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竹笋俗称马蹄竹笋,为合轴丛生型的笋用竹.我县绿竹笋种植面积达到了6万亩,年鲜笋产量2万多吨.栽培品种为细叶矮脚早,出笋期在5月中旬至9月中旬,产笋期长,产量较高,鲜笋亩产量700kg,高的达1000kg.  相似文献   

2.
绿竹笋又名绿竹黄金笋、马蹄笋,为慈竹属多年生常绿禾本植物。福建省南安市柳城街道办事处桑林村于2002年从台湾省引进种植绿竹笋8.7hm^2,2004年绿竹笋产出上市,产鲜笋78t,平均每667m^2产量600kg,产品售价高达18元/kg,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对引种优良笋用竹出退笋及其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笋用竹的最适生境,通过采用不同生境的梯度试验,不同海拔不同竹种笋期(包括)形态特征,出退笋,竹笋-幼竹生长,笋体重量)连续定株观测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桐梓县引种的优良笋用竹各竹种的出退笋,竹笋-幼竹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及初产估算,结果表明,3个引种点,4个主要竹种的笋期逐年趋向于与原产地相一致,反映出各竹种已逐渐适应而顺利生长,同一竹种不同海拔的笋期 海拔升高而推迟,退笋主要出现在发笋盛期与末期,由于平均每穴发笋的增长率以及每支鲜笋重量大小不同,因此不同竹种,不同海拔之间的产量有差异,经测算,各竹种郁痫 后的平均产量可达200kg.667m^-1,其中早竹可达300kg667m^-2。  相似文献   

4.
绿竹笋又名绿竹黄金笋、马蹄笋。绿竹属慈竹属,系地下茎合轴丛生.为多年生常绿禾本植物。南安市柳城街道办事处桑林村于2002从台湾省引进种植绿竹笋8.7公顷。2004年绿竹笋产出上市,产鲜笋78吨,  相似文献   

5.
绿竹笋芽提前萌发促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绿竹林高产、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经营为目标,为促成笋芽提前萌发,采用3种措施对比试验表明:林地覆盖和提前晒目竹笋早出效果明显.3月初晒目20d,可提前出笋36d,笋期延长32d;2月中旬以砻糠覆盖30cm厚可提前出笋57d,笋期延长17d;土壤水分供应对笋期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出笋数量和竹笋产量、质量.绿竹林地覆盖和提前晒目可作为竹业实用技术推广,指出应就竹林土壤水分精准化供应和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护等技术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黄泥攻笋”是竹笋在淡季从深层土中挖起来供应市场的优质笋,有的地区又叫“泥潭笋”。培育“黄泥攻笋”有三大好处。一是延长竹笋供应时间。雷笋从头年11月(指地膜覆盖)到第二年4月底结束。毛竹春笋从3月中旬开始出土到5月中旬基本结束,市场上除鞭笋外,鲜笋供应奇缺。  相似文献   

7.
水竹是一种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笋用竹种。对浙江省遂昌县白马山林场水竹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 水竹笋期为4 月中下旬至6 月中旬, 其中5 月3 日至5 月30 日为出笋高峰期, 是竹笋单产形成的重要阶段。末期延续时间较长, 此期应加强肥水管理, 以提高竹笋单株产量。为保证竹林的更新复壮, 根据秆形生长和枝叶生长特性, 应在出笋盛期做好留笋养竹工作, 留养新竹0.4 ~ 0.5 万株hm-2a-1 , 使竹林密度保持在2.0 万株hm-2 。参2  相似文献   

8.
马蹄笋,又名绿竹笋,是我国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所产,因其笋形似马蹄,故称“马蹄笋”。马蹄笋上市时间为6-10月.是夏令时节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填补了夏秋季鲜笋市场供应空白。  相似文献   

9.
花绿竹是绿竹栽培种中发现选育而成,其与原种的最大区别在于竹秆外观有绿底间黄色条纹,笋品质佳。其在浙江省温州市出笋期自6月初至10月中旬,历期4个多月,7~8月为出笋盛期,出笋量占总量的80%以上。3~4年生竹,产量5 250~7 200 kg/hm2。笋质优良,含糖量高,口感甜,鲜笋的总糖含量为0.67%~2.52%,分别较当年对照普通绿竹高出0.1~1.86个百分点;粗蛋白含量为1.00%~2.00%,粗纤维含量为0.47%~1.10%,氨基酸含量1.36%~1.46%。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冷竹的生物特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冷竹出笋时间至成竹时间段的生物特性。[结果]出笋时间为4月上旬,结束时间为5月中旬,6月上旬开始展叶,7月底成竹;冷竹笋死亡率为58.8%,成竹率为41.2%;适当对竹笋进行采集可促进竹笋的新生;4月中旬至下旬为竹笋盛产期,5月上旬产笋量逐渐下降;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年平均冷竹笋产量达0.373 kg/m~2,全年总生长量为2 113.70 t。[结论]试验结果为合理采笋和保护野生资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