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矮崇嵩草无性系分株构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放牧强度分别为0、2、4、8(藏羊只/hm^2)的矮嵩草无性系各构件数量和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加重每分株生殖分蘖数、分蘖地上生物量、营养和生殖地上生物量呈下降的趋势,而营养生物量占分蘖生物量的分配呈上升趋势。在不放牧的情况下,矮嵩草无性系分株总数小,其各构件地上生物量和生殖分蘖数高(P<0.001);每分株分蘖数、营养分蘖数及杆叶比低(P<0.001)。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 ( 0 ,2 ,4 ,8只 /hm2 二龄藏羊 )高寒草甸矮嵩草无性系构件组成进行了数量化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单位面积无性系内矮嵩草分株数、分蘖数、叶片数量及其营养分蘖和生殖分蘖生物量呈减少趋势 ;矮嵩草分蘖节距地面高度略有加深 ,而平均分蘖节直径变化规律不明显 ;生殖分株种子数和分蘖种子数有较明显的增加 ,在重牧区开始减少。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矮嵩草无性系营养和生殖分株生物量以中牧区为最大 ,分别是 6 9 133mg和 91 76 6mg。无性系大小对矮嵩草构件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
黎与 《草业与畜牧》2007,(9):6-9,37
对不同退化程度下嵩草草甸矮嵩草无性系构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嵩草无性系的面积大小与矮嵩草构件总数量和生物量显著相关(P〈0.05),与其各构件平均值基本不相关。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在一定限度内单位面积上各分株和各分蘖数量和生物量有所增加,随后呈下降趋势;平均分株数量与生物量、分蘖数量与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每分株分蘖(营养、生殖)、每分蘖(营养、生殖)、生殖(叶、秆)的数量和生物量也呈下降趋势;平均分蘖节直径有增加的趋势,平均分蘖节距地面的高度除极度退化外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矮嵩草分株结构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分株结构及数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均以营养繁殖为主扩大无性系繁殖后代 ,单株无性系和无性系分株的分蘖芽占无性系分蘖总数的比例最大 ,分别为 41 97%~ 56 44%和 36 35 %~ 49 2 0 %。矮嵩草无性系分株构件结构可以概括为二级芽分蘖 (1年 )、一级芽分蘖 (1~ 2年 )、复合主分蘖 (2~ 3年 )、单分蘖 (2~ 3年 )、生殖分蘖 (3~ 4年 )和种子 6个组成部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 ,矮嵩草无性系分株各构件除生殖分蘖外均以中度退化程度为高。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的分蘖数、叶片数以及生物量都比单株无性系分株的为多。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生物量表现为根茎 >叶 >根 >生殖 ,地上生物量是地下生物量的 41 85 %~ 47 37%。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退化程度下嵩草草甸矮嵩草无性系构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嵩草无性系的面积大小与矮嵩草构件总数量和生物量显著相关(P<0.05),与其各构件平均值基本不相关。随着退化程度的加重,在一定限度内单位面积上各分株和各分蘖数量和生物量有所增加,随后呈下降趋势;平均分株数量与生物量、分蘖数量与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每分株分蘖(营养、生殖)、每分蘖(营养、生殖)、生殖(叶、秆)的数量和生物量也呈下降趋势;平均分蘖节直径有增加的趋势,平均分蘖节距地面的高度除极度退化外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克隆植物矮嵩草在放牧选择压力下的风险分散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矮嵩草草甸建群种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构件数量的季节动态、构件数量和生物量的表型变化及死亡概率变化进行了研究.家畜放牧试验设4个放牧强度处理,于1999-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的矮嵩草草甸内进行.研究表明,增加放牧强度会延迟部分分蘖抽秆开花,未影响所测其他性状的季节动态特征;每分株分蘖数、死分蘖数、叶片数和死叶片数均随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提高,秆及死秆数在放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秆百分比、每分蘖秆质量及每分蘖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显著下降;不放牧的对照处理中分蘖和分株死亡的概率大于重度放牧处理,在同一放牧处理中,分蘖死亡概率大于分株死亡概率,而分株死亡概率又大于源株死亡概率;构件较大的表型变化、分蘖的死亡以及贮藏资源共同构成了矮嵩草无性系风险分散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种群地上生物量的研究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加,分株地上生物量、营养体和繁殖体生物量均随之增加。在放牧的各处理间,营养体和繁殖体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与不放牧的对照相比,放牧改变了矮嵩草分株地上生物量的结构,营养体部分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繁殖体部分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显著提高。每分蘖占分株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时间和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退化高寒草甸矮嵩草和高山嵩草的繁殖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两种嵩草都以营养繁殖为主扩大无性系繁殖后代,其中两种嵩草的芽分别占无性系小株数的比例最大;有性繁殖能力较弱.芽向一龄分蘖的转化率较高,各退化程度下矮嵩草平均分株内芽转化率达76%,高山嵩草达91%.两种嵩草无性系的扩大主要由二龄分蘖产生大量的营养芽来实现,芽通过一龄分蘖、二龄分蘖到生殖枝的转化率最低,其中矮嵩草无性系最多只有14%,高山嵩草最多只有5.7%.矮嵩草无性系分株生物量中根茎>叶>根,高山嵩草根茎>根>叶,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矮嵩草对模拟放牧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生长季中期,对矮嵩草无性系在不同的刈割面积和刈割高度组合处理下的反应进行比较,以评价其对模拟放牧的反应。设4种刈割面积和2个刈割高度,组合产生8个模拟放牧处理,同时设一个不刈割的对照处理CK。