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茉莉酮酸脂与高氧处理对冷藏水蜜桃的风味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水蜜桃品种为试材,设低O2,高O2,茉莉酮酸甲脂(Mj)以及Mj和高O2混合(Mix)4个处理,以空气(Air)处理作对照。处理后,放在2℃的条件下冷藏。采样测定冷藏后果肉组织内的次生代谢物质(异味物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O2和Mix处理均有效抑制冷藏前、中期乙烯和CO2产生;低氧处理,使整个冷藏期乙烯和CO2的产生受抑;单独Mj处理,前期乙烯释放受抑,但加快了整个冷藏期CO2的释放;M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动态质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利用杂交种掖单22号,研究了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叶面积指数范围内,延长灌浆期叶片的功能期,尤其是吐丝30d以后的绿叶面积时间,是高产的根本保证;在提高干物质积累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花后、尤其是吐丝后10~30d干物质积累量是实现高产的核心;最大伤流量与产量呈曲线关系,群体最大伤流量必须确保在适宜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研究羊踯躅psy基因的功能及其在花瓣着色中的分子机理,[方法]以羊踯躅花瓣的cD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克隆得到1 638 bp的psy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RmPSY (GenKank登录号为KX230461)。[结果]序列分析表明,RmPSY开放阅读框为1 296bp,编码432个氨基酸。羊踯躅PSY为亲水性的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属于非分泌蛋白;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48.91 kD,等电点为8.78。RmPSY与GenBank中收录的其它植物PSY蛋白氨基酸的相似性达到81%。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羊踯躅PSY与葡萄PSY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在羊踯躅花发育的不同阶段均有表达,在花蕾期表达量较低,在初开期表达量最高,盛开期表达量有所下降。[结论]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揭示RmPSY基因参与调控羊踯躅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以生产中用于杂交制种的8个色素万寿菊品种资源的花蕾期(Ⅰ)、鲜花半开期(Ⅱ)、鲜花盛开期(Ⅲ)的花瓣以及盛开期时的叶子(Ⅳ)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叶黄素合成过程中3个相关基因lcyb(lycopene b-cyclase)、lcye(lycopene e-cyclase)和zds(ζ-carotene desaturase)在8个供试品种的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3个基因的表达量在叶片中依次为lcyb>zds>lcye,花瓣中依次为lcye>zds>lcyb。lcye在花瓣中的表达量随花瓣的开放程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Ⅱ期达到最大值,且均高于叶片中lcye的表达量。Zds的表达趋势为Ⅱ>Ⅳ>Ⅰ>Ⅲ。Lcyb在叶中的表达高于花瓣中的任何时期。父本花瓣Ⅲ期的lcye表达量高于其他品种,且它的叶片中的lcyb的表达也高于其它品种。本项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lcyb、lcye和zds基因与色素万寿菊叶黄素合成积累之间的关系,为进行色素万寿菊的基因工程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屠凯  温国胜  侯平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5):110-115
