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河北省抚宁县、滦平县油松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及油松、栎类混交林地越冬上树的赤(油)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进行监测,同时分析测定油松针叶量与松毛虫取食量之间的关系,以失叶25%为防治指标。结果表明,在河北省抚宁县赤松毛虫发生区,油松、栎类混交林地比油松纯林区防治指标高出1.9倍。在滦平县油松毛虫发生区,油松、蒙古栎、辽东栎混交林区比油松人工林地防治指标高出2.9倍。混交林地对松毛虫有明显的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内相关因素,研究其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土壤肥力高于油松纯林,促进了油松的生长,增强了对赤松毛虫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3.
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及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等不同类型林分中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越冬幼虫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朝阳地区的松毛虫发生区,混交林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明显高于油松纯林。其中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38.0%和74.8%;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43.9%和80.8%,3种油松林分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顺序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4.
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文/陈文秀王贺富松毛虫分布广泛,危害性强,是松林的“无烟火灾”。松毛虫的防治方法如下:1.营造混交林。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只危害赤松、油松,不危害其它树种。对于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基地以及没有生长前途的被害残林,要有计划地予以改造,...  相似文献   

5.
<正>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Butler)在我省沿海及燕山油松林区,每年发生面积达几十万亩,历年来多采用化学农药喷雾进行防治。由于化学防治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害虫产生耐药性等弊端,近年来,国内开始探讨综合治理的措施控制害虫为害。为了制订一套适合我省燕山林区的赤松毛虫综合治理措施,有必要详细了解自然界中天敌对赤松毛虫种群的控制作用。我们于1984、1985两年在抚宁县,对不同类型林分中天敌对赤松毛虫的寄生和捕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混交林抑制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云南全省云南松林区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林木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观察云南松混交林蠹害发生情况,1992 ̄1995年经过4年的观察,混交林平均株受害率10.9%,纯林平均株受害率48.9%,混交林比纯林降低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38.0%,混交林内由于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  相似文献   

7.
<正> 一、封山区概况 抚宁县英武山村、地处秦皇岛市北部石质低山丘陵地带。全村109户,486口人;有驴、骡80头,羊600只;农业用地55公顷,各种果树20,00O株。山林总面积207公顷,主要为油松、栎类(纯林或混交林)次生林。由于多年来人、畜破坏、连续干旱、松毛虫害等影响,林分蓄积量每年每亩增长不足0.1立方米,受害严重的林分,林相残破,林木稀疏,有的地段已退化为严重的荒山坡,水土流失严重。全村烧柴和饲料日益缺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辽西地区人工林对石灰性褐土土壤质量的定向改良作用,以油松×沙棘混交林、山杏纯林、油松纯林3种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在石灰性褐土上的人工林土壤肥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沙棘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有机碳含量,比荒地高42.8%;油松沙棘混交林、油松纯林土壤碱解氮分别比荒地增加34.6%和33.6%,人工林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油松沙棘混交林的土壤速效磷和水溶性磷分别比荒地提高14.9%和128.57%;人工林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林木的改良土壤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  相似文献   

9.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及滞后诱导抗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生物碱含量及总糖/投案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单宁、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用其饲不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三 ,死亡率比对照高19.2%,油松对赤松毛虫的滞后诱导  相似文献   

