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于清武 《广西农业科学》2014,(12):2293-2296
【目的】为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利于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对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海洋共生微生物多样性、海洋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海洋微生物化学多样性、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抑菌和生物毒及抗肿瘤等方面。目前,存在经济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矛盾突出、海洋外源污染物严重等问题。【建议】应拓展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探寻海洋微生物"沉默"基因的激活方法、构建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评估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快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步伐等,以实现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芳阳  朱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712-17715
以广西北部湾为例,建立海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模式,并从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建立广西北部湾海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实现基础。最后,为广西北部湾海产品冷链物流现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指明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云a  何龙飞a    洁a  b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2):2122-2125
【目的】提出适合广西北部湾海洋渔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科技组织与服务有效模式,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分析广西北部湾海洋渔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广西北部湾海洋渔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的发展策略。【结果】广西北部湾海洋渔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存在主要职责划分不清、组织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渔业科技服务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渔业科技组织与服务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滞后、渔业推广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等问题。【建议】应构建适应广西北部湾海洋渔业发展的科技组织与服务体系新模式、设置科学的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拓宽渔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投资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发达的渔业资讯网络,以促进广西北部湾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国滔  姚焕玫  覃楠钧  顾富敏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7):166-168,171,封4
探讨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产品提供功能,初步构建了适用于生态系统服务产品提供的价值评估方法。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产品提供的价值达4394545万元,其中农产品总产值为2249258万元、林产品价值为2145287万元,生态系统服务产品提供的价值存在高度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北部湾海洋文献库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第一个以收集北部湾海洋信息资源的特色文献库,阐述了该文献库的基础与意义、海洋文献的类别与收集、海洋文献库的开发与利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博文  王景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733-17735
通过分析农产品物流的基本模式,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际,选取基于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物流中心等3种农产品冷链物流协同模式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以期为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范恒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71-5373
以广西北部湾为例,基于RMP分析方法,提出改进后的RMPP模式,对广西滨海旅游资源(R性)、市场(M)、产品(P性)、保护(P性)4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滨海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最后提出了广西北部湾滨海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实施举措。强调在资源开发方面实现由资源规划型向生态保护型转变,在产品设计方面走创新发展之路,在市场开拓方面实现从3S到3N的转变,加强区域间协作,使政府主导与社区参与并存。旨在对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同时给广西北部湾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演变规律,提出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对策,为广西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江经济带、桂西资源富集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单元,构建农田化肥和畜禽养殖粪便污染清单,采用单元调查法测算2008—2019年广西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结果】农业面源污染地...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农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利用广西自治区、南宁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面板数据,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从该区域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粮经比、农产品产出、人均农产品占有量4个方面对该区域存在的非均衡发展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基于经济、产业、条件等基础层面分析非均衡发展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强化北部湾农业产业分工与协同、强化北部湾农村改革试验的集成研究、强化北部湾农业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出发点,研究其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系统科学地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从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标准化、人才战略等方面发展提升农产品物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北部湾海风锋暴雨过程及合成。[方法]利用常规观测数据、地面自动气象资料及欧洲数值模式格点数据,对1990~2007年期间广西海风锋引起的暴雨天气过程并结合2008年6月5日海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个例进行统计和合成分析,归纳出北部湾中尺度海风锋系统高低空环流配置的主要特征。[结果]海风锋系统是触发北部湾暴雨的一个重要中尺度系统;在西南季风爆发期间最易激发北部湾海风锋锋生。个例分析初步指出日出后,北部湾海陆温度逐渐由暖海冷陆转变成暖陆冷海,高温高湿的偏南气流与相对低温干燥的偏北气流在北部湾海区交汇,引发垂直环流并激发近地面层的中尺度海风锋系统。合成分析指出了北部湾海风锋锋生的环流特征,即华南上空高层处于强辐散中心,越往低层气压场呈东高西低的形势,北部湾海域位于槽前高后的偏南风急流带,呈气旋性环流的辐合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层结不稳定结构和"抽气效应"为海风环流发展所必须的上升动力,偏南风为北部湾区域带来了丰富的水汽,有利于低层强对流云系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的特征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胡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54-555,559
采用Goldstein模型,从组织、任务、人员3个方面对广西北部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需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训内容应包括激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文化素质、提高科技素质、培养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宇世明  宋书巧  屠爽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46-18447
针对目前广西古村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应学者的观点,以南宁市扬美古镇旅游开发如何为北部湾南宁大都市建设服务为例,提出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纳入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来,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表现在都市现代农业、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凸显,面向东盟国家边境贸易活跃,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北部湾经济区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需要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本,存在整体素质偏低、外流严重、结构不合理、开发能力不强等问题.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人力资本开发模式和机制,加大人力资本开发的基础投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营造农村科技应用型人才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5.
