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更系统地了解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对2008—2017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马铃薯四大产区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的晚疫病、早疫病、蚜虫、蛴螬等病虫害发生及防控情况,并对各产区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不同,晚疫病作为马铃薯最主要病害之一,高发于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造成年均产量损失分别占各区总损失的42.41%和64.22%,远高于其它病虫害;中原二作区马铃薯病虫害种类繁多,且均对产量造成威胁。在四大产区中,北方一作区年均病虫害发生面积最大,实际产量损失最高,二者均超出该产区种植面积占比。当前,马铃薯四大产区病虫害防控仍太过依赖化学农药,应进一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快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粉痂病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明马铃薯粉痂病在云南省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在云南省内马铃薯不同生态种植区,开展了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调查。调查范围涉及19个县(区)、涵盖了19个当地马铃薯主栽品种(系)。调查结果显示:粉痂病在云南发生普遍,发病率在0%~51.72%,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01%和5.32。其中春作区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较为普遍,平均发病率为25.08%,病情指数为8.24。冬作区马铃薯粉痂病在部分产区有发生,平均发病率为4.93%,病情指数为2.39。与2004年-2008年云南省粉痂病调查数据相比,粉痂病发病率下降,病害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的发生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基于2008—2017年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及全国马铃薯品种分布等数据,对全国及各马铃薯产区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综合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连年发生,年平均发生面积约197.47万hm2,占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40.66%;晚疫病造成马铃薯年平均产量损失占所有病害所致产量损失的63.54%,远高于其他病害,损失巨大;在我国马铃薯4大产区中,马铃薯晚疫病在北方一作区的年平均发生面积最大,约73.44万hm2,而在西南混作区造成的年平均产量损失最高,约14.29万t;晚疫病发生与马铃薯种植区域的重心在空间上呈现相似的迁移趋势;以费乌瑞它为代表的高感晚疫病品种在全国大面积种植,但近年来部分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面积大幅度提升,但仍太过依赖化学防治,应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4.
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控工作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分析了西南混作区2008年以来的马铃薯植保工作数据,结合实际调研,重点介绍了马铃薯西南产区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总结了马铃薯西南混作区在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并对今后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控工作提出了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特点分析与监测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冲  刘万才 《植物保护》2016,42(5):142-147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的重要病害,是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系统总结了2008-2014年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概况及特点,分析了其影响因素。该病害年度间、地区间、品种间发生不平衡,北方产区受气候因素影响大,西南及中原产区常年偏重发生。2012年、2013年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国范围内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范围广、流行扩展速度快、危害重。在气候、菌源量、品种抗性及防治因素中,气候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侵染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的病毒种类及优势病毒,结合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及RTPCR检测方法,对采集于广东省冬种马铃薯7个主产区的189份疑似病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经小RNA深度测序技术检测马铃薯病毒病混合样,发现存在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3种病毒。进一步设计3种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并利用国内已报道的其它5种马铃薯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发现189份马铃薯病毒病疑似病样中仅检测到PVY、PVS和PLRV这3种病毒,检出率依次为75.13%、10.05%和4.76%,且3种病毒在马铃薯上还存在复合侵染,复合侵染率为14.19%,其中PVY在各马铃薯产区均可检测到。表明侵染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的病毒为PVY、PVS和PLRV,其中PVY是优势病毒。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冬油菜区10省12县(市)13个地点,经过3—5年调查与试验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1.秋季冬油菜苗期油菜田内的迁飞蚜虫主要是油菜蚜虫,在三种油菜蚜虫中,以萝卜蚜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冬油菜区都是优势种;桃蚜分布也很广泛,但数量比萝卜蚜要少很多,他主要发生在北方冬油菜区,是该区的优势种之一,其次是云南高原,其他产区较少;甘兰蚜主要发生在云南高原区,是该区优势种之一,其他产区极少或没有发现。除油菜蚜虫之外,其他蚜虫在长江流域油菜产区和北方冬油菜产区也有相当大比重,特别是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8.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甘肃马铃薯省域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7-2016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集中度、综合比较优势、区位熵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和分析了甘肃省马铃薯省域竞争力。结论表明:全国马铃薯生产集中度排名格局基本形成且保持稳定;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向西北和西南集聚;各省马铃薯种植的CAI与EAI变动趋势具有相对一致性,马铃薯生产综合优势的"极化效益"提升;甘、贵、渝、蒙、宁、云、陕、川8个省份的马铃薯生产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甘肃省马铃薯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区位熵均居全国第一,表现出显著的区域优势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车琳  蒋沁宏  王也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3):233-241
为掌握我国水稻各产区害虫的发生形势和防控现状,为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11年来水稻五大产区(华中稻区、西南稻区、华南稻区、东北稻区和华北稻区)的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进行了差异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我国水稻的主要害虫。五大产区的害虫发生情况不同,二化螟在东北稻区、西南稻区和华北稻区整体发生较重;“两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在华中稻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发生较重。水稻病虫害防控主要通过化学防治,应进一步提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比重,推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也是粮菜兼用的重要经济作物,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马铃薯害虫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严重威胁, 本文以马铃薯甲虫、茄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蛴螬、蚜虫等我国马铃薯常发性重大害虫为对象, 简要概述了这几类害虫的防控现状, 并就马铃薯害虫综合治理未来应重点关注领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镰刀菌干腐病研究进展及防控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干腐病是一种重要的马铃薯收获后真菌病害,在我国各马铃薯产区内广泛发生,导致马铃薯块茎的商品薯率大幅下降,对马铃薯的产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针对马铃薯干腐病的症状、发生与危害、病原菌种类以及综合防控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病害的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生物灾害发生种类繁多和暴发频繁,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粮食作物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分布遥感数据,重点分析中国1991年到2010年20年期间四类重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空间分布范围。