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研究芝麻纵向不同部位的开花结蒴的规律以蒴果的发育特性。[方法]以郑芝98N09为研究对象,于芝麻盛花期将其纵向划分为下部节位(8节位以下)、中部节位(9~20节位)和上部节位(20节位以上),测定不同部位开花和结蒴数目、蒴果长度、宽度、鲜重、籽粒鲜重和干重、以及果皮干重。[结果]随着节位的增加,郑芝98N09开花和结蒴数目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在第15节位开花数目达最大值,为9.3朵/节;第12节位结蒴数目达最大值,为4.2个/节位。不同部位结蒴能力比较,中部节位结蒴能力最高,开花结蒴率为45.1%,上部节位次之,为30.1%,下部节位仅为25.0%。中部蒴果的长度、宽度、鲜质量和籽粒的鲜质量、干质量以及果皮干质量均高于下部蒴果和上部蒴果;下、中、上部蒴果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为0.003 5、0.004 4、0.003 1g/(蒴·d),表明在蒴果发育过程中光合物质优先供应中部蒴果。[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芝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芝麻纵向不同部位的开花结蒴的规律以蒴果的发育特性。[方法]以郑芝98N09为研究对象,于芝麻盛花期将其纵向划分为下部节位(8节位以下)、中部节位(9~20节位)和上部节位(20节位以上),测定不同部位开花和结蒴数目、蒴果长度、宽度、鲜重、籽粒鲜重和干重、以及果皮干重。[结果]随着节位的增加,郑芝98N09开花和结蒴数目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在第15节位开花数目达最大值,为9.3朵/节;第12节位结蒴数目达最大值,为4.2个/节位。不同部位结蒴能力比较,中部节位结蒴能力最高,开花结蒴率为45.1%,上部节位次之,为30.1%,下部节位仅为25.0%。中部蒴果的长度、宽度、鲜质量和籽粒的鲜质量、干质量以及果皮干质量均高于下部蒴果和上部蒴果;下、中、上部蒴果平均灌浆速率分别为0.0035、0.0044、0.0031 g/(蒴·d),表明在蒴果发育过程中光合物质优先供应中部蒴果。[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芝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芝麻新品种郑芝98N09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播期和密度对郑芝98N09经济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芝麻生育期呈缩短趋势,株高、果轴长、株蒴数、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逐渐降低;随密度增加,芝麻株高、蒴长、株蒴数、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也不断降低;同一播期不同密度对小区产量影响不大。综上所述,在开封地区芝麻生态环境下,郑芝98N09在开封市芝麻生产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31日至6月10日,适宜密度为每亩10 000~15 000株,郑芝98N09采用每亩15 000株密度下早播有利于芝麻高产。  相似文献   

4.
播期播量对郑芝98N09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芝98N09”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播期播量对芝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郑芝98N09在三门峡市豫秦晋黄河三角芝麻生态区的适宜播期为6月1~10日,适宜密度为每亩5000~10000株.随着播期的推迟,株蒴数、蒴粒数减少,千粒重、单株产量降低;同一个播期随密度的增加株蒴数、蒴粒数不断减少,千粒重、产量也不断降低.综上,在豫秦晋黄河三角芝麻生态环境下,郑芝98N09采用每亩10000株密度下的适期早播模式有利于其群、个体的发育,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湖南芝麻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8):52-53
