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陇东半湿润区全膜微垄沟播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陇东半湿润区采用完全组合设计进行了大豆全膜微垄沟播种植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的增大可促进大豆提早成熟,不利于提高单株分枝数和荚长增加,降低百粒重。在试验设计范围内,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株距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在试验区条件下,全膜微垄沟播大豆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30183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696.5 kg/hm2。适宜种植密度为142857.1株/hm2(行距为50 cm,株距为14 cm),产量为1664.5 kg/hm2。  相似文献   

4.
栽培密度和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育粳3号为试材,设计行距(h)、株距(z)、施肥量(f)3个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下5个水平的正交试验,收获时测定了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千粒重。[结果]处理组合为h2z3f5时产量最高,达1 090.36g/m2。处理组合为h2z2f4千粒重最大,为30.08 g。行距在45 cm产量平均值最高;株距25 cm时产量平均值最高;施肥量(基肥)600.0kg/hm2时产量平均值最高。行距、株距、施肥量均在在中间水平时获得最大千粒重值。[结论]各因素对于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株距>行距;对于千粒重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行距>株距。  相似文献   

5.
张金帮  孙本普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16-5818
[目的]为滨州市小麦产量由中产向高产过渡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品种、行距、播量、尿素和过磷酸钙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各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尿素>过磷酸钙>品种>播量>行距,最优处理组合为品种辐63,行距16.7 cm,播量90.0 kg/hm2,尿素360 kg/hm2,过磷酸钙1 500 kg/hm2,产量达7 413.0 kg/hm2。方差分析表明氮肥是影响小麦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单因素试验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尿素以450kg/hm2为宜,播量以82.5~105.0kg/hm2即基本苗165万~210万株/hm2为宜。[结论]低产薄地施过磷酸钙1 500 kg/hm2、尿素525~600 kg/hm2,肥地施尿素4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基本苗120~180万株/hm2,行距20~25 cm,小麦产量才能达到7 500 kg/hm2。  相似文献   

6.
播种量与行距对水稻保墒旱直播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个品种、3种播种量、3种行距处理的水稻保墒旱直播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的水稻产量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蘖力弱的品种行距15 cm、分蘖力强的品种行距20 cm时水稻产量最高;分蘖力弱的品种播种量以300 kg/hm2为宜,分蘖力强的品种播种量以2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秦艽大田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无病虫感染的种苗为试材,设置行距(101、52、02、5 cm)、株距(15、20、253、0 cm)各4个水平,共16个密度组合。移栽2~3年后的秋季9~10月采挖,称其干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株行距为10 cm×15cm和25 cm×30 cm的组合产量均较低,不利于秦艽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株行距为15 cm×20 cm2、0 cm×15 cm1、0 cm×30 cm和10 cm×25 cm的4个组合的经济效益最好,产量分别为3 295.203、280.203、270.153、336.45 kg/hm2,净产值分别为49 886.74、9 511.704、9 260.45和46 171.20元/hm2。[结论]移栽秦艽种苗时,株距保持在10~20 cm,行距保持15~30 cm时,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红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对红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450 kg/hm2、三料磷肥375 kg/hm2处理对促进红花的株高和分枝效果最好,最终株高为70.85 cm,一级分枝数为12.53,二级分枝数为23.93;施尿素225 kg/hm2、三料磷肥375 kg/hm2、硫酸钾150 kg/hm2处理红花花绒产量最高,产量为400.00 kg/hm2,比对照增产37.08%;尿素450 kg/hm2、三料磷肥187.5 kg/hm2、硫酸钾150 kg/hm2处理红花籽粒产量最高,产量为3 822.50 kg/hm2,比对照增产107.16%。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推荐最经济施肥量为尿素450 kg/hm2,三料磷肥187.5 kg/hm2,硫酸钾肥150 kg/hm2。  相似文献   

9.
2013年在湖北省安陆市巡店镇研究了机插种植方式下不同密度对优质水稻(Oryza sativa L.)广两优5号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两优5号机插秧在行距固定30 cm的情况下,株距为12 cm时产量最高,产量达到10 140 kg/h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行距、密度、施氮量与玉米新品种晋单65号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寻优得出11 777 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是:行距55 cm,密度47 385株/hm2,纯N施用量415 kg/hm2(按尿素的46%折算纯N)。  相似文献   

