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氮素形态对油菜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油菜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秸秆循环利用和改善秸秆还田效果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4个处理:不添加氮素(CK)、添加尿素(PU)、添加尿素硝酸铵(UAN)和添加石灰氮(CaCN2),周期120 d。结果表明,油菜秸秆腐解表现为前期快(0~30 d)、后期慢(30~120 d)的特征。120 d时,油菜秸秆累积腐解率为46.08%~52.34%,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44.25%~51.52%、51.19%~54.87%、52.82%~58.45%和96.61%~97.46%。添加氮素可以显著促进油菜秸秆腐解。120 d时,添加氮素处理较CK处理油菜秸秆的累积腐解率提高10.80%~13.59%。不同形态氮素对秸秆的腐解特征和碳氮磷钾释放速率的效应不同。其中,PU处理秸秆腐解过程分两个阶段,快速腐解(0~30 d)和缓慢腐解(30~120 d);30 d时油菜秸秆的腐解率达40.39%,30 d后腐解速率逐渐趋于稳定,120 d时腐解率达51.06%。UAN处理腐解过程分3个阶段,快速腐解(0~30 d)、腐解减缓(30~60 d)和缓慢腐解(30~120 d);30 d时腐解率达40.67%,30~60 d腐解率上升7.54%,120 d时腐解率为51.63%。CaCN2处理的秸秆腐解过程分两个阶段,快速腐解(0~30 d)和缓慢腐解(30~120 d);其促进腐解作用主要表现在60 d后,60 d时油菜秸秆腐解率达44.37%,120 d时腐解率为52.34%。与不施氮处理相比,120 d时UAN处理秸秆累积腐解率提高12.04%,碳、氮和磷累积释放率分别提高9.33%、7.19%和6.97%。各处理对秸秆钾的释放率影响不显著。综合来看,以UAN促进油菜秸秆腐解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不同还田方式下拉巴豆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拉巴豆秸秆的腐解和养分释放规律,采用网袋法模拟研究拉巴豆在覆盖还田、土埋还田和水淹还田方式下的腐解动态。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下,拉巴豆茎秆在0~20 d腐解速率较快,之后腐解缓慢;在100d时,覆盖还田、土埋还田和水淹还田方式下累计腐解率分别达42.4%、74.3%、66.9%。经过100 d的腐解,覆盖还田方式下碳、氮、磷、钾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28.8%、14.3%、47.7%、86.2%;土埋还田方式下碳、氮、磷、钾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68.0%、62.3%、85.2%、94.8%;水淹还田方式下碳、氮、磷、钾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63.0%、55.0%、82.0%、91.1%,拉巴豆茎秆养分的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碳氮。3种还田方式下茎秆累计腐解率及碳、氮、磷、钾等养分的累计释放率均表现为土埋还田水淹还田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3.
烟杆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典型烟田土壤,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烟杆还田后的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烟杆还田后,腐解速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试验期间(120 d),常规还田、添加白云石粉和生石灰还田烟杆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56%、53%和49%。各处理烟杆还田的养分释放率均为钾磷氮。烟杆还田前15 d内,钾的释放达到88%,磷的释放率为76%,而氮的释放率仅为53%。烟杆还田对土壤pH有显著影响,在整个腐解过程中生石灰和白云石粉处理土壤pH均显著高于常规还田和不还田处理。烟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较不还田提高47%。由烟杆腐解特点和养分释放的规律可见,烟杆中的钾是水浸提的速效钾,水稻推荐施肥量中可考虑减去(或部分减去)所用烟杆的钾含量。  相似文献   

4.
