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90年代苏北沿海稻区褐稻虱发生特点及暴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苏北沿海稻区90年代褐稻虱的发生特点及暴发原因。  相似文献   

2.
稻虱褐螯蜂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虱褐螯蜂 Haplogonatopus japonicus 是白背稻虱的重要天敌,在本省稻区普遍发生,是田间白背稻虱种群消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此蜂,近年来我们对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430064)陈其志褐飞虱是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在中、晚稻上造成严重为害。“湖北(监利)稻区褐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8·5”应急计划项目,现将我省褐飞虱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研...  相似文献   

4.
两种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是稻飞虱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南京江浦稻田8月上旬前以稻虱缨小蜂为主,主要寄生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卵,8月中旬以后则以拟稻虱缨小蜂占优势,主要寄生于褐飞虱卵。水稻苗期灰飞虱卵寄生率平均为27.3%,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寄生率,杂交稻田为10.87%和21.5%,晚粳稻田为20.67%和19.6%。白背飞虱寄生卵量与总卵量间里直线相关,而褐飞虱寄生卵量与总卵量间呈幂回归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18.2128+0.2075x和Y=0.006807x~(1·4887)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褐稻虱苗期抗性测定,杂交稻新组合抗优80对褐稻虱表现抗性,抗性级别为1.0级,对褐稻虱存活率、取食量、种群建立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田间系统调查,抗优80上的虫量仅为感性品种汕优63上的1/7~1/20。因此,在褐稻虱中等或偏重发生年,抗优80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不需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王野岸 《昆虫天敌》1990,12(1):40-47
稻虱缨小蜂 Anagrus nilaparvatae 是褐稻虱 Nilaparvata lugens 卵期的重要天敌。褐虱缨小蜂与褐稻虱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在研究其数量控制中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Lotka(1925),Volterra(1926),Thompson(1924)等首先提出了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一猎物)模型。Nicholson(1933)和 Nicholson and Bailey(1935)进一步提出了寄生(捕食)作用函数的模式,为研究寄生者——寄主(或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基础。作为寄生者作用后的存活率,此函数可看成昆虫种群生  相似文献   

7.
水稻是越南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00万公顷.褐稻虱是越南水稻的主要害虫,为害面积每年为10万公顷.迁飞和种植感虫品种是褐稻虱猖獗的主要原因.越南对该虫的防治计划是以筛选抗虫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计划.  相似文献   