进行湖南芝麻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航育芝秀的产量最高,为1 387.50 kg/hm2,居参试品种第1位,较对照品种郑芝98N09增产250.00 kg/hm2,增幅为21.98%。此外,航育芝秀的株高、单株蒴果数、千粒重均最高,始蒴位亦最高,空稍尖长最长,生育期最短。综上所述,航育芝秀可作为湖南省芝麻生产中的更新换代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解析芝麻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为芝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豫芝11'、‘郑芝98N09'和‘大粒杂'为供试品种,对其群体冠层结构参数、光合生理及产量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从初花期到成熟期,‘大粒杂'的平均叶倾角(MLA)大于‘豫芝11'和‘郑芝98N09',‘大粒杂'的冠层开度(DIFN)始终高于其他2个品种;现蕾期到成熟期光合速率最高。相对于‘大粒杂'和‘郑芝98N09',‘豫芝11'在盛花期叶面积指数(LAD最高,冠层开度最小,利于光截获和光能利用。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测试的3个品种中,‘豫芝11'产量最高,‘大粒杂'虽然千粒质量较高,但因单株蒴数过少,产量显著低于‘豫芝11'和‘郑芝98N09'。本试验条件下,‘豫芝11'和‘郑芝98N09'冠层结构适宜、群体光分布合理,利于芝麻高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芝麻蒴果成熟易开裂,造成产量损失,是影响芝麻机械化收获的重要因素。建立一种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的芝麻抗裂蒴性鉴定方法,有利于发掘抗裂蒴种质和选育抗裂蒴品种,推动芝麻机械化生产进程。【方法】 芝麻进入成熟期2周以后,取主茎中部蒴果进行抗裂蒴性鉴定。利用5份具有不同抗裂蒴性的代表性材料,通过比较蒴果样品烘干前后裂口宽与开裂角度C1的差异,确定样品处理方式;通过比较主茎各节位蒴果的裂口宽和开裂角度C1变异情况,选择最佳取样部位。以308份核心种质为材料,测量计算蒴果长、蒴果宽、蒴果厚、裂口宽、裂口深、果皮重、裂口深/蒴果长、果皮重/蒴果长、开裂角度C1和C2等10项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线性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筛选抗裂蒴性评价的最佳指标;根据不同抗裂蒴性核心种质的裂口宽变异分布情况,确定抗裂蒴性等级划分标准。【结果】 蒴果样品经过烘干处理,有助于消除误差,可提高鉴定准确性;植株主茎中部5节位蒴果的裂口宽和开裂角度C1在同一材料不同单株间无显著差异,为最佳取样部位;建立308份核心种质的抗裂蒴性综合评价值与单项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即D=﹣0.12+0.33X2+3.21X10,表明裂口宽和果皮重/蒴果长对抗裂蒴性有显著影响,且裂口宽与蒴果开裂角度C1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8049),因此,裂口宽可以作为芝麻抗裂蒴性鉴定评价的指标;确定的芝麻抗裂蒴性等级划分标准为:高抗(裂口宽≤0.7 cm),抗(0.7 cm<裂口宽≤0.9 cm),中间型(0.9 cm<裂口宽≤1.1 cm),裂(1.1 cm<裂口宽≤1.5 cm),易裂(裂口宽>1.5 cm)。【结论】 当芝麻进入成熟期2周后,选取主茎中部5节位的中位蒴果,烘干处理后测量蒴果的裂口宽,能够精准评价芝麻的抗裂蒴性。该方法简便易行,不受环境影响,可控性强,重复性好,结果可靠,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芝麻的抗裂蒴性,可用于芝麻种质抗裂蒴性高通量鉴定。利用该方法对308份核心种质进行抗裂蒴性评价,并从中筛选出11份高抗裂蒴种质。  相似文献   

8.
试验测定并研究了不同杀菌剂类型、浓度及喷施次数对郑芝98N09和豫芝11号芝麻中粗脂肪及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粗脂肪含量方面,不同种类、浓度及喷施次数的杀菌剂对豫芝11号芝麻样品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影响,郑芝98N09号芝麻处理4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处理7、8;粗蛋白质含量方面,豫芝11号芝麻处理9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处理1和3,郑芝98N09号芝麻处理1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处理2、3、6、7、8、9.  相似文献   

9.
郑芝14号芝麻是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选育的高产、优质、高抗芝麻新品种,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该品种为单秆型,叶色浓绿,叶片对生,茎秆粗壮、韧性较好。株型紧凑,株高140~180厘米,高产条件下株高可达到19厘米以上。果轴长,节间短,单株蒴数80个。花冠白色,叶腋三花蒴果四棱、中长蒴,蒴粒数62粒  相似文献   

10.