探讨绿肥用油菜还田时期对干物质腐解与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以期为华北地区油菜用作绿肥及后茬作物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尼龙网袋埋田法研究了绿肥油菜初花期(G1)、盛花期(G2)和角果成熟期(G3)还田的干物质腐解与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G1 处理油菜还田干物质量比G2 和G3 处理显著减少45.43% 和46.87%;G1 和G2 处理还田时碳含量低于G3 处理,G1 处理氮和磷含量最高,分别为28.17 和5.21 g/kg,钾含量表现为G1>G2>G3,G1 与G3 处理差异显著。绿肥油菜还田后分快速、中速和慢速腐解3 个阶段,持续期分别为还田后0 ~ 17、18 ~ 45 和46 ~ 123 d,阶段内累积腐解率分别达44.27% ~ 66.87%、12.56% ~ 29.18% 和4.49% ~ 13.81%,最终累积腐解率达60.53% ~ 91.87%;G1 和G2 处理间腐解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G3 处理。绿肥油菜还田后碳、氮、磷和钾释放率与腐解率对应亦表现为前期快速释放、中期缓慢释放、后期趋于平稳的规律,且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钾> 碳> 氮> 磷。经腐解,G1 处理碳、氮、磷和钾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4.70%、92.97%、88.76% 和93.26%,G2 处理分别为84.25%、86.32%、86.51% 和92.52%,G3 处理分别为72.52%、59.97%、68.54%和87.67%;G2 处理氮、磷和钾释放量最高,分别为125.15、22.88 和50.42 kg/hm2,且G2 处理氮、磷释放量显著高于G1 和G3 处理,G2 处理的钾释放量与G3 处理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华北地区绿肥油菜在盛花期还田干物质量大且氮、磷、钾释放量最高,是最适宜的还田时期,可为下茬作物减施化肥提供技术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是耕地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还田秸秆腐解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氮、磷、钾等养分。明确稻麦轮作制水稻和小麦秸秆还田后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是制定秸秆还田下合理养分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过田间尼龙网袋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在水稻季、水稻秸秆在小麦季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以及秸秆腐解剂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水稻秸秆快速腐解期、中速腐解期、缓慢腐解期分别为0~10、10~20、20~110和0~10、10~50、50~200 d。在秸秆腐解剂的作用下,秸秆腐解率达50%和95%的时间缩短约8和38 d。水稻生育期内小麦秸秆累积腐解率达57%,秸秆氮和磷表现为淋溶-富集-释放,释放量分别为29%~37%和36%~44%,碳和钾表现为直接释放,释放量分别为55%和92%。小麦生育期内水稻秸秆累积腐解率达到73%,秸秆碳、氮、磷、钾均表现为直接释放,释放量依次为75%、41%~51%、59%、98%。水稻季,小麦秸秆在缓慢腐解期会吸附-富集土壤溶液中的氮和磷,伴随着秸秆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逐渐腐解,富集的氮、磷会部分释放到土壤中;小麦季,秸秆腐解剂提高快速和缓慢腐解期氮和磷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氮素和磷素释放量分别提高10.0%和4.7%。热重分析表明,秸秆腐解剂主要加速了小麦和水稻秸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腐解。综上所述,秸秆腐解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速率,同时也应注意还田秸秆在水稻孕穗期对土壤溶液中氮、磷的吸附-富集过程,在实际生产中宜在该时期适当补充氮、磷肥,以避免秸秆与作物争养分而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6.
绿肥在盐碱地土壤结构改良和地力提升上具有独特优势,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缺乏。通过种植试验和尼龙网袋模拟腐解试验,探究毛叶苕子作绿肥的养分供应能力以及在免耕覆盖和翻压2 种还田方式下的腐解、养分释放特征,以期为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种植毛叶苕子还田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供后茬玉米所需的氮、钾,但磷供应较少。2 种还田方式均表现为前期腐解和养分释放速率快,后期腐解和养分释放速率明显降低的趋势,养分累积释放率为钾> 氮> 碳> 磷。至还田81 d,覆盖还田和翻压还田的腐解率分别为53.7% 和74.8%,碳、氮、磷、钾释放率分别为75.6% ~ 81.0%、77.1% ~ 81.2%、59.8% ~ 63.2%、80.1% ~ 93.8%。与免耕覆盖还田相比,翻压还田的累积腐解率和前期的腐解速率显著较高。2 种还田方式的养分释放水平相当,但覆盖还田下各养分的快速释放期均短于翻压还田,持续供应养分能力更好。从保护土壤墒情和减少能源消耗的角度,毛叶苕子免耕覆盖还田具有一定优势,但可能受后期降雨、风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大,需要综合考虑和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7.
