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朱四喜  郑盼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70-14473
分析了浙江东极岛夏季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潮间带断面定量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共36种,其中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8种,环节动物3种,纽虫动物2种,多孔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3个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30845.0±6766.8)g/m2,总平均密度为(13496±3560)ind./m2。同时,定性采获大型底栖动物共83种,其中软体动物45种,节肢动物17种,脊索动物10种,腔肠动物5种,环节动物4种,棘皮动物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805~2.027、1.793~2.255和0.603~0.638。东极岛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状况正常,说明该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福建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春季(5月)和秋季(9月)对旧镇湾西岸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环境理化指标测定和大型底栖动物开展调查。旧镇湾潮间带春、秋季共鉴定底栖动物86种,分属6门。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38.13、798.93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88.87、291.03 g·m-2。秋季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eav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都呈现较春季更高的现象。春季和秋季的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分别为0.35和-0.36,表明潮间带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轻度污染。研究结果为后续旧镇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评价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现状,分别于2016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对该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3次采样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5门28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和秋季均为24种。调查结果表明:春、夏、秋3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3.77、24.55、18.17 g/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3个季节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38.89、68.49、55.07 ind./m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软体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节肢动物;异白樱蛤Macoma incongrua、红明樱蛤Moerella rutila、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为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相同,依次为异白樱蛤、红明樱蛤、托氏虫昌螺和古氏滩栖螺Batillaria cumingi;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2.13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2.55,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62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0.73,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1.171.35。研究表明,莱州湾南部胶莱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潮区变化,各季节典型种主要有异白樱蛤、红明樱蛤等,分歧种主要有古氏滩栖螺、大竹蛏Solen grandis、薄壳绿螂Glauconome primeana等。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明珠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崇明明珠湖设置5个采样点调查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25种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是优势种,三者共占总密度和生物量的80.4%和72.8%。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在季节和空间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116.8 ind./m~2和3.53 g/m~2。密度在年份、季节和站点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仅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仅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丰富度指数无显著的年际、季节和空间差异。生物量与亚硝态氮、高锰酸盐指数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水深显著负相关、优势度指数与它们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与水深负相关,密度与水深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示明珠湖处于中污染状态,与10年前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现状,于2014年5月和8月分两个航次对该海域14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同时用Brey(1990年)经验公式计算年次级生产力(P)以及年次级生产力与年生物量(B)的比值(P/B)。结果表明: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隶属7门9纲29种,包括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多毛类、棘皮动物和其他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56.07 ind./m~2,年平均生物量(湿质量)为52.98 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64,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平均为0.59,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8,年平均生物量为9.54 g/m~2(去灰分干质量),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6.12 g/(m~2·a)(去灰分干质量),P/B值平均为0.70 a~(-1)。研究表明:本调查海域的次级生产力与整个渤海湾相近,高于南黄海和东海,低于海坛海峡和胶州湾;P/B值较其他海域偏低,说明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小型种类所占比例低于其他海区;整个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63 km~2)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约为386 t(去灰分干质量),或是2144 t(鲜质量)。  相似文献   

6.
于2013年5—6月对鸭绿江和图们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流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03种,分属于14目44科,其中以水生昆虫种类最多,功能摄食类群以刮食者占优,共计45种,另外,还包括撕食者4种,收集者18种,捕食者36种;鸭绿江大型底栖动物79种,图们江大型底栖动物61种,2个水域共有种37种(隶属于14目22科);鸭绿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93.72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27.05 g/m2,而图们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7.78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19 g/m2;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析,鸭绿江均高于图们江,且均以水生昆虫最高,其中,鸭绿江扁形动物平均密度最低,图们江甲壳类平均密度最低;鸭绿江和图们江共有重要种为灰纹石蛾Hydropsyche ulmeri和钩虾Gammarus sp.2种;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为鸭绿江高于图们江,K-优势度曲线与多样性分析结果相吻合。研究表明,采用BI生物指数对鸭绿江和图们江水质进行评价,鸭绿江75%断面和图们江50%断面处于清洁以上水平,总体来看,鸭绿江和图们江多数断面水质较清洁。  相似文献   

7.