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1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面积均显著增加;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强度均显著增加。随着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大,其发生强度均呈增加趋势。病害与虫害相比,无论是发生面积,还是发生强度,粮食作物的虫害均高于病害。粮食作物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为了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目前应当加强农田景观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对粮食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诊断、发生与灾变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开展区域性农田生态系统病虫害整合治理研究,并建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作物病害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物侵染性病害是影响作物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具有突发性、暴发性和强流行性等特点,常常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年来,随着病菌孢子捕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大气环流分析、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作物病害监测预警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大幅度提高了对病害监测和预测的准确度。该文综述了小麦、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6种重大病害监测预警工作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同时,探讨了我国作物病害监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未来作物病害监测预警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common scab)是由放线菌目链霉菌属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的土传兼种传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不仅影响马铃薯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严重时还会导致马铃薯出苗延迟甚至引起幼苗死亡,造成产量下降,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全球危害马铃薯生产的第四大病害。2015年我国确立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动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种植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省(自治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商品薯、加工原料薯和种薯的生产,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对马铃薯疮痂病症状、发病因素、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分类方法以及我国马铃薯疮痂病发生情况、种类及分布进行归纳,并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研究和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食品加工及工业原料。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病毒病是甘薯上的重要病害,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侵染甘薯的DNA病毒主要归属于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和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近年来,双生病毒等DNA病毒严重影响我国甘薯的产量、品质以及食品加工产业。本文简介了甘薯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种植情况;具体介绍了侵染甘薯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玉米线条病毒属Mastrevirus及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的病毒特征、分子变异、分类现状和检测方法。结合甘薯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目前甘薯DNA病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本文旨在为我国甘薯DNA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Potato is an important crop for Polish agriculture, now grown on an area of 1.8 million ha, with an annual production of about 35 million t. The crop is used for fodder (pork production), human consumption and as a raw material for various branches of industry. High quantity and quality are essential for proper utilization.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in Polish potato production are: water (shortage or excess), seed potato quality,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damage by pests, diseases and weeds. Improving the economics of potato production depends on decreasing the acreage and increasing the extent of proper protection. The major constraint is late blight (Phytophthora infestans) which causes yield losses estimated at 22.8%. Blight control is indispensable. The level of resistance among Polish cultivars, both in haulm and tuber, is not satisfactory, so more intensive resistance breeding is needed. Chemical control has increased in popularity, but improper use of phenylamides has created new problems. Further progress will depend on cost-effective methods of control and reliable use of fungicides.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繁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臣 《植物保护》2020,46(6):10-13
病毒病是甘薯的重要病害, 种植脱毒健康种苗是防治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 我国甘薯病毒及其传播介体的发生呈现出新的特点, 传统的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体系不能满足当前甘薯生产的需要?本文综述了当前我国甘薯病毒的种类及危害现状, 分析了我国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规范和完善我国甘薯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Plant diseases pose a major and constant threat to crop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modern agriculture. While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can be a cos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istant cultivars is the most effective, economical, and eco-friendly approach to disease control. Using resistant cultivar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organic agriculture. Increasing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A current challenge now is how to apply the new knowledge to more effectively create disease-resistant crop cultivars. Integration of plant breeding and plant pathology is necessary to underpin crop improvement for food and other plant-based production.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n the mechanism of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and discuss the strategies for disease-resistance breeding of crop cultiv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