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充分发挥硅钙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硅钙肥作基肥450~750kg/hm2的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硅钙肥可使水稻有效分蘖率提高23.3%,平均单株成穗数增加0.7穗,增产4.3%~18.1%,对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施用硅钙肥试验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生长发育需要多种元素,硅钙肥是水稻生育的基础,而硅肥是水稻需要的第四大元素,水稻底肥施用硅钙肥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植株健壮,茎秆坚硬,叶片挺实,生育后期功能叶片持绿色性强,光合作用率高,增加干物质积累,利于改善穗粒性状,增强水稻抗逆性,提高产量及稻米品质。通过对水稻施用硅钙肥试验效果研究,初步得出硅钙肥最佳施用量及其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水稻施用硅钙肥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硅钙肥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寿益牌硅钙肥进行大区对比试验,供试的水稻品种为辽粳9号。试验结果表明:硅钙肥可促进水稻分蘖,茎秆高大粗壮,增强抗逆性,增产5.7%~7.3%,增收31.20、18.60元/667 m2。  相似文献   

4.
开展硅钙肥对水稻的生育性状及产量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硅钙肥对水稻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使用本地常规硅肥相对于对照产量略有提高,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施用硅钙肥5 kg/667 m~2产量最高,为483 kg/667 m~2,较对照增产5.7%,增效益59.8元/667 m~2。  相似文献   

5.
通过施用硅钙肥与常规施肥以及八五四农场当地硅肥做对比试验,研究硅钙肥在八五四农场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硅钙肥与常规硅肥分别增产19.4、10.9 kg/667 m2,增产3.28%、1.84%,硅钙肥处理比常规硅肥增产8.5 kg/667 m2,增产1.42%。从效益分析来看,硅钙肥处理和常规硅肥处理在单位面积收益、净增效益方面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与常规施肥相比,分别比当地常规施肥增加效益38.6元和18.7元/667 m2;硅钙肥处理比常规硅肥处理增效益19.9元/667 m2。  相似文献   

6.
在承德县三家乡进行硅钙肥不同施用量及其施用方法对水稻生育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2 a施用硅钙肥试验研究,证明了水稻施用硅钙肥,肥效持久,增产显著,效果明显。硅钙肥施用量为25~30 kg/667 m~2产量效果较好,25 kg/667 m~2为最佳施用量,水稻增产效果明显,一次施用可保持2 a,既降低成本,又有较高的收入。  相似文献   

7.
研究硅钙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施硅钙肥促进分蘖、利于干物质积累、增加生物产量、改善品质;硅钙肥施用量以25~30 kg/667 m~2增产效果较好,以25 kg/667 m~2的施用量,增产显著,一次施用硅钙肥可保持2 a。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稀土硅钙肥与常规混合肥料作为基肥在膜下滴灌水稻上的运用,对水稻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以及土壤关键酶影响的对比,得出稀土硅钙肥比常规混合肥料更有利于膜下滴灌水稻的生长发育,可使膜下滴灌水稻缩短生育期,还能提高水稻的出苗率和结实率。此外,稀土硅钙肥是一种缓释复合肥,施用时间晚导致水稻产量有所降低;土壤两种关键酶的活性也相对较弱,但它延长了两种酶的利用时间。  相似文献   

9.
施用硅钙复混肥对玉米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有关试验报道,施用硅肥后,能提高水稻植株体内SiO2含量,提高细胞壁的强度,抗倒伏、增强抗逆性、株形挺拨。刘树堂在小麦试验表明,施硅增加冬小麦表皮细胞壁厚度和硅化细胞数量,提高茎秆刚性。但到目前为止有关混施硅钙肥对玉米抗倒伏性能影响研究甚少,为了探讨施用硅钙复混肥在提高玉米抗倒伏性作用,我们设计高密度下不同硅钙肥处理对玉米抗倒伏进行探讨,为科学施用硅钙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花生施用硅钙肥肥效试验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省田间多年多点硅钙肥肥效试验表明,花生施硅钙肥后比对照(常规施肥)提早生育2-3d、增产5.6%-9.9%、单株结荚数增加3.2个、百粒重提高1.4g、出米率提高2.5%,硅下肥最佳施用量450kg/hm^2,以其肥一次性施入。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间作条件下的氮硅营养对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黄壳糯在间作条件下氮硅营养对稻瘟病发生的影响。 在常规施氮条件下(225 kg/hm2N),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水稻地上部生物量约15.8%,籽粒产量提高20.8%;降低植株茎、叶氮含量35.5%和14.1%,茎、叶硅含量降低13.9%和8.8%;对叶瘟和穗瘟防效为10.0%和27.7%。增加氮肥施用量(450 kg/hm2N),植株中氮含量显著提高,叶瘟和穗瘟病情指数明显上升。茎叶氮含量与叶瘟和穗瘟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0**~0.968**。施硅能促进水稻对硅的吸收,降低穗瘟发病的严重程度,茎中硅含量与穗瘟的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69**~0772*。间作水稻植株中氮含量降低是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用量的速效钙肥,可不同程度地加快水稻的生育进程,可增加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水稻孕穗期、齐穗期各施用速效钙17.5 g/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增产率为7.7%。  相似文献   