为了研究红叶石楠绿叶与红叶光合蒸腾特性存在的差异,通过测量红叶石楠2种不同颜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计算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等参数值,比较研究2种叶片的光合蒸腾特性,探讨二者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红叶的光合作用比绿叶强,当光照强度较高时,绿叶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属于非气孔因子限制),而红叶未出现此现象;红叶Pn日均值较高,气体交换强于绿叶;(2)绿叶的Tr和Gs均比红叶弱,红叶的WUE始终低于绿叶,且两者的Gs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红叶石楠的红叶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没有绿叶强,同时抗旱能力也比绿叶弱。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比较漳州地区产的蕲艾(Artemisia argyi var. argyi ‘Qiai’)、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及黄金艾(Artemisia vulgaris)挥发性成分。运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分别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并对测定成分进行比较。经GC-MS分析得知,蕲艾含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91.40%,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02%,含量较多的为桉叶油醇(73.56%)、邻伞花烃(4.94%)、樟脑(3.65%)、α-蒎烯(3.41%)、樟烯(2.66%)、侧柏醇(2.41%)、4-己烯基乙酸酯(1.95%)、石竹烯(1.83%)、β-蒎烯(1.49%)及异松油烯(1.15%)。五月艾含1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68.91%,倍半萜类化合物占31.22%,含量较多的为蒿酮(50.29%)、石竹烯(15.56%)、大根香叶烯D(9.05%)、α-蒎烯(7.57%)、蒿醇(3.75%)、侧柏酮(3.49%)、4-己烯基乙酸酯(2.29%)及β-长叶蒎烯(1.60%)。黄金艾含1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77.22%,倍半萜类化合物占4.98%,含量较多的为桧烯(44.08%)、乙酸叶醇酯(16.51%)、α-蒎烯(15.37%)、菊酮(7.70%)、桉叶油醇(3.83)、石竹烯(3.33%)、β-蒎烯(2.08%)、β-水芹烯(1.61%)及d-柠檬烯(1.46%)。由GC-MS及主成分分析得知,黄金艾和五月艾香气成分更为相似,与蕲艾的差距较大。  相似文献   

7.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白菜、水稻、绿豆种子在密闭贮藏期间挥发性组分的种类与释放量。不同温度下含水量不同的各种种子都有挥发性组分产生。种于贮藏在0℃比的在25℃产生的挥发性组分多:经32%相对湿度(RH)平衡水分的种子比经9%或64%RH平衡水分的种子产生的挥发性组分释放量多。分析种子产生的挥发性组分与种子活力关系,发现乙醛释放量与种子活力成显著正相关,乙醛/乙醇与种子活力也成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广东猕猴桃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富含多糖和多酚等次生代谢物质的猕猴桃叶片中分离出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以8个不同种(品种)猕猴桃幼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SDS冰浴法、改良CTAB冰浴法及陈大明SDS液氮法对-20℃保存的猕猴桃叶样中DNA的提取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改良SDS冰浴法提取的DNA提取率最高,琼脂糖凝胶电泳谱带明亮清晰;改良CTAB冰浴法提取的DNA纯度较高;陈大明SDS液氮法提取的DNA纯度和提取率都较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离矮牵牛DFR-A基因,研究其在不同部位的表达规律和酶活性变化,为花色素苷合成的结构基因分离及其他研究奠定基础。基于已公布的矮牵牛DFR序列,直接从矮牵牛花瓣中分离了DFRA基因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性,同时测定了不同器官中的DFR酶活性。(1)矮牵牛DFR-A基因cDNA序列为1473 bp,该基因最大开放阅读框为1143 bp,编码380个氨基酸。(2)DFR-A基因在矮牵牛各种器官中均有表达,但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存在差异,在花药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初开和盛开花瓣中,各期花蕾中的表达量都较低,而在叶中表达量最低。(3)DFR酶在叶片及花药中几乎无活性。在初开花瓣中达到最高峰。(4)除花药以外的部位,DFR酶活性与DFR mRNA浓度存在线性相关性。矮牵牛DFR酶活性主要受转录调控,活性在初开花瓣中最高。  相似文献   

10.
