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8和杂交粳稻品种春优284、甬优4550为供试材料,设置钵苗机插、毯状秧机插及传统塑盘旱育抛栽3种不同栽植模式,试图探索沿江地区双季晚稻北缘地区适宜的栽插方式及配套技术问题。结果表明,钵苗摆栽模式配合大龄壮秧培育技术可以提前2~3 d安全齐穗,提前3~6 d成熟;受机械性能限制钵苗机插基本苗数少于毯状秧机插和抛栽模式,但进入大田生长期后,单位面积茎蘖数差异逐渐缩小,钵苗机插模式表现出较好的群体弹性和成穗的稳定性;钵苗机栽在颖花数和结实率方面表现优异,实测产量较毯状秧机栽高5.2%。总之,钵苗机插模式应用于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是适应于本地区双季晚稻生产的机械化栽插方式。  相似文献   

2.
以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8和杂交粳稻品种春优284、甬优4550为供试材料,设置钵苗机插、毯状秧机插及传统塑盘旱育抛栽3种不同栽植模式,试图探索沿江地区双季晚稻北缘地区适宜的栽插方式及配套技术问题。结果表明,钵苗摆栽模式配合大龄壮秧培育技术可以提前23 d安全齐穗,提前33 d安全齐穗,提前36 d成熟;受机械性能限制钵苗机插基本苗数少于毯状秧机插和抛栽模式,但进入大田生长期后,单位面积茎蘖数差异逐渐缩小,钵苗机插模式表现出较好的群体弹性和成穗的稳定性;钵苗机栽在颖花数和结实率方面表现优异,实测产量较毯状秧机栽高5.2%。总之,钵苗机插模式应用于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是适应于本地区双季晚稻生产的机械化栽插方式。  相似文献   

3.
早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三种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通过考察秧苗素质、生育期、苗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对比直播、毯苗机插模式,应通过早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对比试验表明:对比直播、毯苗机插模式,应用钵苗机插技术的早稻秧苗素质最高、抗逆性好、早栽早发、低节位分蘖多容易成大穗、产量最高,早稻播期可提前至3月初、全生育期延长、成熟期提前5-6天至7月21日,产量差异的形成主要在于穗大、粒重、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早稻最适宜种植模式,开展了早稻直播、毯苗机插、钵苗机插3种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并考察秧苗素质、生育期、苗蘖动态、产量构成因素等。结果表明,与直播、毯苗机插模式相比,应用钵苗机插技术的早稻秧苗素质最高、抗逆性好、早栽早发、低节位分蘖多,容易成大穗、产量最高,早稻播期可提前至3月初,全生育期延长,成熟期提前5~6 d(7月21日),产量差异的形成主要在于穗大、粒重、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机插秧的产量和效率,缩短秧苗返青期,以中早39为材料进行了早稻不同机械育插秧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毯秧机插和钵毯秧机插的产量较高、较稳定,且易操作,可实现流水线播种,技术较成熟,应努力完善技术,稳步推广;普通毯秧机插的产量分别比普通毯秧机抛、钵毯秧机抛、钵秧机插和钵秧机抛高5.2、8.0、130.3和118.0 kg/667m2;钵秧机抛和钵秧机插技术暂不成熟,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了钵苗机插水稻高产配套栽培中的技术要点。[方法]研究了钵苗机插穴盘每孔播种量对甬优2650成苗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育苗基质对武运粳27成苗孔率和栽插成苗孔率的影响,以及2种种植方式(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对水稻品种Ⅱ优118和武运粳27生育期、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钵苗摆栽每孔播种量必须保证单孔播种量在4粒以上。采用细土拌细沙、细土拌稻壳、细土拌基质的处理都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的成苗孔率,而细土拌细沙、细土拌土壤粘结剂的处理提高栽插成苗孔率的效果较好。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水稻播期明显提早,总生育期明显延长,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Ⅱ优118和武运粳27的实收产量钵苗机插比毯苗机插分别增产10.5%、12.1%。[结论]该试验为探索钵苗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途径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盛泰优9712为试验材料,采取普通毯秧、钵秧、钵毯秧3种育秧方式及机插、机抛2种不同栽插方式,设普通毯秧机插(A1)、普通毯秧机抛(A2)、钵毯秧机插(A3)、钵毯秧机抛(A4)、钵秧机插(A5)、钵秧机抛(A6)6个处理,以习惯软盘抛秧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育、插秧组配方式对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毯秧机插与钵毯秧机插秧苗素质表现较强生长优势,生育期适中,分蘖能力强,产量高,育、插秧操作简易,可实现流水线模式作业,适宜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栽插3种栽培方式,开展了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栽插苗数较少,全生育期提前;钵苗机插的成熟期较毯苗机插提前2 d,生育期缩短6 d。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影响,钵苗机插的实际产量最高,人工栽插居中,毯苗机插最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人工栽插要主攻有效穗数,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要主攻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机插钵苗专用秧盘利用率,降低育秧成本。[方法]用同一批秧盘在同一育秧季节先后育再生稻秧苗、一季中稻和麦茬稻秧苗,研究并比较其秧苗素质、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同一批秧盘先后育出的3批秧的秧苗素质好、分蘖正常、产量高。且"一盘三用"将秧盘投入成本从787.5元/hm2降到262.5元/hm2,比正常机插毯苗育秧成本还低。[结论]机插钵苗"一盘三用"在信阳地区是可行的,能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并且播期提早能够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普通插秧机普遍存在伤秧率高、缓苗期长、分蘖性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产量。而新型钵体育秧水稻快速插摆机主要采用水稻钵体育秧技术,由于秧苗带钵体,所以克服了以往机插伤秧率高、缓苗期长的缺点,并且增强了分蘖性,从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1主要创新点a.利用新型塑料秧盘进行水稻钵盘育秧。秧盘的外型纵横尺寸为580mm×280mm,横向秧苗钵数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水稻机插技术,进行了不同类型秧盘的不同播量、栽插行距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cm行距机插,增穴增苗,进而增加穗数,产量较30cm行距增3.04%;钵型硬盘育苗,秧苗素质好,但卷秧易断根,破损率高;适当增加播量,有利于降低缺穴率,增加穴苗数,栽足基本苗,拿足穗数,获得高产。综合来看,机插水稻以钵型硬盘配以每盘播芽谷150g育苗、25cm行距机插为佳,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推广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手工插秧种植已不适应水稻生产发展需求,我国水稻生产迫切需要以水稻机插秧为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现有的传统平盘毯状秧苗机插秧技术存在播种量大、秧苗素质差、秧龄弹性小、低播量成毯性差、伤苗伤根严重、漏秧率较高、每丛苗数不均匀及返青慢等问题,制约机插水稻增产潜力.水稻钵体毯状苗机插技术,针对传统毯状苗机插存在的问题,通过钵体毯状秧苗,利用普通插秧机按钵精确取秧,实现钵苗机插,秧苗根系带土多,伤秧和伤根率低,栽后秧苗返青快,发根和分蘖早.能充分利用低位节分蘖,有效分蘖多,从而有利于实现高产,同时按钵苗定量取秧,取秧更准确,机插漏秧率低,机插苗丛间均匀一致,从而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实现机插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人工栽插3种栽培方式,比较水稻的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差异,为指导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插苗数较少,全生育期提前;钵苗机插的成熟期较毯苗机插提前2d,生育期缩短6d。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均产生一定影响,钵苗机插的实际产量最高,人工栽插居中,毯苗机插最低;在产量构成方面,人工栽插要主攻有效穗数,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要主攻每穗总粒数。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不同机插、品种、秧龄三因素随机完全区组试验结果表明,钵苗摆栽机插比普通毯苗机插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较大,插后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成穗率高,群体光合势大,足穗大穗,结实率高,产量高。钵苗摆栽机插技术应配套生育期和秧龄相对较长的中熟品种,比普通毯苗机插短秧龄早熟品种增产显著,是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进一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钵苗机插、常规毯苗机插、晚播晚栽机插、有机栽培等4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南粳9108群体质量及其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种植方式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单位产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晚播晚栽、有机栽培;品质方面,垩白粒率及垩白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晚播晚栽、有机栽培;相比其他栽培方式,有机栽培能适当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降低蛋白质含量,提高RVA特征谱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改善南粳9108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6.
水稻钵盘育秧摆栽机插技术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早、晚稻双季水稻上进行钵盘育秧摆栽机插与普通毯状育秧机插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钵盘育秧摆栽机插与普通毯状育秧机插相比,具有基本苗足、丛苗数多且均匀、漏秧率低、插秧深度浅、秧蔸整齐度高、伤秧率低、插后新增白根多、2(3)段秧根发生率低等特点,对早稻的生育进程没有明显影响,对二晚的生育进程影响较为明显,能使二晚提早3~4 d返青分蘖,并增加产量7.04%。  相似文献   