13.
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用量的速效钙肥,可不同程度地加快水稻的生育进程,可增加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水稻孕穗期、齐穗期各施用速效钙17.5 g/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增产率为7.7%。  相似文献   

14.
高效硅肥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11年和2013年2年在相对缺硅的土壤上进行水溶性高效硅肥在水稻上的肥效试验,明确了水溶性高效硅肥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增产效果,初步确定水溶性高效硅肥在水稻上的最佳经济施用量为6.9 kg/667 m2,水溶性高效硅肥在水稻上的最高产量施用量为7.5 kg/667 m2,最高产量比对照增产6.6%。水溶性高效硅肥明显促进水稻对N、P的吸收和利用,使水稻植株氮磷含量明显上升。适量的高效硅肥明显增加株高、穗长和千粒重;提高颖花量,增加实粒数;提高分蘖率,增加有效穗。  相似文献   

15.
烟后稻施用硅肥效应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是水稻生长的必需元素。试验表明,烟后稻(即烤烟后作水稻)施用硅肥,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增强水稻抗逆性,提高水稻有效穗,实粒数增多,千粒重增重,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其关键技术是:于烟后稻拔节期前施用硅肥,施用量150~225kg/hm2。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应用正宝牌硅钙肥在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田进行为期2 a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肥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强水稻抗逆性,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增加效益。一次施用可保持2 a,肥效持久。施肥量以25 kg/667 m2增产效果最显著,较CK增产81.5 kg/667 m2,增产率13.8%。  相似文献   

17.
硅锌肥在水稻上应用效果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硅锌肥在水稻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硅锌肥能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性、抗寒性,增加穗粒数,降低空秕率,增加结实率,增加产量,增产幅度可达11%,同时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甘蔗施用硅钙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钾的基础上,增施硅钙肥,能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份,其中以每亩增施SiO28公斤,增产最多,亩增产786.6公斤,增产12%。  相似文献   

19.
甘蔗施用硅钙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钾的基础上,增施硅钙肥,能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糖分,其中以每亩增施SiO2 8kg,增产最多,亩增产786.6kg,增产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直接播种雨养为主的旱作水稻的硅肥最佳施用量并揭示硅肥增加产量的机制。【方法】以绥粳18为材料进行两年大田试验,设计0、15、30、45、60和75 kg/hm 2的有效硅用量(用Si0、Si15、Si30、Si45、Si60和Si75表示),研究不同硅肥用量对旱作水稻生理指标、干物质转运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加硅肥显著增加了旱作水稻的产量,二次回归方程分析表明施用有效硅量47.68 kg/hm 2可获得最大理论产量,当有效硅用量为30~47.68 kg/hm 2时,硅肥显著提高了根系活力、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协调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延缓了后期叶片的衰老,每穗粒数提高了23.62%~24.63%,千粒重提高了8.94%~10.08%,优化了穗粒结构进而增产38.42%~110.20%;有效硅施用量为47.68~75 kg/hm 2时,生育后期加快了茎叶干物质向穗部转移,加速了叶片衰老,不利于籽粒的持续性灌浆,影响了每平方米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影响产量。【结论】对于绥粳18而言,适宜吉林省中部地区旱作水稻高产高效的最佳有效硅肥施用量为30~47.68 kg/hm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