萜类化合物(Terpenoiods)是番茄中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受虫害诱导而产生最多的一类挥发物;萜类合成酶基因(terpene synthase, TPS)是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以‘Micro Tom’番茄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番茄SlTPS7和SlTPS16基因,并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施氮量为0.38、1.534、7.67、15.34和23.01 mmol/L不同浓度氮素营养液中番茄SlTPS7和SlTPS16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lTPS7和SlTPS16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1 779和1 218 bp,编码592和405个氨基酸;均为酸性不稳定亲水蛋白,其结构以α-螺旋(Alpha helix)及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为主,亚细胞预测显示SlTPS7和SlTPS16可能在细胞膜和叶绿体上表达;在不同浓度氮素处理下,SlTPS7和SlTPS16基因表达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适量的减氮处理能够促进番茄叶片SlTPS7、SlTPS16的表达,结果可为氮素对番茄挥发性萜类合成酶基因的调控研究提...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类型烟草叶片挥发物成分成分差异,[方法]利用顶空动态吸附法收集烟草挥发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组分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烟草叶片挥发物组分和含量存在差异,豫烟11共检测到51种挥发物,8306共检测到50种挥发物,云烟87共检测到48种挥发物,粤烟98共检测到44种挥发物,K326共检测到43种挥发物,晒黄烟共检测到34种挥发物,香料烟共检测到25种挥发物。其中,烤烟鉴定出17种特有化合物。晒黄烟鉴定出6种特有化合物。香料烟鉴定出4种特有化合物。[结论]这些化合物的发现与不同类型烟草间的香味风格特征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摘 要:为了摸清油棕雄花发育时期主要供能器官功能叶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与雄花发育的关系,笔者研究了4个油棕品种雄花发育时期功能叶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抗氧化系统参数及叶绿素荧光的动态变化,并与雄花重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伴随雄花的发育,功能叶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抗氧化系统参数及叶绿素荧光,表现出一定的协调同步性。苞期、开叉期功能叶转移大量营养物质到雄花,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表现为含量较低,开叉期“蔗糖/可溶性糖”比值最高,代谢最旺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伴随物质代谢产生,由POD、SOD、CAT 3种保护酶协调清除,保障功能叶正常的生理功能。随着雄花的形态建成、内含物的积累及萎蔫,功能叶表现出开叉期Fo、Fv、Fm最高,Fo/Fm最低,光合机构受损最小,叶绿素含量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高,而Fv/Fm保持稳定状态;试验得出,苞期、开叉期是雄花及功能叶的营养代谢关键期,即栽培管理重点期。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欧丁香的主要香气成分及比较不同欧丁香品种间主要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5种欧丁香鲜花的芳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从‘瓷蓝’中检测出49种芳香成分,从‘麦肯’中检测出41种芳香成分,从‘沙萱’中检测出49种芳香成分,烯萜类化合物是它们的主要芳香成分;从‘裘利’中检测出40种芳香成分,从‘莫斯加’中检测出46种芳香成分,烯萜类化合物和芳香烃类化合物为主要芳香成分。将‘瓷蓝’和‘裘利’、‘麦肯’和‘沙萱’、‘莫斯加’分为3种不同的香气类型,并推测出欧丁香的最主要香气成分为烯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苜蓿雄性不育系及其回交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苜蓿雄性不育系及其回交后代叶的POD同工酶在现蕾期和开花期的酶带数较返青期多。返青期的酶活性较现蕾期和开花期强;MS-4及其回交后代叶的EST同工酶活性变化规律与POD同工酶谱表现相似;(2)在花发育的不同时期,花蕾为绿色时期时的POD同工酶酶活性最强,MS-4及其回交后代小花的EST同_T-酶酶带数较叶的多。刚开过的小花EST同工酶酶活性最强,F1、BC1代不育株都出现了母本MS-4所具有的POD、EST特征酶带;(3)从MS-4回交后代中所选育的不育株的POD和EST同工酶谱明显偏向于轮回亲本MS-4,说明通过回交使MS-4的某些性状在回交后代中进一步得到表现,因此,可以初步认定原不育系Ms4的不育性是可遗传的。  相似文献   

15.
以皮胎果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测定皮胎果果实后熟过程中挥发性芳香物质种类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皮胎果后熟过程中,共计采集到酯类、醇类、酮类、醛类、醚类、酸类、酚类、烯烃类和烷烃类9大类132种挥发性芳香物质;皮胎果在绿果期(0 d)、转黄期(4 d)、软化期(8 d)、成熟期(12 d)的主要挥发性芳香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别很大,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在果实软化即将成熟时积累达到最高峰值,醇类物质较酯类变化小,在果实成熟期相对含量下降到最低值,酯类和醇类物质种类在成熟期均小于绿果期,醇类物质较酯类种类变化较大,说明每个时期皮胎果都含有独特的挥发性物质,提供不同的嗅觉感官特征。  相似文献   

16.
