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超前去雄携带叶片数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试验品种郑单958,种植密度90 000株/hm~2,当能摸到雄穗苞叶内穗苞时去雄,每2 d隔1行去2行雄穗,雄穗完全抽出时停止,统计每个处理平均携带叶片数,设有3.2、2.8、2.6、1.6、0.5片叶5个处理,以不去雄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携带2.8片叶的处理,完熟期穗位叶SPAD值增加了16.7%;在灌浆期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增加了5.2%;平均灌浆速率增加了5.6%,最大灌浆速率增加了6.0%,灌浆最大活跃期延长3.9 d;穗干质量增加了25.4%,单株干质量增加了11.1%;百粒质量为32.32 g,比对照增加了10.6%,产量为14 879.10 kg/hm~2,比对照增加了21.6%。  相似文献   

2.
连续施用不同量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辽宁省昌图县进行了连续6 a施用不同量[0(对照)、15 000、37 500、60 000 kg/hm~2]有机肥(鸡粪)的田间试验,探讨了有机肥对棕壤土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农田地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连续6 a施用有机肥后,棕壤土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4%~77.4%、10.9%~55.5%、17.8%~36.4%、503.9%~1 371.8%和29.4%~203.7%,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7.7~10.7倍和10.6~19.9倍,且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60 000 kg/hm~2有机肥处理37 500 kg/hm~2有机肥处理15 000 kg/hm~2有机肥处理对照;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茎秆强度和根质量显著提高;玉米增产23.5%~33.1%,且以施有机肥37 50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春大豆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规律。田间设置4个玉米秸秆还田量处理:0 kg/hm~2(对照)、6 000 kg/hm~2(B处理)、12 000 kg/hm~2(C处理)、18 000 kg/hm~2(D处理),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量对‘新大豆27号’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玉米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处理(B处理、C处理和D处理)大豆LAI峰值、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6.5%~26.5%、12.2%~34.5%、9.7%~26.8%;秸秆营养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较对照增加68.2%~169.9%、转移率提高2.9%~7.2%;单株粒数较对照增加6.7%~13.1%,产量增加11.4%~19.6%。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均能有效增加大豆产量,还田量为6 000~12 000 kg/hm~2,大豆产量较高(5 172.5~5 361.4 kg/hm~2)。玉米秸秆还田量高于12 000 kg/hm~2,大豆增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2019年在水稻上开展了"红四方控失肥+沼液"模式的试验,将控失肥作为基肥,后期配套沼液还田,不再另外施用化学肥料,跟踪处理条田与常规对照条田的苗情、调查形态特征及产量结构。结果表明,18队条田控失肥+沼液处理成穗数较常规对照高3.7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较常规对照高0.5粒,实收产量较常规对照高120.0 kg/hm~2,效益较常规对照高444.75元/hm~2,结实率、千粒重两者差异不明显;4队条田控失肥+沼液处理穗数较常规对照低21.00万穗/hm~2,每穗实粒数较常规对照高2.0粒,实收产量较常规对照低142.5 kg/hm~2,效益较常规对照低236.25元/hm~2。  相似文献   

5.
