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浮山县是黄河流域野生大豆的重要原生地。通过3年来对浮山县野生大豆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浮山县的野生大豆生存环境存在严重威胁。应采取以下措施,设立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进行标志性保护;加强宣传,增强当地农户保护野生大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定期监测调查,加大对浮山县野生大豆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查力度。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广东省耕地资源基本状况、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的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历年来耕地资源保护利用采用的主要措施,并根据耕地保护利用存在问题提出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当前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和解决对策等方面,对关中地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中地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以期对关中地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县域耕地资源利用分析——以河北省辛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耕地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耕地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河北省辛集市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辛集市耕地资源利用中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化程度、加强土地整理、注重耕地资源生产能力保护等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贵州耕地山地多、质量差、投入少、效益低,严重影响阻碍了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贵州耕地资源现状并找出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贵州耕地的现实情况提出保障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贵阳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贵阳市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利用贵阳市相关统计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贵阳市耕地资源达一般可持续水平,耕地的生产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及社会接受性可持续利用水平不同程度提高,但耕地的保护性可持续利用水平有下降趋势.提出了贵阳市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影响农业发展的耕地资源数量减少与质量下降问题,选取了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4个指标,对湖北省13个主要地级市的耕地资源利用效益进行了区域差异的定量分析,以明确其潜力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了现代农业科技在促进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包括作物育种技术、土地平整技术、遥感技术和现代农业灌溉技术在促进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指出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现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于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耕地可持续利用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耕地资源压力状况,本文针对郑州市目前的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丁玲玲  郑景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51-16953
选取人均产粮、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等指标作为天门市各乡镇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用灰色评价法对各乡镇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天门市各乡镇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乡镇存在耕地资源生产力水平低、稳定性差、经济投入不高等情况。最后,提出了实现天门市各乡镇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贡县耕地利用特点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贡县的特殊地形和耕地利用特点,通过耕地利用动态度、耕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相关概念对福贡县2003~2007年的耕地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得出耕地变化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及耕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性,并提出耕地利用保护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福贡县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丁武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01-10803
以四川省井研县为例,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分析了该县域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井研县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然后,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研究其耕地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掌握其发展动向;最后,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提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指导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和控制未来的土地利用。这对于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耕地的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丘陵山区咸安区的统计资料对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咸安区耕地资源近10年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49~1963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1963~2000年耕地面积呈下降的趋势;人口、经济等因素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丘陵山区耕地资源的保护应控制人口、限制经济因素特别是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该成果为进一步研究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打下基础,为合理地利用耕地和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增加耕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以融水苗族自治县可开垦土地、可进行耕地提质改造土地和可复垦建设用地为调查评价对象,采用3S技术、野外实地调查等方法,从土地、气候和区位等方面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调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性因子法,对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进行调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揭示融水苗族自治县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为县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等潜力分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信息技术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耕地数量的大小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耕地面积与质量变化对粮食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开展县域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己成为我国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总结耕地质量评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对吴桥县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为开展县域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贵州省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从数量、质量、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等方面介绍了贵州耕地资源的现状,指出了贵州山区耕地质量较差、坡耕地面积较大及分布范围较广、耕地撂荒严重、优质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耕地执法力度;完善耕地目标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强化职能部门和群众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加强耕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步伐;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贵州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研究如何更好地进行耕地保护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阳城县为例,从耕地潜在生产能力、农业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分析计算得出阳城县各村耕地保护级别,为建设占用耕地项目选址等土地利用行为与决策提供了参考,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迅速掌握初级发展阶段中县域城市的扩展特征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取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RS)变化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嵩县城镇扩展变化特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城镇扩展中主要用地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6 a来,嵩县城市扩展速度北快南慢,地形对嵩县的扩展影响较大,建设用地增长率达266.0%,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为28.9%,林地增幅为14.3%,水域、滩涂总体变化量较小,未利用地则呈现快速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主要方向为耕地与林地的转化,草地与林地的转化,滩涂与水域的转化,未利用地与耕地的转化。其中,未利用地与草地向各地类的转化率最大,分别为88.5%和87.6%。驱动力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及人口变动对县城主要用地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但在人口不断膨胀和土地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功能不断下滑。以昌黎县为例,对影响昌黎县耕地资源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大量调查,构建了昌黎县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角度对昌黎县的耕地资源进行多层次的综合评价,并对耕地资源的安全状态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并依据该县域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昌黎县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胜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78-8579
从耕地资源、土壤养分、农田投入和耕地污染4个方面分析了湖北黄梅县耕地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土壤肥料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该县14年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20万hm2,人均下降0.03 hm2;2004年复种指数已达194%,用地与养地矛盾日趋突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根据1994年底上乡水田5点统计,14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0.49个百分点,土壤速效养分亏损,缺K的农田面积不断扩大,速效K含量由土壤普查时的110.0 mg/kg,下降到目前的90.0 mg/kg。极其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面积逐渐增加,成为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全县有效B含量低于0.5 mg/kg的缺B土壤面积占90%,有效Zn含量低于1.0 mg/kg的缺Zn土壤面积占48%。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该县保护农田的两条对策:强化土地规范化管理;通过抓秸秆还田、抓有机肥和绿肥生产实现培肥改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