东平湖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和2007年对东平湖水域2条断面、9个站位的底栖动物进行了3次采样调查,研究了东平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并应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和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对东平湖水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已鉴定出底栖动物31种,其中腹足纲10种、瓣鳃纲11种、甲壳纲4种、昆虫纲2种、寡毛纲1种和蛭纲3种。平均栖息密度相对较低,为186.79(±102.35)ind./m2;螺类最多,其次为昆虫类和寡毛类,甲壳类、腹足类和水蛭类所占比例较少。平均生物量为157.72(±188.74)g/m2;腹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螺类,昆虫类、寡毛类、甲壳类和水蛭类所占比例较少。随采样时间的推移,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逐渐显著降低。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MPI和BPI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湖水域环境质量以轻度污染(轻中污染和轻污染)为主,总体处于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呼玛河韩辉套子春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水质状况,2018年5月采用常规方法对呼玛河韩辉套子进行详细调查.结果发现,大型底栖动物共3门5纲36种,其中,昆虫纲17种、腹足纲12种、寡毛纲5种、软甲纲和蛭纲各1种,平均丰度为106.7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5.01 g/m2.优势种共10种,主要以齿角石蚕、渐变长跗摇蚊、蚊型前突摇蚊及卵萝卜螺为主.均匀度指数(J)指示水体污染状态为清洁,而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及生物学污染指数(BPI)均指示水体为中污染,且水质指标中总磷含量超标,为Ⅴ类水质标准,说明呼玛河韩辉套子水体呈现一定程度污染.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水温、硝酸盐、总氮、氨氮和磷酸盐是影响韩辉套子底栖动物多样性的主要水质指标,但这些指标对各类底栖动物的影响又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横沙东滩围垦后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现状,本研究分别于2019年10月(秋季)、2020年4月(春季)在横沙东滩自然潮滩和成陆区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工作。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种,自然潮滩物种数高于成陆区;自然潮滩和成陆区优势种明显不同,自然潮滩优势种为圆锯齿吻沙蚕、河蚬、缢蛏和谭氏泥蟹,成陆区优势种为日本新糠虾、日本旋卷蜾蠃蜚和摇蚊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成陆区(481.60 ind./m2)高于自然潮滩(302.40 ind./m2),平均生物量为自然潮滩(84.50 g/m2)高于成陆区(6.71 g/m2)。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J、d)为自然潮滩高于成陆区。Cluster和MDS分析表明,横沙东滩不同生境的底栖动物群落之间存在较明显差异,ABC曲线表明成陆区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于2011年春季(3月)在中街山列岛3个有居民海岛(青浜岛、庙子湖岛、东福山岛)岩礁潮间带设立4个断面,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7种,其中环节动物1种,节肢动物6种,软体动物10种。4个断面的平均生物量为9 651.97±3 911.92(±S.E.)g/m2,平均密度为1 804±232(±S.E.)ind./m2。优势种有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1种,常见种有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龟足(Capitulum mitella)、嫁虫戚(Cellana toreuma)和紫贻贝(Mytilus edulis)4种。各断面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分别为1.066±0.105(±S.E.)、1.560±0.085(±S.E.)、0.714±0.010(±S.E.)。  相似文献   

11.
象山港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2年4月、7月、9月和12月对象山港海域11个大面站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采用优势度(Y)、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种类组成,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以及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法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软体动物中的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4季均可成为优势群体;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平面分布与Margalef丰度指数平面分布大体一致,Pielou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变化相较于Margalef丰度指数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说明每站种类组成的差异较小,站间分布均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4季主要分布为靠近调查海域北岸和中部的站位相似性较高和靠近调查海域南岸的站位相似性较高,海域环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生境,进而在群落结构分布上形成不同的类群;ABC曲线分析表明,4月、7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污染扰动,9月、12月受到了轻微的污染或者扰动,主要影响因素与温排水、工业三废的排放、自然岸线和湿地面积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0月,通过对西泉眼水库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结合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多维尺度、典范对应分析,以及物种优势度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教、Pielou均匀度指数和Goodnight- Whitley生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该水库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  相似文献   

13.
