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对于宣传景区品牌、丰富商洛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景区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围绕商於古道展开,对商於古道现有的开发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商於古道文化景区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商於古道文化景区建设可行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秦汉以来,陕西穿越秦岭、巴山的就有7条主要栈道,纵横交错构成了陕西茶马古道网络系统,每年有数百万斤茶叶和万余左右的边马通过茶马古道网络互市.金牛道是可以确认的网络主干道,丝绸之路是可以确认的网络与西方诸国连接的大通道.陕西茶马古道的发展大体划分为唐宋、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先后以山南茶、汉中茶和紫阳茶为主打产品,以西安、汉中、安康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贸易的集散地、转输地.陕西茶马古道网络具有历史悠久、四通八达、交易数额巨大、官办为主、民间参与的特点,且负载着强国强军、外事交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使命,其历史意义非一般的物资流通和商业贸易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8.
雅安市自然环境宜茶,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介绍了雅安市现有的茶文化资源,包括茶文化圣山——蒙顶山、茶文化交流纽带——川藏茶马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加工与表演技艺,并分析说明了雅安市待开发的茶叶资源新领域,为雅安茶产业的开拓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镇那柯里村以茶马古道文化、马帮文化、民族风情文化为特色,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旅游品牌。目前,那柯里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一,特色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背景之下,旅游业不断地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的必须给予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发展,只有大量旅游资源不断地被开发,并且不断地形成品牌化,旅游业才会长期的发展,并且不断深化其旅游价值和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成为了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探究如何进行旅游目的品牌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系统的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打造做出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石芬芳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288-1291
借助公共管理学、旅游学、品牌学、茶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运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从文化旅游视角对红安县茶业品牌的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红安县茶业品牌开发的对策,结合红色旅游文化进行茶叶品牌形象设计、结合生态旅游进行品牌生产基地建设、充分整合资源培植茶业品牌笼头企业、结合红色文化旅游开展茶旅游产品加工研制、结合红色文化旅游开展茶业品牌宣传与营销、制定激励政策增加茶业品牌开发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黄冈市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黄冈市特色旅游发展应依据区域资源的独特性采取以教育旅游和名人旅游为主打品牌,以禅宗旅游、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次要品牌,以其他特色旅游资源为补充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陈木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6):188-189
分析了英德市红茶文化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介绍了英德市旅游发展概况,认为英德市红茶文化与其旅游业耦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政府助推红茶文化与旅游业相协调发展、茶园融入文化体验型旅游元素设计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红茶文化与旅游业耦合发展路径,强调科学规划、建设品牌形象、创新旅游观光元素、提升红茶文化内涵与层次。旨在探索英德市茶叶及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推进英德市旅游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旅游资源的品牌效应和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理论,通过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对徽州古村落的影响研究,同时对两类旅游资源的对比分析,得出黄山风景区和徽州古村落的优劣层次。借助相关分析和竞争理论建立影响关系特征,根据影响阶段的理论依据,将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对徽州古村落的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利用相关数据对各阶段的影响进行实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徽州古村落与黄山风景区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产业兴旺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诸城市茶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同时凭借相关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诸城市开始积极发展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依托优质的绿茶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茶旅融合项目,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茶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品牌营销推广力度不强、茶旅融合项目缺乏本地特色、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保障诸城茶旅融合项目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文化淀积浓厚。虽然旅游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该文通过对湘西州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在目前形势下,发展湘西州的旅游业应努力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精心打造属于本区域本民族的"神秘湘西"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湘西州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白景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243-7244
分析了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评估了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提出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设想,设计了6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3类旅游产品,并讨论了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和次序。  相似文献   

18.
山西五台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利  陈建强  刘璐  赵延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1,(5):2903-2905,2913
从可持续发展和打造高品质旅游品牌的思路出发,基于五台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特征,针对五台山地区目前的旅游现状,提出了打造两条特色生态旅游路线的方案。生态旅游的构想将五台山风景区典型和独特的寺院人文景观与地质遗迹景观相结合,从而打造高品质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9.
旅游品牌性别气质分析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打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提高旅游者的品牌认同和旅游体验感。基于对丽江的景观意象、文化意象、地方意象和情感意象分析,以代表性旅游资源为测量对象,根据开发设计的测量量表对丽江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测度与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丽江旅游品牌性别气质营销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