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花生壳为生物吸附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吸附法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废水处理方法。为研究中国农业废弃物作为生物吸附剂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及利用现状,通过简述了花生壳作为吸附剂的吸附机制、吸附模型和热力学参量等,并分析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材料再生和金属回收等,进而提出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提高重金属去除效率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土壤重金属原位钝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可发生吸附、沉淀、络合、氧化还原等反应。土壤原位钝化修复技术是基于添加外源修复剂,与重金属发生系列反应,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以降低其在土壤中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的技术。目前研究较多的钝化剂主要有石灰类物质、富硅类物质、含磷物质、有机物料、黏土矿物、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生物碳及纳米新型复合材料等。本文概述了以上钝化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和作用机理,对修复效果的化学和生物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对比,并进一步从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钝化修复剂对土壤-作物系统的潜在环境风险、钝化材料修复效果的田间长期稳定性评价以及新型高效多功能材料的研制是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苦槠是一种在我国南方山区分布广泛的树种,其果实具有许多保健作用,对苦槠果实中活性成分提取与果实开发进行了综述。苦槠果实中功能成分提取研究相对较少,有资料可查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超微粉碎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分离技术,但仅限于实验室研究。食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拓展苦槠果实的加工技术,研究利用合理的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开发苦槠果实保健食品,提高苦槠果实食品的科技附加值。  相似文献   

4.
陈莉  庞婷  闫瑞  郑妍 《保鲜与加工》2019,19(4):125-130
以甘薯渣为原材料经改性制备甘薯渣吸附剂,配制不同浓度的Cr6+、Zn2+水溶液,研究甘薯渣吸附剂对水中Cr6+、Zn2+的吸附效果。分析溶液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pH、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粒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甘薯渣对水中Cr6+和Zn2+的吸附效果显著优于活性炭,对Cr6+、Zn2+的吸附机理为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化学物理吸附,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能很好的描述改性甘薯渣对Cr6+、Zn2+吸附规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和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甘薯渣表面疏松多孔结构可提供多吸附位点,且羟基、羧基等基团有利于对Cr6+、Zn2+的吸附。该吸附剂解吸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付广  刘传亮 《棉花学报》2007,19(5):362-368
棉花生物技术在细胞工程及基因工程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细胞工程中,通过胚珠培养、体细胞培养等技术获得了一些新种质材料;基因工程方面,随着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轰击法及花粉管通道法等技术的突破,在棉花抗病虫害和及抗除草剂等方面的育种获得成功,相应的新品种已开始了商业化生产.我国棉花生物技术在抗棉铃虫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他方面尚有差距.棉花生物技术上应加强基因工程的实效性,同时加大细胞工程的研究力度.本文综述了棉花生物技术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其在我国棉花育种中的应用进展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我国棉花生物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污染土壤几种生物修复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生物修复因其环境友好且成本效益高而得到广泛关注。但不同生物修复技术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充分了解每种修复技术的特点,才能更经济、有效地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本研究阐述对比了目前的土壤重金属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植物修复(植物挥发、植物固定和植物提取)、转基因植物提取、螯合辅助植物修复、微生物辅助植物修复等技术的机制、优势、局限性和适用性等方面的差异。综述提出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需要土壤化学、植物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根据污染土壤的特点,结合具有相应改良特性的转基因植物,是实现污染土壤大面积修复的有效方法。同时,农艺措施对天然超级积累植物的生物量和重金属提取能力的刺激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植物修复可以与其他几种传统修复技术有效结合,利用转基因技术建立土壤+植物+微生物的组合是未来修复技术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对不同土壤改良及生态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主要从生物炭特性以及其对不同土壤改良、作物生长发育、生态环境修复、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的功能进行综述,以期对生物炭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参考。为了研究生物炭对不同土壤改良及生态效应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2017年以前的研究。发现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肥料缓释载体以及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等,其越来越成为农业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生物炭研究基本还处在理论和机制的探讨阶段,在田间应用与推广方面刚刚起步,今后还需科技工作者的进一步探索,文章最后阐述了未来对该领域研究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8.
