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布氏杆菌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经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1996年以来对我省畜间布病进行血清监测.共检查家畜7914头,阳性畜18头.阳性率0.23%。监测发现,我省言问布病阳性率低,在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中,布氏杆菌已不属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2.
近十多年来,甘肃省在党的“以畜间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方针指导下,抓紧布氏杆菌病的综合防制,使此病得到了控制。目前,经考核全省各县市人间发病率和畜间血清学阳性率大大降低,已达到控制标准。但若较长时间停止畜间布病菌苗免疫,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血清学阳性率将有回升,有死灰复燃的危险。为进一步控制和彻底消灭此病,我省于1984年起,在少数县市开展了通过血清学检疫淘汰阳性动物的畜间布氏杆菌病净化试点工作。目前,国际上多采用这种办法消灭布氏杆菌病,少数国家已消灭了本病。而我国这样较大规模地正式开展此项工作尚属首  相似文献   

3.
1990~1996年,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选,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检,在国家级布病监测点辉县市,获嘉县,荥阳市开展了布病疫情动态监测,结果为:畜间累计抽检羊28410只,检出阳性48只,SAT阳性率为0.17%,检牛10693头,猪2227头,犬315条,未检出阳性,人间:重点抽检5036人,SAT阳性人14人,SAT阳性率为0.28%,从而说明,河南畜间布病疫情较稳定,人间布病患  相似文献   

4.
应用血清学学和病原学诊断方法,对久治县的畜间布病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牛、羊血清学的阳性率与1990年考核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病原学方面分离出2株布氏菌,经鉴定为牛种布氏菌,其中1株是从羊流产病料中分离出的,确定为牛种布氏菌第3生物型,从而证实我省畜间布病存在储存宿主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5.
1990~1996年,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选,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检,在国家级布病监测点辉县市、获嘉县、荥阳市开展了布病疫情动态监测,结果为:畜间累计抽检羊28410只,检出阳性48只,SAT阳性率为0.17%,检牛10693头,猪2227头,犬315条,未检出阳性;人间:重点抽检5036人,SAT阳性人14人,SAT阳性率为0.28%,从而说明,河南畜间布病疫情较稳定,人间布病患者主要是通过接触病羊或畜产品而感染。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布氏杆菌病在我区各县不同程度的存在,尤以靖远、会宁、定西的牛、羊发病率高,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发展。能否比较客观地检出畜间布氏杆菌病,对净化畜群是一先决条件。常用检验方法有玻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但这两种方法各有不足之处。近年来,由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诊断布病的方法日益增多,为了准确地检出奶牛布氏杆菌病,今年4~7月我们对全区275  相似文献   

7.
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猪布氏杆菌病(简称猪布病),由于其症状常呈多样化,特别是慢性猪布病的实验室病原学检查和细菌分离的阳性率往往较低,致使确诊困难。因此,检测病猪血清中布氏杆菌抗体及其含量,仍是确诊猪布病和探讨其发病机理及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常用于检测布氏杆菌抗体的方法主要有试管凝集试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坚持结合检疫隔离或淘汰措施,使用布氏菌苗作预防接种。布氏杆菌活苗的应用,使畜间布病疫情得到控制。然而免疫动物血清中抗体的存在给布病检疫带来了困难,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成为布病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新疆伊犁州部分县市人畜间布氏杆菌病疫情有所上升,对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为全面了解畜间布病发生现状,科学判断畜间布氏杆菌病流行趋势,确保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2014年5~6月,我们对伊犁州直属的3个县进行了畜间布氏杆菌病定点监测调查和畜间布病摸底调查。1调查范围分别对伊犁州的霍城县、新源县、察布查尔县采取现场问卷答题、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等工作。在霍城县、新源县各  相似文献   

10.
布氏杆菌病是河北省重点防治的疫病之一,对其检测尤为重要。目前,我省采用的血清学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是牛、羊布病的主要检测方法。但是,由于我省需要检测的牛、羊数量大,采血技术人员匮乏,使RBPT在大面积的奶牛布病检测的推广应用中显得步履艰难。为了适应当前布病检测的形势,避免因采血难而带来的诸多弊端,我们在探索全乳环状试验(MRT)检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技术上作了一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正>为全面了解枣庄市市中区牛羊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以下简称"两病")的流行情况,2015年6月份开展了两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结合的方式对采集的1926份血清(牛816份,羊1110份)进行布病检测;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816头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结果显示:布氏杆菌病检测,检出阳性牛16头、阳性羊4只;牛结核病检测,检出阳性牛3头。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我  相似文献   