以豫芝4号和豫芝11号为对照,对漯芝12、漯芝16、驻芝11号、驻芝15号、舆芝2018、郑芝05N01、郑芝98N09和皖芝02062等夏芝麻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郑芝98N09品种表现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能力强,经济性状优等特点,适应南阳盆地种植,可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果枝节位和铃位对棉花种子萌发和种子活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中棉所49号、新陆早62号和新陆早64号为材料,按不同果枝节位和铃位适时采收,采用标准发芽试验测量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鲜、干重等种子活力指标,分析不同果枝节位和铃位对棉花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棉花中部果枝种子活力最高,从中部往上下两侧推移,发芽势、发芽率和种子活力呈下降趋势,种子活力表现为中部果枝>上部果枝>下部果枝;中部果枝种子幼苗营养器官干重均高于下部果枝和上部果枝,而上部果枝和下部果枝因品种不同变化规律不同;铃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中部果枝棉籽种子活力最高,幼苗长势较好,利于形成壮苗,其次为上部和下部果枝;其中,铃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因品种不同而不同。生产棉花高活力种子,应尽量采收中部果枝的棉籽。  相似文献   

12.
肉苁蓉蒴果与种子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肉苁蓉蒴果和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肉苁蓉蒴果和种子的发育.结果表明:1)肉苁蓉从开花到蒴果开裂所需时间为35d.肉苁蓉蒴果和种子颜色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白色、褐色和黑色的转变,当肉苁蓉蒴果由褐色变为黑色时即花后30 d左右为肉苁蓉种子的适宜采收期.2)肉苁蓉蒴果长度、宽度、鲜重和干重在花后25 d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48 mm、12.33 mm、1.620 g和0.295 g,并且肉苁蓉蒴果发育可分为体积增大期、内部充实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3)肉苁蓉种子长度和宽度在花后25 d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2和0.77 mm,每蒴果种子鲜重在花后20 d达到最大值,为0.768 g;每蒴果种子干重在花后35d时达到最大值,为0.206 g.4)肉苁蓉种子千粒重和饱满度均在花后35 d达到最大,而<0.5 mm种子所占比例则在花后35 d时最小,分别为0.0867 g、85.99%和10.23%.种子萌发率在花后30 d达到最大值,为53.3%.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和油分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种皮及相应油分的积累规律。[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干重在发育的第27 d达最大,第37 d消减基本结束;胚的重量一直增加,种子成熟时和胚乳的重量相当;整粒干重第32 d达最大。3个玉米品种授粉后的种皮干重一直增加,第32 d基本稳定,整粒油分37 d前一直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的油分在17~27 d增加较慢,27~37 d增加迅速,37 d到成熟期下降,比高油115的高很多;胚的油分在17~27 d增加,27 d到成熟期略下降。高油玉米115胚和胚乳的重量一直增加,胚乳的油分一直很低,胚的油分在17~27 d增加。[结论]该研究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籽粒胚乳消减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钾素用量对垦粘1号籽粒灌浆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以垦粘1号为材料,通过分析灌浆期鲜重、干重、含水率的变化,研究了钾素用量对糯玉米籽粒灌浆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鲜重和籽粒干重呈"S"型曲线变化,可用Logistic方程定量表达,籽粒含水率变化用一元三次方程反映较好。施用钾素可以显著提高百粒鲜重和干重最大增长速率,但对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时间影响不大。钾素用量与鲜穗产量和籽粒产量可用一元二次方程反映,施用钾素可以显著提高糯玉米鲜穗产量和籽粒产量,但钾素过量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1987—1989年的研究表明,豫麦10号籽粒形成和灌浆过程与其它品种基本一致,籽粒鲜、干重的变化呈“S”型曲线,表现出“慢、快、慢”的趋势。