不同作物秸秆在旱地和水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规律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以水稻、小麦、玉米秸秆和油菜、蚕豆青秆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不同秸秆翻埋入旱地和水田后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规律,以期为紫色丘陵区农业秸秆循环利用和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秸秆翻埋还田后,5种供试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0~60 d)快、后期(60~360 d)慢。经过360 d的腐解,旱地秸秆累积腐解率为52.88%~75.80%,表现为油菜水稻玉米小麦蚕豆趋势,且蚕豆青秆累积腐解率显著低于其余秸秆;水田中秸秆累积腐解率为45.01%~62.12%,表现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蚕豆趋势。5种秸秆在旱地和水田中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在试验终点,旱地中秸秆碳、氮、磷和钾释放率分别为65.50%~87.37%、54.64%~69.72%、89.65%~98.96%和79.92%~96.63%,且油菜秸秆养分释放率高于其他4种秸秆;水田中秸秆碳、氮、磷、钾释放率变幅分别为49.95%~69.57%、32.89%~77.11%、90.70%~96.80%、77.45%~90.47%。总体表现为秸秆在旱地土壤中的累积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均大于水田,旱地油菜和水稻秸秆较易腐解,水田水稻和玉米秸秆较易腐解释;秸秆中钾素释放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理化预处理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了长期培养条件下,不同预处理方式(氨化、酸化、微波、无处理)对玉米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00 d后,包括对照在内的各处理秸秆质量累积腐解率均超过50%,其中酸化、氨化处理有利于促进玉米秸秆的快速腐解;培养300 d后,氨化、酸化、微波处理玉米秸秆的累积腐解率分别为89.22%、91.68%和82.26%,其中氨化、酸化处理显著高于对照(80.81%)。与对照相比,在秸秆快速分解期(0~100 d),酸化处理秸秆可多释放23.95%的氮、13.11%的磷、4.27%的钾;氨化处理秸秆可多释放9.69%的氮;微波处理秸秆可多释放4.28%的碳;培养结束时(300 d),酸化处理更有利于钾素、磷素的释放,比对照多释放了7.73%的钾、6.34%的磷;氨化处理更有利于氮素、磷素的释放,比对照多释放了6.16%的氮、5.41%的磷;微波处理可略增加钾素的释放,比对照提高1.61%。综上可见,玉米秸秆还田前进行适当酸化或氨化处理,可促进其腐解,提高养分释放速率,尤其酸化处理效果更好,但具体田间操作及表现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试验,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探讨东北棕壤土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辽宁沈阳设置连续两年(2014-201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免耕覆盖(NTS)、旋耕还田(RTS)和翻耕还田(PTS)3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腐解率和碳氮磷钾养分释放率,分析秸秆还田方式对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TS和PTS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秸秆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 > 磷 > 碳 > 氮。NTS、RTS和PTS处理秸秆两年平均腐解率分别为38.8%、78.0%、65.9%,两年平均碳释放率分别为56.5%、78.8%、69.4%,氮释放率为16.7%、53.5%、38.8%,磷释放率为81.3%、92.5%、89.8%,钾释放率为92.0%、99.4%、98.9%。NTS处理秸秆腐解率及碳氮释放率与还田时间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RTS和PTS处理秸秆腐解率、碳氮释放率及3种还田方式秸秆磷钾释放率随还田时间变化符合米氏方程。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RTS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PTS处理(P<0.05),与NTS处理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3种还田方式土壤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秸秆腐解和耕层土壤培肥效果,东北棕壤土区建议玉米秸秆还田方式为旋耕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0.
两种禾本科冬绿肥生长规律及腐解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山东临沂研究了冬播绿肥黑麦(冬牧70)和大麦的生长发育、养分吸收规律,并通过原位培养法比较了绿肥翻压后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差异。结果表明,冬牧70和大麦在返青后均迅速积累干物质,大麦的快速生长期在3月下旬,冬牧70的快速生长期在4月上旬,冬牧70进入快速生长期后的生长速率高于大麦。两种绿肥的养分吸收规律与干物质积累规律一致,冬牧70和大麦的氮、磷、钾吸收量基本一致。两种绿肥在翻压30 d内快速腐解,腐解率和氮素释放率达到了80%以上,大麦的腐解速率高于冬牧70,而矿质营养元素的释放率低于冬牧70,根据腐解和养分释放规律确定两种禾本科绿肥的适宜翻压时间为4月上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