4种丁香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詹姆士’、‘加拿大小姐’、‘金小姐’、‘淮敏’鲜花的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4 种丁香鲜花的芳香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詹姆士’中检测出32 种芳香成分,‘加拿大小姐’中检测出37 种芳香成分,‘金小姐’中检测出33 种芳香成分,‘淮敏’中检测出23 种芳香成分。烯萜类化合物是‘詹姆士’、‘加拿大小姐’、‘金小姐’的主要芳香成分。烯萜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是‘淮敏’的主要芳香成分。  相似文献   

17.
韩玉环  刘晨  杨龙  于涛 《作物杂志》2023,39(2):157-1131
为探究打顶时期与留叶数对山东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中烟100为材料,设置6个不同的打顶时期与留叶数处理,并对上部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碳氮代谢、衰老特性、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感官评吸质量及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打顶时期,多留叶有利于抑制成熟后期上部叶强盛的光合能力,留叶18及20片处理有利于上部叶开片,后期抗氧化酶及NR活性较低,NI活性较高,落黄较快,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经济性状优良。初花打顶以留叶20片处理品质较好,盛花打顶以留叶18片处理品质较好。同一留叶水平以初花打顶烟叶长宽比适宜,叶面积较大,开片较好,烟叶感官品质较好。综合来看,以初花打顶、留叶20片处理上部叶农艺性状较优,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不同采收时期金银花中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金银花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对不同采收期金银花和叶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进行研究。测定不同时期金银花及叶中的总酚、类黄酮、绿原酸等活性成分的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幼蕾期到金花期,金银花中总酚、类黄酮的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幼蕾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42 mg/g、13.29 mg/g;绿原酸在三青期达到最高值,为33.37 mg/g。叶中的总酚、类黄酮含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绿原酸呈现逐渐下降规律,含量与花中相差不多。相关性分析得出金银花中的C4H,PPO,POD与活性物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花和关联叶中的活性成分含量相差不大,可进一步开发叶子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对调控金银花质量和指导相关管理规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东北野生香薷挥发油香味成分分析及在卷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东北野生香薷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其挥发油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东北野生香薷花(籽)、叶、茎中的挥发油,GC-MS技术分析并比较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由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可知,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香薷酮、去氢香薷酮,它们在花中含量分别为19.93%,57.19%;叶中含量为20.39%,50.31%;茎中含量为18.02%,44.68%。将所得挥发油加入单料烟,对加料前后的卷烟进行感官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添加挥发油可提高烟气柔顺、细腻程度,并呈现出独特的清香气息。  相似文献   

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grance and vase life and the role of ethylene on volatile emission in cut rose flowers was investigated. No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amounts of volatile compounds emitted and vase life when fragrant and non-fragrant rose cultivars were compared. Neither ethylene production nor respiration rate of flowers was directly related with vase life. Volatile production during vase life was differential and independent among volatiles originating from different biosynthetic groups. Ethylene did not play a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volatile emission in rose flowers. Endogenous ethylene production was very low in most of the cultivars and did not show autocatalytic production trends. Volatile emission patterns during vase life did not parallel endogenous ethylene production. Exogenous ethylene exposure had differential effects among all cultivars, regardless of the fragrance of the flower. Fragrant cultivar ‘Osiana’ was highly sensitive to exogenous ethylene, with petals abscising within 24 h of ethylene (1 μL L?1) exposure while other fragrant cultivars ‘Erin’ and ‘Lovely Dream’ had low ethylene sensitivity. Volatile production was unaffected by exogenous ethylen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volatile emission in cut roses is not regulated by endogenous or exogenous ethylene and occurs independently of petal senescence and/or abscission.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volatile emission in rose flow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