11.
苏南丘陵农区夏播青饲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苏南丘陵岗坡地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供试的青饲玉米品种均有较好的适应性,其中新青1号生物产量较高;适宜播种量为30 ~ 37.5 kg/hm2;宽窄行(60 cm×40 cm)种植方式,株距15~20锄,密度75 000~90000株/hm2;基施氮磷钾45%含量复合肥562.5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225 kg/hm2较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2.
根据抗孢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种辽豆13号在全省各地的主要生育状况和产量表现,在本院试验地研究了高产栽培技术组合,结合表明施肥量为12.5kg/667m^2磷酸二铵、行距60cm条件下株距10cm单株表现出产量最高,是较理想的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13.
设计品种、密度、施肥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探寻影响花生产量的主效因子。结果表明:优良品种是稳产的基础,推广普及良种才能大面积提高单产;栽培技术是高产的保障,在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硼、钼、锌肥配合使用,花生增产效果显著。本试验的最优组合为:冀优4号施用尿素75 kg/hm2+过磷酸钙675 kg/hm2+氯化钾225 kg/hm2+B、Mo、Zn复合微肥,密度为28.5万株/hm2,此时产量可达4 219 kg/hm2。  相似文献   

14.
耿基玉  黄秋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176-8176,8186
[目的]为了寻求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方法]对两系杂交组合两优6326进行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2个试验,密度试验设5个处理,施肥水平试验设4个处理。[结果]从实际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12.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折合9865.95kg/hm2;30.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折合9332.1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折合10293.45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折合9454.35kg/hm2。从理论产量结果来看,密度试验2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3531.5kg/hm2,12.0万株/hm2的产量最低,为9865.95kg/hm2。施肥水平处理1的产量最高,为12412.50kg/hm2,处理2的产量最低,为9855.00kg/hm2。[结论]综合实际产量、理论产量等方面因素,提出两优6326的最佳栽培模式为:栽培密度22.5万株/hm2;基肥施尿素225kg/hm2,氯化钾15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分蘖肥施尿素180kg/hm2,氯化钾120kg/hm2;穗肥施尿素45kg/hm2,氯化钾30kg/hm2。  相似文献   

15.
峡江县2006年早稻“3414”肥效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早稻"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尿素330 kg、钙镁磷肥675 kg、氯化钾225 kg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达7875 kg/hm2;每公顷施用尿素330 kg、钙镁磷337.5 kg、氯化钾112.5 kg处理的纯收入增加和投入产出比均最高,分别达3464.25元/hm2和4.51倍;三元素肥料对水稻分蘖、产量的影响大小表现为N>P>K;适量增施N肥可以增加株高、分蘖数和每蔸有效穗数,但过量施用N肥会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肥料为主区,密度为副区,研究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特优649”的密度和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密度为37.5万(/hm2,或株行距为20cm×13.2cm,氮肥施用量为225kg纯氮/hm2,其N,P2O5,K2O的比例为1.0:0.5:0.8时,产量最高,平均达9.24t/hm2,最高达9.36t/hm2。据此提出产量指标为9.0t/h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为:每hm2密度37.5万(,每(插2粒谷秧,纯氮用量225kg,P2O5用量112.5kg,K2O用量180.0kg,其中基肥为猪牛粪22.5t 30kg过磷酸钙;试验还提出了相配套的水分运筹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临夏县海拔1 976m区域条件下,试验观察了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株行距配置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垄幅、株距对马铃薯产量、单株生产力、商品率及产值的影响明显.当垄幅为40:80(窄行40 cm、宽行80 cm)、株距为35 cm时产量和产值最高,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分别达40 807.65、35 257.35 kg/hm2,...  相似文献   

18.
在会宁县旱川地试验比较了膜侧谷子不同施肥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以基施尿素225 kg/hm2+稀土磷肥750 kg/hm2+保水剂45 kg/hm2处理的效果最佳,其折合产量最高,为6735.7 kg/hm2,较对照当地常规施肥(基施尿素225 kg/hm2+普通过磷酸钙750 kg/hm2)增产66.75%。基施可丰缓释肥900 kg/hm2处理的效果较好,折合产量为5967.8 kg/hm2,较对照当地常规施肥增产47.74%。  相似文献   

19.
水稻栽植行向由南北改为南偏西23.5°,充分利用太阳光,减少水稻植株间阴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达到增加光能利用率进而增产的目的。试验表明行向南偏西23.5°,采用40cm与20cm宽窄相间的行距,株距10cm,返青速度最快,产量最高,达9732kg/hm2。  相似文献   

20.
通过2因素4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探究天水市麦积区干旱山地小麦最佳播种量,结果表明:冬小麦宽幅匀播处理10行距26 cm、播种量225 kg/hm~2,产量为6 520.5 kg/hm~2最高,主要性状比其他处理均优。建议在肥力好的地块可选行距为26 cm、播种量225 kg/hm~2的种植密度,在肥力低下的地块可选行距为26 cm、播种量187.5 kg/hm~2的种植密度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