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海岛棉品种、陆地棉品种、海陆杂交棉10Q株系、陆陆杂交棉44株系对枯萎病的抗性鉴定,分析枯萎病抗性对海岛棉品种、陆地棉品种、海陆杂交10Q株系棉花、陆陆杂交44株系棉花纤维长度、单铃纤维重等产量指标的影响,旨在阐明海岛棉枯萎病病情指数对产量性状的影响,在育种中选择高抗性品种以及合理布局抗病品种。结果表明,陆地棉与海岛棉枯萎病抗性的鉴定结果中,辽棉18号与新陆早13号高抗;10Q株系与44株系相比,10Q株系对枯萎病抗性高;在海岛棉品种中,相对病情指数与产量指标单铃纤维重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海陆杂交群体10Q株系中,相对病指与产量指标衣分、单铃籽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产量指标单铃纤维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陆陆杂交群体44株系中,相对病情指数与产量指标单铃籽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单铃纤维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若干棉花品种(系)及不同组合棉花杂交群体的经济性状,分析经济性状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①海陆杂交群体的抗性比陆陆杂交群体的抗性普遍偏高;②陆地棉品种(系)病情指数与有效果枝、有效铃数呈显著负相关;③陆陆杂交群体M44株系的相对病指与有效果枝、铃数、有效铃数呈显著负相关;④海岛棉品种(系)相对病指和株高呈显著负相关;⑤海陆杂交群体M37株系的相对病指与株高和始节高呈显著负相关;⑥有效果枝和有效铃数可以作为对黄萎病抗性间接鉴定的指标。⑦海陆杂交后代中,与抗病性共同遗传的为株高,因此可将株高作为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不同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使用土壤接菌法对植株棉花进行剖杆鉴定发病等级并测出产量性状,之后通过SPSS软件分析抗黄萎病性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1)陆地棉品种试验中,衣分是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单铃纤维重与相对病指之间的关系呈显著负相关。(2)海岛棉品种试验中,仅与相对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的是单铃纤维重,而其他的产量性状与相对病指无显著相关。(3)10Q株系为海岛棉与陆地棉杂交,相对病情指数与单铃籽棉重之间的关系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衣分与单铃纤维重呈显著负相关。(4)44株系为陆地棉与陆地棉杂交,相对病情指数与衣分之间的关系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铃纤维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的产量性状指数无显著相关性。(5)单铃纤维重与衣分会随着相对病情指数的增多而下降,从而导致了棉花的产量下降。通过研究可得出抗病性共同遗传的产量性状为纤维重,该结论与前人结论一致,可将单铃纤维重作为检测棉花黄萎病抗性指标。(6)筛选出对黄萎病高抗的棉花品种,包括新海16、新海20、10Q-67-1、10Q-67-3、44-81-4等品种,可以作为抗黄萎病的源材料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与遗传实验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陆地型长绒棉新种质F2代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陆地型长绒棉亲本98301与高产亲本石远321杂交,对F2分离群体Len(2.5%跨长)、Un(纤维整齐度)、Str(束纤维拉力,g/tex)和Mic(麦克隆值)4个纤维品质性状及单株籽棉产量(霜前)、单株皮棉产量(霜前)、衣分、单株铃数(霜前收获铃数)、单铃重、籽指、青铃率7个产量性状间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Un与Str和Mic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Un与Len为显著负相关;Len与Str为极显著正相关;Str与Mic为负相关。Un与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和单株铃数间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Len与籽指、单铃重和青铃率间为正相关,而与衣分间为负相关;Str与籽指和青铃率之间为显著正相关;Mie与单株铃数和籽指间为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与皮棉产量有正向直接作用的性状是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指。4个纤维品质性状中以Mic与皮棉产量间的负向直接作用最为重要,Str对皮棉产量直接作用为正值,它通过单株铃数、单铃重及Mic对产量的间接作用均为正值;Len通过单铃重和铃数对皮棉产量的正向间接作用有利于实现育种目标,而Len通过衣分对皮棉产量的负向间接作用在后代选择时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安徽唐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数据,分析了棉花产量、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皮棉产量与株高和第1果枝节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皮棉产量与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单株结铃数(r=0.7930**),其次是单铃重(r=0.5177**)和衣分(r=0.4885**)。皮棉产量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纤维整齐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纤维品质的矛盾有待通过新品种选育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不同年代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棉铃发育特性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方法】以1980~2010年推广面积较大的10个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为材料,测定棉铃发育过程中长度、直径、体积、单铃重、产量及纤维品质。【结果】随品种更替,棉铃铃长、铃直径、铃体积和单铃重分别下降2.79%~16.92%,2.27%~13.28%,10.15%~35.9%和11.5%~18.9%;单株铃数和产量分别增加了4.0%~45.29%和8.75%~28.04%。纤维长度和比强度从1980年代到2000年代分别提高了7.6%和11.6%,2000~2010年代没有明显的变化。相关分析表明,铃长、铃直径和铃体积与单株结铃数、产量、整齐度和马克隆值成极显著负相关,与单铃重、纤维长度和比强度成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增加棉铃长度和直径有利于提高纤维长度和比强度。【结论】棉花品种演替过程中产量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单株铃数的增加,铃龄0~21 d铃长和铃直径与产量和品质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祁家凤  王昊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115-116
选用12个棉花新品种(系),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皮棉产量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德抗杂1号、东杂10号及皖杂5号的丰产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衣分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2.5%跨长与单铃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果枝数正相关;马克隆值与单株果枝数呈较大的负相关,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较弱;比强度与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间呈弱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陆地棉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各性状对选择皮棉产量的效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果始高与果枝数呈显著相关,果始节与果始高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单铃重与籽指、单铃重和衣分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籽指与皮棉产量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衣分可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其他性状不能直接用于皮棉产量的选择。9个植株性状对皮棉产量的选择效果为衣分>生育期>果枝数>果始节>单株铃数>果始高>籽指>单铃重>株高。  相似文献   

9.
对霜前皮棉产量与其它相关数量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结铃数、衣分均与霜前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果枝数对霜前皮棉产量有较高的综合正效应;籽指与霜前皮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单铃重与霜前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正向较高,但与其它性状互作后产生的综合效应为负向;其它性状对霜前皮棉产量的效应有正负之分,但影响甚微。因此,棉花育种应着重于单株结铃多、单铃重及衣分适中、早熟不早衰等性状的选择,并将霜前皮棉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控制在最佳范围,形成动态平衡,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优势作用,以选育出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高效地进行杂交棉品种选育,利用2006~2015年近10 a的河北省棉花区域试验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影响杂交棉产量的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皮棉产量与单铃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衣分和单株铃数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子指呈不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均对皮棉产量有一定意义,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度顺序为单铃重衣分单株铃数子指。因此,在杂交棉品种选育时,应尽力提高杂交棉的单铃重,同时重视协调与衣分和单株铃数的相互关系,从而大大提高棉花的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