与其它品种相比,豫麦10号籽粒长度适中,籽粒宽厚,粒大库大,籽粒灌浆具有“起点高、库容大、速度快、粒重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合理施用氮肥,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屯玉99(高氮高效型)、潞玉19(低氮高效型)和先玉335(双高效型)3个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N0)、80(N1)、160(N2)、240(N3)kg/hm24个不同施氮水平,测定授粉后玉米不同部位籽粒的干、鲜质量,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授粉后时间(d)与籽粒干质量、含水率及灌浆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施氮水平下,不同玉米品种不同部位籽粒干质量增长速率峰值拐点出现的时间不同,屯玉99、潞玉19、先玉335分别在N3、N1、N2处理下拐点出现时间最早,且屯玉99拐点出现的最早时间早于潞玉19、先玉335,干物质积累增速最快。屯玉99和先玉335分别在N3、N2处理下籽粒含水率下降最快,而潞玉19在N1处理下籽粒含水率下降最迅速。屯玉99和潞玉19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时间集中在授粉后25~30 d,而先玉335籽粒灌浆速率峰值集中在授粉后20~25 d。顶部籽粒和中下部籽粒的干质量、含水率和灌浆速率均存在差异,而不同氮效率玉米籽粒干质量和灌浆速率的最佳施氮水平与产量最高的施氮水平保持一致。3个玉米品种产量形成都与其氮效率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密度处理的小麦子粒生长过程的分析表明:小麦开花后子粒鲜重、体积均呈“低-高-低”的变化,鲜重的变化略滞后,开花后含水量则不断下降,下降速率最快时期与灌浆速率最高时基本吻合。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不同密度小麦子粒灌浆过程,快增期的天数和灌浆速率比较稳定;缓增期天数和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因此,在提高缓增期灌浆速率的基础上,延长灌浆缓增期是目前增加粒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玉米籽粒比重与灌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丽  张吉旺  樊昕  刘鹏  董树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2):2327-2334
【目的】玉米籽粒比重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容重偏低一直是中国玉米低商品品质的主要问题之一。论文旨在探讨玉米籽粒比重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建成动态及其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以期为提高籽粒比重和容重,改善玉米商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普通型品种农大108(ND108)、硬粒型品种费玉4号(FY4)、高淀粉型品种费玉3号(FY3)和郑单18(ZD18)为供试材料,对授粉后玉米籽粒的干比重、鲜比重、百粒干重、单粒鲜体积和水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回归分析讨论比重与灌浆特性的关系。【结果】籽粒鲜比重授粉后随着籽粒的发育呈上升趋势,到成熟期趋于稳定;而干比重在灌浆前期处于下降趋势,授粉后20-35 d是其增长的快速时期,到灌浆后期基本趋于稳定;成熟期FY4、FY3及ZD18籽粒干比重和鲜比重均大于对照ND108。百粒干重和单粒鲜体积在灌浆前期增长迅速,之后增长速率变缓,至成熟期逐渐趋于稳定,其授粉后的变化趋势均可用Logistic曲线较好的模拟,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0.986-0.999,均达到显著水平,FY4、FY3和ZD18成熟期百粒干重和单粒鲜体积均大于ND108;授粉后随着干物质的不断积累,籽粒水分含量迅速下降,平均每天下降1.302个百分点。籽粒鲜比重与百粒干重(R2=0.851,P<0.01)、单粒鲜体积(R2=0.594,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水分含量(R2=0.803,P<0.01)呈显著负相关。以灌浆期的百粒干重,单粒鲜体积和水分含量为自变量x,籽粒干比重为依变量y,用二次曲线方程y=a+bx+cx2对它们之间的回归关系进行拟合,方差分析表明各方程回归系数在0.623-0.748,F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其中干比重与籽粒水分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r=0.731,P<0.01)。当百粒干重、单粒鲜体积和水分含量分别为18.75 g、0.589 cm3和61.5%时,干比重处于最小值,此时对应的各品种授粉后天数分别在24.0-28.1 d、16.3-20.7 d和21.1-23.6 d,均处在籽粒快速增长期,说明在16-28 d内籽粒快增持续期阶段内,是籽粒干比重形成的关键时期。【结论】籽粒干比重在灌浆前期处于下降趋势,之后快速增长到灌浆后期基本趋于稳定;籽粒灌浆快增持续期是干比重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影响籽粒灌浆将显著影响干比重的大小;干比重与籽粒水分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回归系数达0.7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