8.
抗性品种与天敌对褐稻虱种群的协同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褐稻虱(Nilaparvuta lugens)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以往的粳稻品种,感褐稻虱;近几年来一系列抗褐稻虱品种如秀水620、秀水664已经育成,1990年已种植150万亩。种植抗性品种可少用或不用杀虫剂,能大量保存天敌,抗性品种与天敌的协同作用,对控制褐稻虱种群,改善防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该文报道了田间和实验室观察调查多种天敌的数量和捕食或寄生效果,估计了在不同抗感品种上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1值,并分析了粳稻抗性品种与蜘蛛类抑制褐稻虱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开拓抗虫基因源,培育抗性稳定的水稻抗虫品种,采用感虫的栽培稻雄性不育株为母本,以高抗褐稻虱的野生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用改良的苗期群体筛选法,对其后代进行抗性鉴定,证实其抗性可以遗传,已成功地获得了抗褐稻虱的杂种后代。并根据飞虱在抗虫植株上的生存率、群体建立、蜜露量和稻株的受害级别等指标与感虫对照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测试的N482(A)/101392组合的F_5、F_6、F_7和H_4等几个后代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均为抗生性。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为害损失测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盆栽单株罩笼接虫试验,测定褐稻虱三龄若虫在水稻分蘖末、孕穗和乳熟期,一龄若虫和成虫在孕穗期为害15天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根据褐稻虱的发育历期及其与累计取食量的关系,推算出每头褐稻虱在各虫龄期内的平均为害损失,由此推导出不同虫龄若虫和成虫的逐日为害损失率模型。探讨了一种较为准确的褐稻虱为害损失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 褐稻虱是亚洲水稻的大敌,严重地威胁水稻生产。由于水稻孕穗以后,虫口急剧上升,在水稻后期用药不当,环境谷物易受污染。同时还因天敌被杀伤,造成害虫发生再猖獗。国际水稻所60年代成立后,即将抗褐稻虱育种列入计划。1969年育成第一个含抗褐稻虱基因Bph1的矮秆稻种IR26,1973年在东南亚推广后2~3a褐稻虱田间种群产生新的生物型,抗虫种变为感虫。1976年再推广含抗性基因bph2的IR36和IR42,至1982年菲律宾棉兰老岛和印尼北苏门答腊又出现类似现象。这说明采用抗虫品种虽是防治褐稻虱为害的一个重要对策,但在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中还必须研…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上海地区稻褐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上海地区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田间虫卵量、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均为1987年以来之最。分析表明,气象条件有利于稻褐飞虱连续迁入和生存,主要防治药剂效果降低,部分地区没按照稻褐飞虱大发生的防治方法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作者就褐稻虱在水稻扬花后对米粒灌浆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米粒干物质的累积量与扬花后的天数呈极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干物质积累总量、起始增长势、干物质积累旺盛期以及最大日增量均与褐稻虱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仅占籽粒充实总日数38.6%的灌浆盛期中,积累的干物质重为成熟时籽粒干重的65.84%,这是决定稻谷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在孕穗末期到齐穗后的20d内,应尽可能地将褐稻虱种群控制到最低水平,孕穗末期在使用高活性药剂扑虱灵、吡虫啉时,用药有效剂量需确保控制效果30~35d,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稻区包括桂林地区、桂林市及柳州和梧州两地北部稻区,稻田面积四百多万亩,南部为双季稻区,北部以双季稻为主并有一定面积的中稻,属单双混栽区,由于本稻区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特殊,褐稻虱、白背飞虱大发生频率高,已成为主要为害区.是水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全国科研协作,探明了褐稻虱、白背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本稻区既承受外地褐稻飞、白背飞虱迁入为害,又是继续迁往长江流域广大稻区的虫源基地,为此,从1983年起,笔者在主持南岭稻区迁飞性害虫科研协作工作的同时,对桂东北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在早晚稻的消长规律、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以及迁飞规律都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探明9月回迁峰次比8月份频率高.9月上中旬回迁虫源在晚稻上仍能繁殖一代,对主害代发生量有一定影响.9月底回迁虫源因北部稻区晚稻已基本成熟,营养条件不利,加之,10月上中旬气温逐渐降低对稻飞虱生长发育不利,因而,这部分回迁虫源对晚稻为害损失不大,但对南部稻区迟熟品种仍有一定影响.从而对测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分析了8169-22和丙88122两个水稻品种的抗虱性能。结果表明,二代褐稻虱短翅型、长翅型成虫在丙88122的产卵量只相当于8169-22上产卵量的45.02%和40.98%;其卵孵化串分别比8169-22上的孵化率低17.44%,19.76%;短、长翅型成虫处理的若虫存活率分别比8169-22品种低25.86%,18.61%。大田普查,丙88122品种上的褐稻虱数量比8169-22降低6.31~12.32倍。此品种对褐稻虱表现较好的抗性,在当地一般年份可不予防治。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在有机耕作稻田放鸭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及其对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放鸭5只/667m2,对褐稻虱种群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可降低褐稻虱种群数量的49.13%,对褐稻虱1~2龄若虫、3~5龄若虫的排除控制作用EIPC分别为2.376 3,1.698 1,即如果排除放鸭因子,褐稻虱1~2龄若虫、3~5龄若虫将分别增长2.376 3倍,1.698 1倍。同时,稻田放鸭对蜘蛛类、寄生性天敌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主要稻区褐稻虱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测定了我国主要水稻区包括9个省25个县市的褐稻虱,除TN1品种属敏感外,其他品种均表现出抗性。说明这些地区的褐稻虱属于生物型1。从生存率和群体建立试验结果来看,也证实了上述的结果。根据褐稻虱在我国稻区以生物型1为主的事实,本文对今后抗褐稻虱水稻品种选育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褐稻虱是我省苏北中稻区水稻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危害规律与苏南和沿江稻区不同,迁入代成虫通过其子代的繁殖,到第三个世代暴发危害,即形成迁入代→繁殖代→主害代的隔代暴发型相。由于夏季的温湿条件(尤其是田间小气候)和水稻生育期(特别是杂交稻)对于褐稻虱的栖息和取食都较苏南稻区适宜,故其增殖势也较苏南单季晚稻强。该区自八十年代迄今大发生的频率为46%,中等以上发生频率达77%。据此,提出在苏北中稻区对褐稻虱采取“治(2)代控(3)代”的药剂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飞机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种群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扩展的均匀设计与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飞机草乙醇提取物使用浓度、次数对褐稻虱种群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飞机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成虫具有较强的产卵驱避作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549~0.600;对褐稻虱各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效果,同时建立了干扰作用与使用次数、使用浓度之间的回归模型:Y=0.252 7-0.046 1X1-0.023 0X2。使用浓度与次数的不同组合,大多可将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I降至1.00以下,使用浓度对防治褐稻虱的干扰作用大于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20.
济宁稻区褐飞虱发生动态刘汉舒,魏靖,任耀全(济宁市植保站,272100)(任城区植保站)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南四湖周围水稻面积较大。近几年来,褐飞虱的发生也和全国一样,发生较重。1991年为特大发生年,一般稻田百墩虫量为2~3万头,最多的地块达到19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