不同污染程度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日益严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不断下降,并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但不同地区的污染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农田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修复效率,还能节约成本。文章综述了重金属不同污染程度农田的有效治理方法,中轻度污染农田主要采取植物阻控-植物富集移除、土壤钝化-植物阻控、农艺措施强化等防治措施;重度污染农田主要采取植物阻控-高效钝化、植物富集-其他高效技术、物理修复等修复措施。现在对于不同重金属污染程度修复技术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今后还需系统地针对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研究出具体可行的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9.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品,农业耕作时,农药不合理使用、农药抗性、环境因素等限制,使得农药有效利用率较低。农药污染会导致土壤功能紊乱,农药暴露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急性、慢性和远期危害。生物炭作为一种全新的材料,因具有高度芳香性、优良吸附性及环境友好性,可用于固定/降解污染物,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壤污染风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土壤污染修复材料。本研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了环境污染物新型阻控材料——生物炭的特性及形成机制,并对农药吸附机理和实现功能化的途径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对食品加工剩余物板栗壳进行开发利用,促进节能减排,综述了国内外最近20年在板栗壳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现有研究涉及将板栗壳作为生物吸附剂用于重金属污水处理、作为基质用于食用菌栽培和作为原料用于活性炭制备,以及从中提取天然色素用于食品着色和纺织品印染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并不系统,今后还需对板栗壳色素进行安全性评价,补充其毒理学和代谢方面的数据。板栗壳对重金属的吸附量偏低,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理化改性提高其吸附性能,提取过色素的板栗壳残渣可进一步作为原料用于制备活性炭,以达到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多环芳烃(polyaromatic hydrocarbon,PAHs)和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PCBs)等有机污染物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致畸性,其修复研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微生物修复技术既经济且无二次污染,具有其他修复技术难以比拟的优势。结合最新文献,综合阐述了目前利用微生物修复这2种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重点介绍了降解微生物的筛选、降解过程和机理的研究成果,综合评述了微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粘土矿物原位修复Cd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Cd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和公共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利用粘土矿物修复Cd污染土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为了实现重金属Cd污染土壤能有效快速修复,本研究在总结粘土矿物性能的基础上,分析了粘土矿物对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粘土矿物的类型、用量、改性及土壤pH、污染程度,概括了其修复机理,吸附作用和沉淀作用,结果显示修复效果良好。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多环芳烃作为环境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毒性强、危害大而备受关注。本文从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处理成本低、操作便捷、二次污染小,但修复周期长、不适用于高浓度污染土壤;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可用于高浓度污染土壤,但存在改变土壤原有结构、运行和维护成本高等缺点。针对高浓度PAHs污染土壤,首先宜采用物理和化学修复去除其中大部分污染物,再进一步利用生物修复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污染土壤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4.
3种天然矿物型吸附材料对赖氨酸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氨基酸类有机污水的处理以及资源再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基于近年来富含氨基酸类的有机污水污染程度日益加剧,试验选用3种天然矿物型吸附材料对赖氨酸的吸附解吸特性进行研究,采用恒温震荡吸附批处理、茚三酮比色测定赖氨酸以及差减法计算和Langmuir、Freundlich方程拟合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3种天然矿物型吸附材料对赖氨酸的最大吸附量(Qm)表现为沸石>膨润土>硅藻土;对赖氨酸的吸附结合能(K值)表现为硅藻土>膨润土>沸石;1/N值表现为沸石>膨润土>硅藻土;对赖氨酸解吸率表现为沸石>硅藻土>膨润土,滞后程度则相反。因此,若以吸附数量多并解吸后再利用为目标的处理,选用沸石为好;而若以吸附数量尚好但保持相对稳定不易再度污染为目标的处理,选用膨润土为好。  相似文献   

15.
除草剂阿特拉津已经对中国北方农田土壤产生了较高的污染风险,对其有效的原位修复已成为研究热点。微生物修复技术因具备高效、廉价、生态友好等优势,利用其进行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土壤成分、酸碱度、物理结构、养分水平等方面,分别详尽的阐述了土壤因子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解吸动力学、功能微生物的增殖与活力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后增强微生物原位修复效果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方案。总之,本文可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方式的因地制宜选择与推广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强化微生物原位修复污染土壤的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粘土矿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粘土矿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该技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粘土矿物,利用粘土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配合、共沉淀等作用降低重金属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减少重金属向水体和植物及其它环境单元的迁移,从而实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由于粘土矿物资源丰富、修复过程操作简单、修复效果迅速,使其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粘土矿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粘土矿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应用效果,介绍了该技术研究的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法,最后指出了粘土矿物的应用前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以后工作应侧重的一些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曼  毛林  刘璇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4):144-153
为客观分析国内外花生重金属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为花生重金属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促进花生优质安全生产发展。本文通过英文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文CNKI 数据库对花生重金属进行检索,基于文献计量学观点及 CiteSpace V分析,对花生重金属的文献数量、年代分布、国家、著者信息、出版刊物、研究内容及热点等做了深入的计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数据库里国内外最早关于花生重金属方面的文献发表于1978年;自1987至2018年的40年中,花生重金属研究论文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2006年之后,是花生重金属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花生重金属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有花生壳、吸附、去除、金属硫球蛋白等,2013年至今新兴热点有稳定化、生物炭、植物修复等。花生重金属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重金属对花生生理及生长发育影响方面的研究;二是以花生壳为重金属吸附剂原料方面的研究。中国在花生重金属研究领域发文量占有显著优势,但论文被引频次有待提高。发文机构中占半数的为农林类高校和科研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国农业及学术力量雄厚的大省,如山东省、广东省等。经过多年发展,花生重金属研究领域的作者群初具规模,但高产活跃作者群聚集度不够,核心作者数量及所发论文质量有待提高,而国际合作是提高科研成果产出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是世界各国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方法,已成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开县为例,从土地整治的特殊重要性出发,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人地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土地整治的艰巨性;从土地整治的目标、效益和投入分析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完善土地整治规划、加大投入与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三点建议,以此推进三峡库区土地整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Due to that the traditional theory cannot explain the special adsorption mechanism concerning the removal of organic waste with high efficiency in non-generated situation. The research on adsorption mechanism and kinetics in recent year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is probl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