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2.
3.
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盐碱地改良的传统技术及新工艺,包括耐盐植物栽培技术集成、海水养殖废水利用、利用作物秸秆埋设隔层、DS土壤改良剂、喷滴共用灌溉技术、快速培肥等技术,阐述了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盐碱地改良领域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盐碱地改良的传统技术及新工艺,包括耐盐植物栽培技术集成、海水养殖废水利用、利用作物秸秆埋设隔层、DS 土壤改良剂、喷滴共用灌溉技术、快速培肥等技术,阐述了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盐碱地改良领域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6.
盐碱地改良利用与造林技术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目前:全球盐碱地面积已达95亿hm^2。土壤盐碱化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是不适当灌溉、植被破坏和海水内侵。盐碱化的土壤,其物理与化学性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情况下,孔隙度减小,土壤易于板结,透水透气性变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C,N矿质化程度降低,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过量的盐分离子对植物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一些离子还可以对植物进行直接毒害,引起植物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盐分胁迫也有了一定的应对措施,如拒盐,稀盐,排盐等,以减少盐分对自身的危害。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改良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的方法包括工程措施、耕地措施和综合措施。植树造林是改良盐碱地的生物措施之一,不但可以改善环境,抑制土壤盐碱化,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盐碱地生产林木果品,提高盐碱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在盐碱地造林过程中,要注意选择耐盐树种,把握造林时机,采用先进技术,加强抚育管理,以确保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7.
8.
9.
甘肃省盐碱地现状及改良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居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一个山地型高原.东南到西北长1655公里,南北最窄处25公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东南部山高谷深,水土流失严重;中东部大部分为黄土覆盖,形成独特的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河西走廊地形平坦,绿洲、沙漠、戈壁相嵌分布.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盐碱地改良为研究目标,开展了脱硫废弃物改良盐碱地对土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盐碱地施用脱硫废弃物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的pH和Na^+ +K^+/Ca^2+ +Mg^2+明显降低,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不同肥水条件对旱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种植4年5料作物不同肥水配合田间定位试验田块的土样,研究不同肥水条件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明显地提高土壤0~60cm的NO-3-N、可矿化氮、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这些测定值与施氮量间达到或接近显著相关。施肥对NH+4-N含量影响不大;灌水对土壤矿质氮、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有利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 相似文献
14.
复垦区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利用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国目前有盐碱地9 913万hm2,其中江苏省居多(滨海盐碱土)。在经济高速发展、耕地面积日趋紧张的今天,加强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研究和开发利用,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对江苏省五图河农场复垦区盐碱地土壤治理技术的总结,提出了具操作性的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利用技术,对农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防雨棚控制条件下,采用最优设计和盆栽试验,研究水分和肥料对冬小麦、春玉米、夏谷子的产量及生物学产量效应指数,作为评判旱地水肥关系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玉米的水肥效应是水分大于肥料,谷子则是肥料大于水分,并提出了作物的肥水需要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淡水、咸水、微咸水对吹填土和吹填砂的脱盐效果,筛选最佳方案。[方法]通过室内模拟,研究淡水、微咸水和咸水对吹填砂、吹填土的入渗过程、理化性质、水盐运动规律,通过用水量、脱盐时间和碱化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优化得出2种土样灌溉脱盐用水类型和方式。[结果]淡水、咸水和咸水在吹填砂脱盐过程中的入渗速率基本一致,而在吹填土的入渗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咸水、微咸水、淡水;淡水、咸水和微咸水对吹填砂脱盐前后p H的影响不明显,使吹填土p H明显上升。[结论]吹填砂使用微咸水灌溉,吹填土先咸水后微咸水进行灌溉脱盐为最经济有效的改良方案。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塿土旱作区施肥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量表明,合理增施肥料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施肥量分别提高了1611kg/hm~2和0.235kg/mm水分。施肥量增加使小麦叶片水势有所降低,0~200cm土层贮水量呈发育前期升高而后期下降的趋势,改善了小麦植株自身调节和保持水分的能力,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