蔡志海  贺发胜  陈秋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424-8425,8456
从大环流形势分析,结合广西寒潮和北部湾大风历史预报经验,对2010年12月1517日北海市寒潮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阻塞高压和横槽的建立,是造成此次寒潮大风降温的主要环流背景;极地异常强的冷高压配合500 hPa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侵,是此次寒潮和大风的主要原因;ECMWF对此次寒潮过程的形势调整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海域3种江蓠可培养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为该海域海藻共附生细菌的开发利用及新型生物杀菌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经稀释涂布法后观察分析3种江蓠共附生细菌的菌落形态及其分布,基于16S rRNA序列对江蓠共附生细菌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纸片扩散法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筛选。【结果】从广西北部湾涠洲岛海域的江蓠、扁江蓠和集团江蓠中共分离获得28株可培养的共附生菌株,隶属于4门13科15属(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弧菌属、冷杆菌属、交替单胞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赤杆菌属、副球菌属、考克氏菌属、微球菌属、红小梨形菌属、Kytococcus sp.、Dermacoccus sp.、Maribacter sp.和Cobetia sp.)。有5株共附生菌株的代谢产物对番木瓜炭疽病原菌或荔枝炭疽病原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拮抗作用,其中,菌株GXS0044、GXS0017和GXS0035的代谢产物对荔枝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0、14.5和15.5 mm),菌株GXS0023和GXS0031的代谢产物则对番木瓜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0和17.0 mm)。【结论】广西北部湾海域的江蓠共附生细菌较丰富,其代谢产物活性各不相同,因此从海藻中寻找具有抗农业病原菌的微生物将成为研究抗农业病原菌杀菌剂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唐国滔  叶凡  姚焕玫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774-12778,12791
改变传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模式,利用GIS对空间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分析的优势,针对生态环境管理人员对于软件操作简单化和系统开发资金节约的要求,构建了在Visual Studio 2008.NET平台上利用C#语言和ArcGIS Engine组件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系统。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可实现GIS的基本功能,可扩展性强,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效率,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红树林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为摸清广西红树林的数量分布 ,采用遥感、GIS和GP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红树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以自然海湾为研究单位 ,对广西红树林的空间分布、群落类型和覆盖度、树高等级等林分结构进行了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 ,红树林在宏观上沿整个海岸线呈展开式均匀分布 ,在 14 89 64km海岸线中 ,间断距离 <2km的红树林岸段占海岸线总长度的 75 7% ;14个海湾中有 10个海湾的红树林岸线率≥ 80 % ;红树林分布由海岸 (堤 )向外海延伸 50~ 10 0 0m ,最远外延达 2 82 0m ;74 4%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堤外侧 ;桐花树群落 (Comm .Ae gicerascorniculatum)、白骨壤群落 (Comm .Avicenniamarina)、秋茄—桐花树群落 (Comm .Kandeliacandel,Aegicerascornic ulatum)和白骨壤 +桐花树群落 (Comm .Avicenniamarina ,Aegicerascorniculatum )为优势群落 ;61 9%的红树林覆盖度≥70 % ;78 1%的红树林平均高度 <2 0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及多样性指标等参数的时空演变特征,为后续开展北部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长时间序列变化和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同时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北部湾中北部沿岸海域采用底拖网方式进行4航次渔业资源调查,采用面积法计算各季节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依据Pinkas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鱼类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并通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 )、Pielou均匀度指数(J' )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析各调查站位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北部湾中北部近岸海域4个季节共渔获鱼类152种,隶属于15目55科96属,均为暖水性或暖温性种类。北部湾中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生物量和丰度分布不均匀,但二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春夏季的生物量和丰度均明显高于秋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鱼类的H'在1.952~2.590,其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J'在0.481~0.699,各季节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D以夏季最高(3.114)、冬季最低(2.303),各季节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北部湾中北部海域各季节的鱼类资源优势种(IRI≥1000.00)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春季有3种、夏季有5种、秋季有4种、冬季有2种;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为4个季节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是春季和冬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鹿斑鲾(Secutor ruconius)是夏季和秋季鱼类资源的共有优势种。【结论】北部湾中北部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变化明显,群落多样性指数较历史水平偏低,鱼类资源处于过渡开发状态,且鱼类资源优势种更替的总体趋势表现为k选择种类被r选择种类所替代。鱼类资源季节变动与鱼类洄游习性、海水温度变化及伏季休渔制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覃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86-14088,14102
广西红树林湿地对保护北部湾生态环境发挥了显著作用,当前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形势下保护和发展广西红树林湿地意义重大。对广西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以及红树林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红树林湿地保护现状,探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对广西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并提出相应保护与发展红树林湿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