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2013年-2015年首都机场多段雷雨天气过程:多段雷雨发生时,系统较为深厚,500百帕多受低涡或高空槽影响,700百帕及850百帕以高空槽系统为主;中低层更注重暖湿气流的持续输送;850百帕均为受偏南气流控制,风速以6-8米/秒为主,700百帕多为受西南气流控制,风速以达到西南急流级别为主。多段雷雨时,700百帕、850百帕多受暖区控制,500百帕存在弱冷空气或正涡度平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10年6月1日发生在阿克苏温宿县的强冰雹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演变、水汽输送源地及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冰雹天气是由于高空欧洲高压脊东南衰退,致使乌拉尔山大槽东移南下分裂短波东移引导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水汽自西南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南疆在我区汇合抬升;降雹区中高层的辐散抽吸作用促使降雹区东西两侧的巴州和喀什形成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层辐散促进降雹区的上升运动得以持续和发展.这两种上升和下沉气流又相互促进,在充沛的水汽条件下,持续的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了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垂直通风系统猪舍内热环境质量状况,从而为改善猪舍内环境提供参考,以垂直通风育肥猪舍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对影响猪舍热环境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猪舍内气流轨迹、猪只和饲养员呼吸高度处的气流速度与温度、气流速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并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猪舍内局部区域存在的涡流改变了气流轨迹,进而影响了猪舍内的温度分布;猪只和饲养员呼吸高度平面内气流速度相对较大,南北墙两侧局部区域气流速度(0.1 m/s)相对较低,不利于猪只呼吸到充足的新鲜空气,但温度分布相对均匀,分别保持在22~24℃与18~20℃,能满足猪只和饲养员对温度的要求;舍内气流速度与温度之间呈现因果耦合关系,即当气流轨迹未出现涡流时气流速度较高的区域温度相对较低;将模拟值与测量值进行对比,模拟数据与测量数据的变化趋势吻合,气流速度、温度模拟数据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6%和4%,归一化均方误差(NMSE)分别为0.030和0.002。说明本模拟是可靠有效的,可为猪舍通风优化和舍内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肉鸡运输应激是指在运输过程中,由于捕捉、断水、断食、挤压、离速气流、噪音、颠簸及过度疲劳等运输性应激,造成肉鸡减重,体温上升,甚至大批死亡等非特异性疾病。有的虽不死亡,但出现病残或肉质下降,对肉鸡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目前迫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空、地面实时资料及卫星云图,对内蒙古通辽地区2012年7月20—23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产生暴雨的基本物理条件加以讨论。结果表明,高空受低涡控制、地面受气旋影响,是该次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低层正涡度值较大,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是造成通辽市暴雨的重要触发机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这种配置的抽吸作用,使上升运动得到发展加强,对暴雨的形成极为有利;暴雨与850hPa或700hPa的比湿值有密切关系;高、低空急流的位置及其耦合作用对暴雨的形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系统提供的降水实况和PUP提供的雷达产品资料,对辽宁省朝阳地区2016年8月6—7日发生的一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降水过程较为典型,以两脊一槽为大的环流背景,700 hpa稳定维持一冷式切变,地面北部有一低压系统,存在抬升触发条件;同时配有源源不断的西南暖湿气流补充水汽能量以及高层正涡度场不断向内输送传导,导致低空低值系统发展增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海省1995-2006年蝗虫发生面积与相关大气环流特征量、气候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因子与蝗虫发生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青海省蝗虫发生面积省、州、县级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研究表明,显著影响青海省蝗虫发生面积的环流指数特征量为副高强度指数和极涡面积、极涡强度指数。副高强度指数强,青海省蝗虫发生面积大;极涡面积大、极涡强度指数强,蝗虫发生面积小。在蝗虫孵化期,降水量的分布和数量对其发生面积产生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温度对蝗虫发生面积的影响各地基本一致,对蝗虫产卵、越冬、孵化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温度偏低是制约蝗虫爆发的主导因素。蝗虫产卵、孵化期空气湿度低有利于蝗灾的爆发。用预测模型对2007年蝗虫发生面积进行逐级试报,效果较好,这为青海省蝗灾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20~21日发生在项城地区的暴雨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高原槽前西南气流同副高外围的东南气流相互作用下,从贝加尔湖附近南侵的冷空气促进了中低层中尺度低涡的加强发展,从而引发了本次暴雨过程。通过对相对湿度场的分析发现,受高原槽的影响,这次暴雨过程中干空气主要表现为东移南压。干空气自对流层顶向下呈倾斜的漏斗状侵入至对流层中低层以下,干空气侵入将高层的高位涡带至对流层中低层,干侵入的可能机制是高位涡的下传,干侵入是高位涡下传的一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高温、高湿的南方地区建设良好饲养环境的现代化猪舍,试验以某垂直通风猪舍的气流及温度场为研究对象,对猪舍48个测试点取得气流速度和空气温度数据,并用红外热像仪测量猪只表面、猪舍四周墙面、屋顶的温度,用通风多参数测量仪测量地道通风入口的风速,然后建立猪舍仿真模型,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结果对比,在确定模型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开展通风立柱为45°、60°、75°、90°倾斜角度下的猪舍环境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当通风立柱的倾斜角度为45°时,流入猪舍的新鲜空气方向发生改变,相对垂直立柱通风的方式猪只活动区域平均风速增加了41.5%,风速分布的不均匀系数降低了29.9%,平均温度降低了8.4%,温度分布的不均匀系数降低了45.9%。说明当通风立柱的倾斜角度为45°时,猪舍内气流速度和温度场的分布更加合理,猪舍通风效果得到较大改善,利于猪只生长。  相似文献   

10.
全面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蒸散发与植被退化的关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MODIS16A2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及其14 个子流域蒸散发的时空格局,同时选用MODIS NDVI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度,进而识别青藏高原植被退化梯度和植被变化区,以此探究2001—2020 年青藏高原不同退化梯度和不同植被变化区蒸散发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1—2020 年青藏高原蒸散发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呈中部低,东南高的态势,14 个子流域中羌塘高原区的蒸散发最高,黄河流域的蒸散发最低,同时大部分地区蒸散发未来将呈现下降趋势。青藏高原各植被类型中灌木的蒸散发最高,其次是森林和草地。2001—2020 年青藏高原植被退化不断减弱,各退化区蒸散发的均值排序为:未退化区>轻度退化区>极重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青藏高原植被恢复区集中在青海湖和柴达木盆地周边区域且植被恢复区面积高于植被恶化区,各植被变化区的年均蒸散发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呈植被恢复区>植被不变区>植被恶化区。识别青藏高原植被退化梯度及植被蒸散发的时空特征能为当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高寒植被退化的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