12.
回顾我省二十多年防治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历史,认为现行的牲畜以接种布病菌苗为主的防治措施在予防布病上有显著的效果。在牛、羊为主要疫源的疫区,坚持连年免疫,同时搞好卫生管理等措施,人、畜间的疫情就下降或静止。  相似文献   

13.
正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新疆常见、多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近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全疆畜间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哈密市畜间布病疫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哈密市的布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哈密市畜间布病分布状况和流行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展布病防控工作,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6年年初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畜间布病监测工作。本文对畜间布病疫情防  相似文献   

14.
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与试管凝集试验(SAT)方法,对2011年4月新疆北疆地区A、B两个规模牛群布氏杆菌病进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和6.8%。相隔25 d后对阳性牛再用试管凝集试验方法进行复查,2次试验结果一致率93%。30 d后对受威胁牛再次进行全群布病复检,阳性率为1.06%。通过调查,流产牛中的布病感染率45.1%。  相似文献   

15.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纯牧业县,畜间布氏杆菌病过去流行严重。1956年检疫情况表明,该县羊群普遍存在布病,感染率为8.4%,个别羊群达38.8%,羊只流产几乎占整个母畜群的20~50%,人间亦有类似布病症状的病人出现。70年代以来,该县采取了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畜间布病防制措施,经过十多年的防制,羊群布病的流行得到了控制。该县骆驼布氏杆菌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省各地普遍开展了牛、羊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工作,在工作中,各地应用的检疫方法不一,随着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大量应用于畜间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各地所得结果差异较大。二年来,我们应用补体结合试验(CFT),试管凝集试验(SAT)及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三种方法检疫了兴海县、大通牛场的部分牛、羊,初步摸索了三种检疫方法的优劣,现将试验情况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7.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在我国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现在我国对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常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和补体结合试验(CFT)等血清学方法,但这些血清学方法有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不高,有的操作繁琐。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黑白花奶牛口服布氏杆菌猪型巨号活苗苗后抗体产生及消失时间的规律,排除因服用苗苗而在检疫中造成的干扰,我们在御道口牧场初产黑白花母牛群进行实验。选用健康初产母牛30头,试验前采血进行布病虎红平板凝集反应试验,全部为阴性。然后采用内蒙古兽医生物药品厂生产批号为89042的布氏杆菌猪型正号活苗苗,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按500亿/头掺入玉米面逐头喂服。服苗后10日,采血作平板凝集试验,阳性牛13头,43.33%。服苗后20日采第一次检测为阴性反应的17头牛血进行检测,结果阳性9头,累计22头,阳性率达73·33%。服苗后40日,…  相似文献   

19.
1981年,在乐都县开展了布病防治工作,用淘汰病畜和菌苗免疫等手段,试图找出适合农区的布病防治措施。由省畜牧兽医总站,乐都县畜牧兽医站和公社兽医人员二十人组成工作组,按1980年国务院批转的《防治布氏杆菌病的暂行办法》和我省八一年《对今后防治布病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对八个公社,两个牧场的牛、羊、猪进行了布病抽检、普检工作。并以药草台地区为重点,进行了布病的防治工作。乐都县全县现有各类家畜289,245头,其中牛25,578头(牦牛15,200头),羊175,613只,猪61,233头。从八个公社、两个牧场共抽检、普检绵山羊6.762只(其中绵羊4,661只,山羊2,161只),检出阳性252只,阳性率为3.73%,可疑564只,疑性率为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布氏杆菌病活疫苗(S2株)强制免疫后的绵羊免疫抗体水平及消长变化规律,采用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张掖市六县区布氏杆菌病活疫苗(S2株)强制免疫后的绵羊进行了免疫抗体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免疫后15 d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9.3%,免疫后30 d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8.0%,免疫后60 d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5%,免疫后90 d抗体阳性率平均为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