棉秆生物炭对南疆地区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疆地区水稻田为研究对象,以新稻3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CK),设不施生物炭(C_0)、低量炭(C1,4 500 kg/hm~2)、中量炭(C2,9 000 kg/hm~2)、高量炭(C3,13 500 kg/hm~2)和超量炭(C4,18 000 kg/hm~2) 5个添加水平,研究施用棉秆生物质炭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_0处理比较,施用生物炭9 000 kg/hm~2以上均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最高增产幅度为10. 26%,同时也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当生物炭施用量超过13 500 kg/hm~2时水稻产量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水稻地上部分吸氮量随生物炭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施炭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幅度在2. 83~5. 91百分点,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耕层土壤(0~40 cm)中硝态氮含量,减少氮素向下淋洗损失。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南疆地区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实际状况,棉秆生物炭适宜用量应为9 000~13 500 kg/hm~2。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7,(9):1475-1479
为了给小麦新品种国麦301在黄淮麦区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的栽培措施,研究在玉米秸秆100%粉碎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方式对国麦301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 kg/hm~2的空白对照比其他处理晚1 d进入拔节期,提前2 d成熟;各处理间灌浆速率均在花后20 d达到峰值,且花后各时期灌浆速率均以N4处理(300 kg/hm~2、基追比5∶5)下达最大值;最大灌浆速率与施氮量之间相关系数最大(r=0.951 4~(**));千粒质量和株高在施氮量最高处理下(300 kg/hm~2)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31 g,79.70 cm;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在N3(262.5 kg/hm~2、基追比5∶5)处理下达最大值,分别为675.60万穗/hm~2,37.73粒/穗,8 580.30 kg/hm~2;N3与N4处理间穗粒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成穗数和产量差异不显著。总的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最适宜施氮量为262.5 kg/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小麦基本苗数、产量,以及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3个不同生长时期小麦SOD酶活性和MAD含量的影响,从而获得适宜小麦的玉米秸秆还田量。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量小于7 000 kg/hm~2对小麦基本苗数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量大于10 500 kg/hm~2时,小麦基本苗数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玉米秸秆还田量为7 000 kg/hm~2,小麦SOD活性与产量均提高且小麦MAD含量降低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以产量为导向,通过施氮量的调整,探寻玉米杂交种邯丰79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响应,实现氮肥的高效利用,指导农业生产。于2018年在邯郸市邱县梁二庄镇高产试验田,在密度为63 000株/hm~2的种植条件下,分别设置施氮量为0(CK)、N1(140.10 kg/hm~2)、N2(182.13 kg/hm~2)、N3(224.16 kg/hm~2)和N4(266.19 kg/hm~2)共5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以基施和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的比例各占50%。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逐渐增加,而果穗秃尖长度则逐渐缩短;当施氮量≤224.16 kg/hm~2时,不同处理的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秃尖长度以及产量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当施氮量224.16 kg/hm~2时,增加氮肥的用量,则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变化不明显,且施氮量为224.16 kg/hm~2与266.19 kg/hm~2的各项指标间均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对不同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与增产率比较分析发现,N3处理与N4处理的增产率间差异不显著,但N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N4处理。因而,在该试验条件下,N3处理(即施氮量为224.16 kg/hm~2)的效果最佳,实现了氮肥的低投入与产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氮肥对滴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2号(奎屯农科所选育)和新冬43号(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为供试材料,采用logistic方程对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N3(450 kg/hm~2)、N4(600 kg/hm~2)5种氮肥处理下的冬小麦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探究不同施氮量下籽粒灌浆规律并分析千粒重与灌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滴灌条件下,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籽粒千粒重、灌浆持续时间和快增期持续时间的增加,新冬22号表现为N3处理(450 kg/hm~2)下以上三者均最大,新冬43号则表现为N2处理(300 kg/hm~2)下以上三者均最大;由变异系数分析得知2个小麦品种最大灌浆速率和籽粒灌浆天数更易受施氮量影响,而渐增期灌浆参数相比较而言不易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2个小麦品种千粒重均与渐增期灌浆速率(R_1)、快增期持续时间(T_2)、缓增期粒干重积累量(K_3)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建议在生产上滴灌条件下新冬22号和新冬43号分别推荐N3(450 kg/hm~2)和N2(300 kg/hm~2)处理为2个小麦品种的最佳施氮量;在籽粒增重机理上建议从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延长快增期持续时间入手来增加滴灌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磷肥施用量及磷肥添加有机肥施用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磷肥对玉米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规律。试验以雷奥402为试材,设置5个处理,P2O5施用量分别为P0(对照):0 kg/hm~2;P1:90 kg/hm~2;P2:150 kg/hm~2;P3:180 kg/hm~2;P4:磷肥添加有机肥处理,2种肥料混合后P_2O_5为150 kg/hm~2。结果表明:玉米总磷吸收量P3、P4分别高于对照36.65、36.90 kg/hm~2,差异显著(P0.05);茎P4处理最高,高于对照6.93 kg/hm~2,差异显著(P0.05),P3与P4之间无显著差异,P3显著高于对照(P0.05);叶片P3、P4之间无显著差异,2个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6.28、7.42 kg/hm~2;雌穗在孕穗期和灌浆期P2始终处于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成熟期P4最高,显著高于对照和P1处理;苞叶和籽粒P3处理最高,分别高于对照2.62、20.83 kg/hm~2,差异显著,P4与P3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磷肥利用率P4最高,P3最低。综合分析认为,无机磷肥施用量为180 kg/hm~2或者P2O5为150 kg/hm~2并添加有机肥750 kg/hm~2均可以显著促进玉米磷元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不同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番茄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冬暖番茄为研究对象,田间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对照(CK)、施有机肥1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90%(T_1)、施有机肥3 0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80%(T_2)、施有机肥4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70%(T_3),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不但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酸化程度,还能不同程度增加番茄产量,以施有机肥1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90%、施有机肥3 0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80%处理增产较为显著,分别较常规施肥对照增产4.53%、9.05%,施有机肥4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70%处理增产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施有机肥1 5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90%、有机肥3 000 kg/hm~2+常规化肥施用量80%可以保证番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2.