孙金辉  乔之怡  冯洪超  靳禹  董阳  乔秀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41-14143,14151
2006年5月、7月和9月对于桥水库浮游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共采集到枝角类7属、桡足类2属及丰富的无节幼体,原生动物11属、轮虫7属。结果表明,原生动物数量最多,为654.33 ind/L,其次是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分别为371、161.33和90 ind/L。从生物量来看,枝角类最大,为1.8 mg/L,其次是桡足类,轮虫和原生动物,分别为1.13、0.045和0.033 mg/L。于桥水库为清洁水体,但已呈富营养化趋势,建议用生物操纵措施来改善于桥水库的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长江口北支北八滧河以北贝类放流滩涂湿地的潮下带水域,采集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滩涂贝类放流前后的变化。贝类放流后在放流区邻近潮下带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其中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17种,环节动物4种,脊索动物14种,纽形动物1种,全年优势种有8种。年平均密度为0. 265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0. 06 g/m~2,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 93,年丰富度指数为0. 895,年均匀度指数为0. 39。与放流前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比,贝类的放流影响了放流区邻近海域的底栖动物群落和优势种的组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瓦埠湖底栖动物生态学。[方法]于2012年对瓦埠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底栖动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共发现底栖动物37种,其中水生昆虫类、寡毛类、软体动物和其他类群分别为15种(占总物种数的40.54%)、12种(32.43%)、6种(16.22%)和4种(10.81%);优势种(Y≥0.02)为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bigobranchia)、摇蚊(Compteromesa sp.)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为428.2个/m2,年平均生物量为39.6 g/m2,不同季节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0.765±0.499)~(1.181±0.590);Margalef指数均值为(0.518±0.192)~(0.740±0.448);Pielou指数(0.501±0.339)~(0.763±0.19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在季节上呈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变化趋势;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水温、透明度、硝氮、溶解氧是影响瓦埠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研究结果为瓦埠湖水质保护与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4个航次对渤海长岛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其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8种(属),其中,夏季最多,共26种,其次是秋季23种,春季和冬季最少,分别是14种和1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显著的四季演替现象。春季,优势种是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长腕幼虫(Ophiopluteus larva)和糠虾幼体(Mysidaeea larva)取代两种桡足类成为夏季的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类仅为强壮箭虫1种;冬季除了强壮箭虫,墨式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又重新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平均1 952.74ind/m3,夏季平均352.51 ind/m3,秋季和冬季丰度最低,分别为87.38ind/m3和79.95 ind/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是0.222~2.766,平均值1.190,均匀度指数(J)在0.121~0.940之间,平均值0.444。分析表明,海水温度、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水团等是影响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现状及水质情况。 方法 于2021年2月至5月,对黄龙带水库进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分析其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黄龙带水库浮游植物6门30种,其优势藻类为绿藻门;浮游动物13属15种,以轮虫为主。浮游植物丰度为10.00× 105 ind./L,浮游动物丰度为413 ind./L。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大于3;浮游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7;浮游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94。 结论 黄龙带水库浮游生物多样性较高,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为清洁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渤海中南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8年5月和9月对渤海中南部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并应用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动物39种,隶属8类。5月鉴定浮游动物22种,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9月鉴定29种,第一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调查海域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01,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1,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05。5月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均值(2371.8ind/m3)高于9月(231.2 ind/m3)。空间分布上,从5月到9月,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呈现从中部向南部移动的特点。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叶绿素a、盐度和化学需氧量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道真县沙坝水库的浮游生物现状及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对水库的浮游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7门59种,其中以绿藻门为主,共22种;其次是硅藻门21种、蓝藻门8种、甲藻门4种、裸藻门2种,隐藻门及黄藻门分别为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7.39×10~4ind./L,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在2.906 4~4.225 0之间,平均为3.358 2。浮游动物共计3门40种,以原生动物为主,共16种;轮虫15种;节肢动物9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0.089×10~4ind./L。生物多样性指数在2.321 9~4.084 2之间,平均值为3.265 5。水库浮游生物多样性高,水质属于清洁贫营养型。本文为道真沙坝水库内的水生生物研究积累了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北部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13年1月至12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置10个站点,按月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进行了12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81粒,隶属于4科6种;仔稚鱼143 782尾,隶属于23科69种。其中河口型鱼类(34种)和海洋型鱼类(24种)多于洄游型鱼类(4种)和淡水型鱼类(7种)。鱼卵中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居多,而仔稚鱼中个体数最多的是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占总渔获物的62.88%,其后依次为棘头梅童鱼(13.02%)、凤鲚(Coilia mystus,9.22%)、黄鳍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flavimanus,2.56%)、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2.32%)。前弯曲期仔鱼占总渔获物数量的89.12%,6月最多(85.31%)。春夏两季仔稚鱼物种数和密度要显著高于秋冬两季,6月密度急剧增高,达到13.50个/m3,7月物种数最多(18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总体变化较大,月间变化相对剧烈,7月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