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正>目前,在日本流通着多种多样的食用菌栽培袋,食用菌栽培袋所用的材料大多数是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并且在栽培袋上粘贴的过滤网也有所不同。生产厂商根据食用菌生产企业所使用的不同菇种、不同菌种类型、不同的栽培方法和栽培环境,开发出适合各种条件的菌袋。1日本透气菌袋类型日本国内的食用菌栽培袋制造厂商有很多,其产品各不相同。本公司所生产的食用菌栽培袋主要  相似文献   

2.
鲍文辉  鲍震海 《食用菌》2009,31(6):47-47
对4种规格透气培菌袋进行袋栽香菇效果试验,结果与常规培菌袋相比,透气培菌袋改善了袋内菌丝的生育环境,菌丝生长速度快、子实体分化早而多,增产20%以上;同时省去刺孔通气环节,起到简化栽培工艺、省工省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袋栽食用菌一般是加透气塞(如棉塞、稻草把等),待菌丝长满袋后移至出菇室出菇,这样较费工时.经笔者四年的探索,摸索出了一点小经验.现介绍给广大食用菌栽培者.装袋、灭菌、接种按常规进行.接种后用尼龙线扎口,待菌丝长到袋的1/5时去掉扎口线,用手捏住袋口轻轻往外拉松,这样发菌速度比对照要快3~5  相似文献   

4.
透气培菌袋应用于香菇栽培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自行开发的透气培菌袋在香菇栽培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与常规培菌袋相比,用透气培菌袋栽培,改善了袋内菌丝的发育环境,菌丝生长速度快、子实体增产20%以上,同时省去刺孔通气环节,起到简化栽培工艺、省工省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发微波灭菌食用菌栽培袋的新工艺和相关设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测定了微波加热不同时间食用菌料袋增温情况及不同重量食用菌料袋达到预定压力所需时间,比较了微波加热加压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的食用菌料袋微生物致死率及栽培金针菇的情况。结果:用一定功率的微波加热食用菌栽培料袋时,菌袋内物料的增温与加热时间成正比,与物料质量成反比;在0.15MPa,微波加热加压维持15min与高压蒸汽维持1.5h的灭菌效果相当;两种灭菌方法对食用菌料袋栽培金针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试验获得的特征参数是指导食用菌栽培袋微波加热灭菌的重要参数,也是制定食用菌栽培袋微波加热灭菌工艺和设计灭菌设备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优化,食用菌凭借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已经成为人们餐桌的必备菜品。黑龙江省是当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大省,已经成为食用菌市场的主要供给地区,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但是,因为其粗放的培养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在菌类的生长过程中,菌袋包装模式带来了新的污染物,尤其在生产过后菌袋处理较为困难,锯末子随意丢弃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悖离。鉴于此,在菌袋处理模式中提出建议,希望能对保护生态环境与食用菌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08,(4):F0004-F0004
我厂是河南省食用菌袋定点生产企业,专业生产各种聚丙烯、聚乙烯菌袋。机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所生产的“神火牌”筒料,平底袋、折角袋、双套环、菌种瓶等系列产品.均采用进口和国产优质原料精制而成。合格率达99%,深受用户赞誉。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16,(4)
正香菇是我国食用菌产业中产量第二,出口第一的食用菌,每年生产的菌棒在亿万袋以上,规模在世界上是最大的。过去香菇菌袋接种后菌穴多采用3 cm×3 cm大小的专用透气胶片将穴口密封。近些年,菌袋接种后又采用超薄聚乙烯袋将菌袋套上。两种方法各延续十几年,每年用去大量封口胶片和套袋,消耗大量的材料和人力,增加了菌棒的成本。笔者从事香菇栽培二十余年,以上两种方法都采用过,但近十年来,每年生产六万棒,都采用免  相似文献   

9.
韦文添 《蔬菜》2007,(12):23-24
食用菌的菌种生产和袋栽(熟料栽培)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培养特定菌类的过程。培养材料通常带有许多的微生物,在接种前要求培养基或培养料处于无菌的状态,接种后还要给予一定的生长条件,进入食用菌菌丝的培养期(发菌期)。由于自然界中,微生物广泛存在,且繁殖速度快,在菌种生产过程及袋栽发菌期间,稍有不谨就会造成菌种污染或菌袋污染,从而影响菌种的质量、导致栽培失败。  相似文献   

10.
我们都知道,所有食用菌在发菌的过程中是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尤其是在菌丝生长特别旺盛的中后期,食用菌的这种呼吸作用就愈加强烈,如不及时给予足够的氧气,排出多余的二氧化碳,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将会受到强烈的抑制,严重的会停止生长。为此,当食用菌发菌到一定时期就必须对菌袋扎微孔通气(即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然而,长期以来广大菇农都是用缝衣针或细铁钉来给菌袋扎微孔通气,这样操作起来速度慢,且很繁锁。笔者在长期基层下乡技术指导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剪一块长×宽为10 × 15cm、网孔为…  相似文献   