未刈部分分蘖的地上生物量和每分株分蘖数在处理间有明显差异,G处理单分蘖的生物量最大,其它处理间无显著差异;C和F处理利用率相同而利用方式不同,它们单分蘖的生物量无差异;F处理的每分株分蘖数与对照处理相同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其它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论是被刈部分还是未刈部分,其每分蘖的地上生物量以及每分株分蘖数在不同的恢复时间里均无明显差异;刈割部分的地上生物量和每分株分蘖数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高寒草甸不同放牧强度下矮蒿草无性系分株内各构件的年度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蒿草分株面积呈现V字型的变化规律,复合分蘖6月最低,增长到9月达到高峰,芽分蘖6月、7月开始增加到10月份达到高峰,复合分蘖和芽分蘖活叶数从6月开始增加到9月达到高峰。单分蘖和生殖秆分蘖活叶数6月份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轻度放牧有利于复合分蘖数和单分蘖数的增加;中度放牧有利于芽分蘖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黄土高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无性系构件结构组成和生长的影响,可为阐明无性系构件组成和资源分配提供一定基础。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选取不同封育年限区(10和20年)和放牧地(对照)作为试验样地,采用整个无性系完整挖掘的方法进行大针茅无性系构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放牧相比,封育10年显著增加了大针茅无性系丛径、生殖枝高度和花序高度(P < 0.05),而封育20年则显著提高了大针茅无性系丛径、总枝数、生殖枝数、营养枝数、分蘖芽数、生殖枝高度、花序高度、地上总生物量、营养枝生物量和花序生物量(P < 0.05)。封育降低了大针茅生殖枝数、生殖枝高度、花序高度、地上总生物量、生殖枝生物量和花序生物量的变异系数。2)随封育年限增加,营养枝生物量比例明显提高,生殖枝生物量比例下降,但花序生物量比例基本不变。3)封育措施显著提高了营养株单株生物量(P < 0.05),但生殖株单株生物量和全体分枝单株生物量与放牧处理差异不显著(P > 0.05)。4)大针茅丛径与地上总生物量、生殖枝数、生殖枝生物量、花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与营养枝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与总枝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而地上总生物量与生殖枝数、营养枝数、总枝数、营养枝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与分蘖芽数、生殖枝生物量和花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分蘖芽数与营养枝数、总枝数、营养枝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与地上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综上所述,短期封育提高了大针茅的生殖分配,使大针茅迅速成为群落优势种,而长期封育使大针茅更依靠无性繁殖进行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中山地区苇状羊茅无性系的生长与生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分蘖丛为单位的调查与测定,定量分析了亚热带1800m中山立地条件下苇状羊茅无性系的生长与生产特征。结果表明,4处生的分蘖丛径可达24cm,单丛可达209个蘖,至开花期每从生物量可高达44.4g。分蘖丛诸数量性状之间无均具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宋月媛  杨允菲 《草业学报》2019,28(7):168-174
以分蘖丛为单位,在生长季末期,采取大样本(n=30)随机取样的测定方法,定量分析了松嫩平原人工林缘草地的羽茅无性系构件结构及其数量特征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丛生型无性系植物生长策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积累。结果表明,在分株总数[(34.0±11.05)分株]中营养株占优势(83.3%)并显著高于生殖株(16.7%);在分株总生物量[(21.51±10.28)g]中生殖株占优势(66.9%)并显著高于营养株(33.1%)。羽茅无性系构件数量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生殖株分蘖节芽数达76.4%,最小为丛径27.6%;单株生产力生殖株是营养株的9.6倍,单株营养繁殖力营养株显著高于生殖株。羽茅无性系构件组分数量及其生物量均随着丛径的增加呈极显著的(P<0.01)幂函数异速生长,具有内、外部空间兼顾的补充和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白羊草种群繁殖的数量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董宽虎  米佳 《草地学报》2006,14(3):210-213
于抽穗-开花期测定分析白羊草(Bothrioch loaischaemum)株丛的繁殖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丛茎枝数、丛地上生物量和丛生殖枝数分别随丛径呈指数函数增加,丛生殖枝重随丛径呈幂函数增加,丛地上生物量与丛茎枝数,以及丛生殖枝重与丛生殖枝数之间均呈线性增加,生殖枝数和营养枝数比值随株丛高度和丛径均呈二次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5.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生产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行距(30、50、70和90 cm)与播种量(0.46、0.77和1.08 g·m-2)对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群体株高、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旨在为无芒雀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行距对无芒雀麦群落特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行距的增加,株高和PAR呈上升趋势,其余指标呈下降趋势。30 cm行距处理的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和LAI显著高于70和90 cm行距处理(P<0.05),而PAR显著低于50、70和90 cm行距处理(P<0.05)。播种量对LAI和PAR的影响显著,对株高、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和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与LA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AR呈显著负相关(P<0.05)。12个播种组合处理可聚合成窄行距类与宽行距类两类,类之间群落特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野大麦种群可塑性生长及密度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杨允菲  卢欣石 《草地学报》2004,12(2):87-90,119
松嫩平原野大麦种群数量特征的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籽实乳熟~成熟期,野大麦种群尚未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其生物量随种群密度增加呈极显著增长;营养蘖可塑性大于生殖蘖,生殖蘖生产力约是营养蘖的1.3倍;种群抽穗率有较大的变异度;分蘖株的生长已经受到种群密度的调节,分蘖株单蘖重与种群密度和营养蘖密度,以及营养蘖、生殖蘖单蘖重与种群密度间均为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