以半紧凑不耐密型玉米鲁单981(LD981)和紧凑耐密型玉米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对增密与施氮条件下不同耐密型夏玉米产量、产量构成、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2 500株/hm~2条件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270、36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52 500株/hm~2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籽粒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施氮量270 kg/hm~2产量达到最大值,180、270、36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LD981增密后,产量增加不显著。种植密度增加,两品种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时生长量显著降低,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粒重降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转运比例降低,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降低,空秆率升高。施氮量增加,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时生长量增加,灌浆活跃时间延长,粒重增加,但仍显著低于低密度时,施氮量过高,灌浆强度、粒重增加不显著。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影响更显著。与ZD958相比,LD981最大灌浆速率时生长量显著降低,灌浆活跃期显著缩短,空秆率显著升高,导致LD981增密不增产。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籽粒灌浆特性,ZD958最佳种植密度82 500株/hm~2,施氮量270 kg/hm~2;LD981最佳种植密度52 500株/hm~2,施氮量180 kg/hm~2。  相似文献   

13.
探究水分和氮肥对玉米(Zea mays L.)灌浆规律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提高亚热带一年两作区域玉米周年产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取裂区设计,以灌溉(滴灌保持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和雨养(生育期无灌溉)为主因素,施纯氮0 kg/hm~2(N0)、150 kg/hm~2(N1)、200 kg/hm~2(N2)、250 kg/hm~2(N3)、300 kg/hm~2(N4)为副因素,在玉米开花期后对干物质的积累量进行测定,成熟期时进行测产与考种。试验结果表明,与雨养和其他氮素水平(N0、N1、N2和N4)处理相比,灌溉和N3处理提高了花后百粒干质量、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_(max))和灌浆活跃期(P)。与雨养相比,灌溉处理增产15.7%,穗质量增加11.0%、千粒质量提高1.8%、收获指数提高17.6%;与N0相比,N3显著增产68.2%,穗质量增加57.1%、千粒质量提高30.2%、收获指数提高8.8%;但施氮量超过250 kg/hm~2时,收获指数不增反降。施氮量为250 kg/hm~2时,在阶段性干旱条件下结合适量灌溉,可有效提高亚热带一年两作种植区域玉米周年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卓椒八号在道真县的推广种植施肥提供依据,设置田间试验比较商品有机肥6 000kg/hm~2+复混肥750kg/hm~2(处理1)、商品有机肥7 500kg/hm~2+复混肥1 125kg/hm~2+硼肥15kg/hm~2(处理2)、商品有机肥9 000kg/hm~2+复混肥1 500kg/hm~2+硼肥22.5kg/hm~2(处理3)3个施肥处理对卓椒八号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施肥处理辣椒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均以处理3最优,其中,株高为85.6cm,株幅为98cm×78cm,茎粗为2.4cm,门椒高度为28.4cm,分枝数为124个,果长为19.2cm,果径为1.4cm,单株果数为117个,单果重为10.5g,产量达30 264kg/hm~2,极显著高于处理1和处理2。卓椒八号以施用商品有机肥9 000kg/hm~2+15%复混肥1 500kg/hm~2+硼肥22.5kg/hm~2处理的植株长势最好,产量最高,建议生产上以此次试验结果为基础,结合辣椒种植地的实际肥力情况调整不同肥料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化控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化学调控技术提高玉米产量的内在机理,研究了叶面配合喷施磷酸二氢钾和DA-6对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配合喷施DA-6和磷酸二氢钾使玉米秃顶长缩短,穗粗、行粒数、穗粒数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苗期喷施的效果好于抽雄期喷施,且以苗期喷施DA-6 75g/hm~2、抽雄期追施磷酸二氢钾3 750 g/hm~2的处理穗部性状表现最好,折合产量最高,为12 762.44 kg/hm~2,较对照不施生长素增产13.39%。  相似文献   

16.