17.
水稻钵形塑盘育苗机械摆栽技术是现代稻作生产的一次重要技术革新。该文简述了五图河农场麦茬钵苗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农机农艺结合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并分析制约水稻钵苗机插存在的问题,为推广麦茬水稻钵苗机插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钵苗机摆育插秧技术与传统的手插秧和毯苗机插秧相比,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钵苗机摆秧苗素质高,本田植株高度增加,茎秆粗壮;群体结构和生育进程较毯苗机插比较更趋合理,而产量优势明显。这应该是一项无风险、值得推广的水稻新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培育适应种植制度特点又适应插秧机作业的秧苗,引进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钵苗穴盘、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培育机插秧秧苗,比较了3种方式的播种量、20~50 d的苗高以及插秧后的漏插率、直立苗率、伤秧率、返青期等数据。[结果]采用钵苗穴盘育秧,具有节省种子、播种精度、出苗率、成苗率高等优点。在20~40 d,叶龄、苗高、根数均较高,40 d以后,生长延缓。20 d时秧苗质量差异小,此后,钵苗穴盘秧苗质量优势逐渐突出。30 d时,插秧质量差异不大;但40 d之后,插秧质量高于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育秧,且返青期明显缩短。[结论]与钵形毯状盘、塑料软平盘培育机插秧秧苗相比,穴盘精播钵苗机插秧技术更适宜于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育栽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肥床旱育手栽、毯状苗机插和钵体苗机插3种方式,对杂交籼稻徽两优996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的产量和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最高,其次为旱育手栽,毯苗机插最低,三者差异均极显著。移栽期早育手栽的群体茎蘖数较多(有分蘖),但最高分蘖期毯苗机插最多,说明后者分蘖期长、最高苗数多,最终毯苗机插的穗数最多。单叶片重和表观运转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单苗干重和群体干物重移栽期由大到小依次为旱育手栽、钵苗机插、毯苗机插,至抽穗期则由大到小依次为钵苗机插、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