11.
在食用菌熟料栽培过程中,菌袋套环因高温灭菌易发生变形。变形环会造成接种后菌袋封口不严,菌蝇从菌袋两端侵入为害。笔者经多次实践,在菌袋两端填充苦楝鲜叶可防治菌蝇为害。具体做法如下:1装袋 先将规格袋一端打活结,培养料从另一端装入,装到接近袋口时,填充苦楝鲜叶,套上套环,再用小方形薄膜封口。翻转料袋解开口,用同法装料、填叶、封口。填叶组和对照组各100袋。2灭菌 将装好的填叶袋和对照袋放入锅中,把苦楝叶的煎煮液和待用的方形报纸也放入锅中灭菌。冷却至室温后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填叶组的菌种要用灭菌过的苦像…  相似文献   

12.
大棚袋栽是食用菌主要的栽培方式,为提升大棚袋栽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解决食用菌产品安全问题,研究大棚袋栽食用菌管理的质量安全风险监管体制。从温度管理、水分管理、通风管理、防治虫害、灾害处理五方面研究大棚袋栽食用菌管理方法,并基于此法以实际从业者为基础,从贯彻食用菌质量安全标准、以服务型技术指导代替行政性管理与监察两方面,研究大棚袋栽食用菌管理的质量安全风险监管体制,并提出加强生产环境监管、远离重金属污染源、严禁使用添加剂等提升食用菌质量安全措施,以期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在盛夏供应鲜平菇,近年来我们采用越夏露地埋袋发菌、室内脱袋保温出菇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控制了高温杂菌污染,棉籽壳栽培的得率可达100%以上。菌种系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的佛罗里达平菇。培养料为棉籽壳97%、石灰粉1.5%,石膏粉  相似文献   

14.
专业供应     
《食用菌》2014,(5)
<正>各种香菇菌种、天麻蜜环菌、萌发菌。食用菌蒸汽灭菌灶,装袋机,菌袋扎口机,菌袋打孔机,烘干机,新型菌袋补水器,高效烟雾消毒剂,食用菌营养素等菌用原辅材料。联系人:关良洲,咨询电话:  相似文献   

15.
李庆利 《食用菌》2006,28(1):29-29
食用菌种植比较普遍,以平菇熟料袋栽为多,在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过程中,或多或少有部分料袋水分偏多,接种菌丝萌发后就被料内多余水分阻止生长,造成菌丝易染杂,严重的可使部分菌袋报废,此现状困绕了许多种植户。笔者种菇多年,对接种后菌袋水多偿试过多种方法,由于袋内水分多少不一,因袋而宜从中选用了三种方式来解决袋内多余的水份,提高菌袋的成品率。具体介绍如下,供菇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食用菌制种料袋灭菌过程中,常会发生料袋破损。在实践中我们试用2%煤酚皂溶液处理破损菌袋,成品率一般在90%以上。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将煤酚皂稀释20倍,配成2%浓度的溶液,并准备部分脱脂棉。在高压锅开盖后,仔细检查发现有破损的菌袋,对破损处周围1~2cm内连同暴露的培养基,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表面消毒,另取一个比破损口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2021,(3)
以一株当地称之为"白灵芝"的袋栽食用菌子实体为试验材料,将其分离纯化后提取基因组DNA,并扩增其ITS序列。通过ITS序列和子实体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该袋栽食用菌为乳白栓孔菌(Leiotrametes lactinea),并不是"白灵芝"。该研究结果纠正了市场上同名异种、以假乱真的现象,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平菇生产中,特别是缺乏食用菌生产经验的新手,常会碰到晚秋栽培难出菇、夏季来临不出菇现象.关于晚秋栽培管理笔者在1991年第3期《食用菌》上介绍过,本文就春季栽培过晚,且使用的是中低温型菌种,在夏季高温环境中无法出菇的菌袋越夏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袋栽毛木耳镰刀菌病害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镰刀菌病害是四川省袋栽毛木耳的主要病害,从各主产地采集的16个耳袋样品中分离到20年菌株,鉴定结果显示它们同属一种镰刀菌,即茄腐皮镰孢霉。本文描述了该病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性、症状及发病规律,研究表明,毛木耳是镰刀菌在食用菌中的一个新寄主。  相似文献   

20.
福建泉州鲤城区北峰食用菌场,自1986年以来利用龙眼树林荫地袋栽食用菌,全年轮换挂袋栽培香菇、黑木耳、平菇和鲍鱼菇等,既降低成本、又可提高菇、耳产质量,同时还能促进果林生长发育,做到林茂菇旺,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本文以香菇为例作一介绍。(一)材料供试菌种为香菇CL_(11)号和本场自育86号。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蔗糖1%,碳酸钙1%。(二)方法①室内发菌:将料加水拌匀后分装于32×17 cm 聚丙稀袋,每袋装湿料1.1公斤,常压灭菌,接种后置25℃室内发菌40天后脱袋,排放于室外平地,用薄膜覆盖,待菌丝转色后再排放于林荫下栽培床进行管理。②搭建床架:选择空气流畅、又可避风的龙眼林荫地,四周围塑料编织布(如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