播种量对小麦新品种鑫麦29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新品种鑫麦296为试材,设置3个播种量处理,即100 kg/hm~2(A1)、116 kg/hm~2(A2)和130kg/hm~2(A3),研究其对鑫麦296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量增加,鑫麦296群体数量随之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拔节到开花期A1、A2、A3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且A2A1A3;叶面积指数越冬、返青、拔节、抽雄期均为A3A2A1,但灌浆期为A2A3A1;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而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穗长变短,产量和收获指数皆为A2最佳。综合分析,播种量为116 kg/hm~2处理的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最高,达到7 820 kg/hm~2。因此,在黄淮海地区种植鑫麦296时,播种量以116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试验于2013年在通辽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以郑单958、先玉335、通科8和金山27为供试品种,在45 000株/hm~2、6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90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均表现为45 000株/hm~2处理60 000株/hm~2处理75 000株/hm~2处理90 000株/hm~2处理,而秃尖表现为90 000株/hm~2处理75 000株/hm~2处理60 000株/hm~2处理45 000株/hm~2处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郑单958在9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2 804.85 kg/hm~2,先玉335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1 808.91 kg/hm~2,通科8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2 009.90 kg/hm~2,金山27在750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值11 796.91 kg/hm~2。行粒数与穗长间相关系数最大,r=0.93,秃尖与出籽率间存在负相关,r=-0.51。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菜豆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和复合肥、磷肥不同施肥量组合对菜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7 500 kg/hm~2有机肥的3个处理(T1、T2、T3)和施用15 000 kg/hm~2有机肥的3个处理(T4、T5、T6)之间对菜豆各生育时期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以及产量影响较小,当配合施用复合肥和磷肥时会使产量提高;有机肥、复合肥、磷肥分别为15 000、900、300 kg/hm~2(T6)处理的产量最高,达35 971 kg/hm~2,而有机肥、复合肥、磷肥分别为7 500、675、150 kg/hm~2(T3处理)的产量为34 946 kg/hm~2,仅次于T6处理,且T3处理的大多数指标与T6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得出,最优肥料施用量组合为有机肥7 500 kg/hm~2、复合肥675 kg/hm~2、磷肥150 kg/hm~2。  相似文献   

19.
沼液旱育秧/常规旱育秧与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处理①产量最高,为8 854.5 kg/hm~2,比对照增产1 401 kg/hm~2,增幅18.8%;处理②居第2位,单产8 353.5 kg/hm~2,比对照增产900 kg/hm~2,增幅12.1%;处理③居第3位,单产为8 004 kg/hm~2,比对照增产550.5 kg/hm~2,增幅7.4%。说明用沼液浸种,沼渣作基肥培肥苗床,大田期施肥用沼肥作追肥的效果较好,产量最高。采用沼液进行旱育秧,秧苗的素质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砂质土壤小麦产量偏低的问题,连续两年安排了不同施肥处理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秸秆还田和施氮量两因素。其中秸秆处理为主区,设置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和不还田两种处理方式,秸秆还田量为10 000 kg/hm~2;设氮肥施用量为副区,设置4个处理,施N量分别为0 kg/hm~2、180 kg/hm~2、270 kg/hm~2、有机肥(干鸡粪1 500 kg/hm~2)+180 kg/hm~2氮肥。计8个处理,每个小区面积40 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结果表明:处理4(秸秆还田后配施270 kg/hm~2氮肥)、处理5(秸秆还田配施180 kg/hm~2氮肥和1 500 kg/hm~2有机肥)各产量性状表现较好,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处理4提高28.12%,处理5提高24.87%;连续两年处理5的干重和鲜重在各个生育时期均为最高,2013-2014年处理5在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盛期鲜重比处理8分别增加27.54%、57.03%、91.22%,1.44%,干重分别增加46.43%、78.52%、19.33%、13.46%,2014-2015年处理5在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盛期鲜重比处理8分别增加79.88%、59.40%、39.65%、43.96%,干重比处理8分别增加46.43%、78.52%、21.26%、13.47%。由此可知,秸秆还田配施180 kg/hm~2氮肥和1 500 kg/hm~2有机肥处理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均能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的鲜重和干重,改善小麦产量性状,显著增加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