10.
在培育健康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同时,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供给能力,为全力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辽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该文主要从森林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角度对辽宁省森林进行了区划布局,即东北中温带针阔混交林经营区和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营区。东北中温带针阔混交林经营区进一步划分为经营亚区:辽东山地红松阔叶混交水源涵养林、辽西北阶丘平原松阔混交防风固沙林、辽西丘陵油松栎类混交水土保持林、辽河平原北软阔混交农田河岸防护林;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营区进一步划分为经营亚区:凌河源丘陵油松栎类混交水土保持林、辽东湾西部丘陵油松栎类混交海防林、辽河平原南软阔混交农田河岸防护林、辽东半岛丘陵油松栎类混交海防林。各经营亚区按照生态区位、森林类型和经营状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各亚区的经营策略,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云南全省云南松林区遭受纵坑切梢小蠹的猖獗危害,造成大量林木死亡。1992年在昆明市现有的云南松与栎类、云南松与华山松、云南松与滇油杉混交林及云南松纯林中,设置11块定位观察样地,观察云南松混交林蠹害发生情况,1992~1995年经过4年的观察,混交林平均株受害率10.9%,纯林平均株受害率48.9%。混交林比纯林降低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率38.0%。混交林内由于乔、灌、草种类的多样性,带来纵坑切梢小蠹天敌种类的多样性,有效地抑制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与发展,形成有虫不成灾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章古台地区松毛虫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和油松人工林内是一九六五年发现有两种松毛虫即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ibiricus Tschetv)和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以前者为优势种,为作好予测予报,给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对章古台地区松毛虫片断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现将有关部分整理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除治赤松毛虫的最佳期赵生,杨秀英,王凤,张巨山(抚宁县林业局063000)赤松毛虫在河北省分布于唐山、秦皇岛二市及承德地区宽城等县,是我省林业上为害最严重、成灾面积最大的害虫。在历年春季或秋季,各地除虫主要采取两种措施,即树冠喷药和树干围毒纸环...  相似文献   

14.
1985—1987年,浙北龙山林场松、栎混交林大山雀繁殖种群的年平均密度为每公顷0.85对,明显高于纯马尾松林的0.57对(t=3.50,P<0.05)。1987年招引区的平均密度为每公顷1.48对,分别比同期混交林和纯林内的密度高2.6倍和3.4倍。通过分析大山雀的繁殖生物学,雏鸟食物中松毛虫比率并结合松毛虫种群密度变化,估计在松毛虫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大山雀对越冬后松毛虫幼虫的捕食作用约为0.29%,而在松毛虫种群密度低的年份,捕食作用则增加11.24倍,招引区内捕食作用增加29.19倍。  相似文献   

15.
赤松毛虫是松树叶部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在辽宁省北宁市大面积发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3666.7hm^2,平均虫口密度为每株35.5头,危害相当严重,直接影响北宁市林业建设,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赤松毛虫产生的高毒污染,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为有效防治赤松毛虫,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新型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碧绿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000倍液进行人工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3.4%以上。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外生菌根真菌──血红铆钉菇纯培养复合菌剂──8901号包衣油松种子进行飞播造林,结果表明,油松种子包衣接种8901号复合菌剂对石质山区油松飞播造林成效、苗高、地径等各项生长指标都有显著的提高。飞播试验处理区油松成苗率是裸种对照区的1.55倍,苗木生物量比对照提高84.6%~100%,菌根侵染率提高130.6%~176.9%。油松种子包衣接菌飞播造林每公顷成效成本比对照降低了66.7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油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了油松林生物量碳密度的估算方法,对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纯林与混交林碳密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油松天然林乔木层的碳密度(63.34t/hm2)是人工林(42.14t/hm2)的1.5倍,且其变化幅度大于人工林;油松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154.98t/hm2)大干人工林(103.46t/hm2),其变化幅度也较人工林大。油松纯林乔木层碳密度(42.60t/hm2)大于混交林(28.31t/hm2),而生态系统碳密度(95.89t/hm2)小于混交林(109.26t/hm2)。  相似文献   

18.
根据目前松毛虫发生和防治状况,对燕山东部浅山区中常灾化学农药喷雾防治区,常灾毒环防治区和偶灾区内的赤松毛虫种群世代间数量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分别建立了人为干预情况下赤松毛虫种群世代间数量动态模型。对于进行赤松毛虫种群世代间数量动态预测和分析人为干预效果(防治效果)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将赤松毛虫生命表技术运用到防治指标的研究上,并通过逐步回归得出赤松、油松、黑松针叶蓄求算式,同时引进了“标准株”概念,量化了蛹期、卵期、冬前幼虫期和冬后幼虫期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多年松毛虫防治实践认为,加大营造阔叶林力度,改造油松纯林为针阔混交林,建立合理的树种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力,是辽西地区经济、长久、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种群密度及其为害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