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本研究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引进粤甜27号、粤甜22号、粤甜25号、粤甜B1、粤甜16号(ck)5个甜玉米新品种在漳平良种场种植,通过对各品种的生育期、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性状比较分析,粤甜27号、粤甜22号2个品种表现为产量高,平均667m2产量分别为1147kg和1076kg,明显高于其他3个品种;抗病性、抗倒性强,对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等均有较高抗性;果穗外观和食用品质较优。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正>榕甜2号(闽审玉201401)是福建省农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选育的鲜食型甜玉米单交种,2014年在新桥镇坂尾村示范种植7.33hm2,平均每667m2鲜果穗产量1081kg,较粤甜16号增产19.6%,增产极显著,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均好,可扩大示范和推广种植。现将榕甜2号玉米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特征特性榕甜2号春季播种,出苗至鲜棒采收需83d,株型半紧凑,茎秆粗壮,生长整齐,前、中期生长势强,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合广州种植的甜玉米新品种,2022年春季广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了广州市甜玉米新优品种擂台赛,有21个甜玉米品种参试,通过系统调查、评价品种的熟性、产量、抗性、商品性、蒸煮品质等,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胜品种4个,分别是晚熟、丰产、商品性好、抗性较好的纯黄粒品种粤甜28号;较晚熟、丰产、品质性状好的纯黄粒品种珠甜6号;丰产、商品性好、口感好的黄白粒品种金银粟6号;早熟、丰产、商品性好的黄白粒品种粤双色5号。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2002年初引进超甜玉米广甜2号,参加了我院近两年春播和夏、秋播试验,与超甜3号、穗甜1号超甜玉米进行了品种比较,结果表明广甜2号表现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在多点生产试种中也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超甜玉米以黄色籽粒的品种为主,其次为双色品种,白色品种较少。急需加工型的超甜玉米品种,潜力品种有奥甜16号、穗甜1号、华宝1号、珠甜1号等。  相似文献   

6.
选择甜玉米品种甜1号在海南省东方市进行试种,以华珍超甜玉米、HT2甜玉米为对照,采取大田种植并观察这几个甜玉米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研究结果表明,昱甜1号甜玉米的综合性状适应在海南省东方市春季种植,可以作为当地的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襄阳地区种植的甜玉米新品种,2017年我们以粤甜16为对照,引进了12个甜玉米新品种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金华13号在农艺性状、品质、产量、抗性等方面表现均优于对照,可在进一步熟悉品种性状的前提下加大示范种植面积,博宝和NKT1701建议继续开展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8.
我们于2002年初引进超甜玉米广甜2号,参加了我院近两年春播和夏、秋播试验,与超甜3号、穗甜1号超甜玉米进行了品种比较,结果表明广甜2号表现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在多点生产试种中也充分显示出高产,质优,生态适应性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浙江金华地区甜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且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甜玉米种植品种繁杂,产量和品质参差不齐。为此,作者引进8个甜玉米品种开展了品比试验,以期为当地种植户选择甜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金玉甜2号、浙甜10号、珠玉甜1号、浙甜11号产量较高,穗部性状优良,较适合用于追求高产量的栽培;雪甜7401和金银208具有矮生、早熟、高甜的特点,较适合用于追求高品质、提前上市的栽培。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8个超甜玉米新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先甜5号、世珍、华珍、金甜678、皖甜1号的产量差异不大,丰产性和综合抗性较好.脆王的丰产性和适应性最好,可以作为川道地区春播超甜玉米的主栽品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正>金玉甜1号是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甜玉米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好等特点,2007年11月通过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年,我站引进金玉甜1号等甜玉米品种开展品种比较试验,以确定其丰产性,参试品种有金玉甜1号、美玉糯7号、华珍、浙甜2088,以浙甜2088为对照。春季种植上述4个品种,以大区对比形式作丰产性对比,并对比品质优劣;并在秋季开展了金玉甜1号的适应性和丰产性试验,观察其1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龙岩地区种植的甜玉米品种,我们选择了永珍7号、闽双色2号、闽甜6855、闽甜683、闽甜168、金皇甜1号等甜玉米品种在漳平市开展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永珍7号鲜穗667m~2产量最高,果穗最长,穗粗最粗,鲜百粒重达46.9g,鲜出籽率达71.6%,籽粒色泽均匀、排列整齐,商品性好;闽甜6855产量位居第二;金皇甜1号产量位居第三;闽甜168产量位居第四;闽甜683产量位居第五。这5个甜玉米品种表现为苗壮、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且排列整齐、抗病高产、商品性好,可与本地常用玉米品种开展区试,进一步确定其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荆门市主栽甜玉米品种楚甜双福为对照,引进9个甜玉米品种开展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黄金玉、博宝、彩甜糯10-1、脆珍甜玉米和金中玉综合表现好于对照,增产效果显著,均可作为主栽品种在荆门地区推广栽培;金镶玉甜8号、夏王、超级彩甜糯和风流才子综合性状表现较差,建议可小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4.
正正甜68自2010年以来一直是广东省农业主导的甜玉米品种,其母本自选粤科06-3#是利用美国超甜玉米品种杂交,再经过7代自交选育得到的生长旺盛、具有抗病、抗倒伏的优良自交系,父本UST是从日本品种Bandit当中通过多代自交筛选出的二环系~[1]。正甜68商品外观好,具有广适、优质、高产等特点,适宜在广东、湖南、浙江等省区作鲜食甜玉米种植。自2009年开始,该品种便在广东省进行了试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宜在福建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的鲜食甜玉米品种,作者对12个鲜食甜玉米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闽甜986、珍白甜6号、农甜3号和荟甜188的产量较对照粤甜16号增幅较大(18.7%~35.3%),并对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纹枯病、茎腐病、粗缩病、玉米螟等病虫害达到抗或中抗水平;闽甜736小斑病抗性较差,但对其他病虫害抗性较强,且产量较高;以上品种在品质及相关农艺性状方面也表现优良,综合表现突出,建议继续进行大区试验或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适宜福建漳平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商品品质优良的鲜食甜玉米品种,福建省漳平市农业农村局承担了福建省鲜食甜玉米新品种区试漳平试验点的鲜食甜玉米品种筛选项目任务.本试验对各参试鲜食甜玉米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抗性、商品品质及相关的农艺性状作了调查,结果表明:闽甜869、荟甜8号、鲜玉甜7号、闽甜986、双萃191等5个鲜...  相似文献   

17.
南京地区甜玉米夏秋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选择较耐热的甜玉米品种晶甜3号、晶甜5号、华珍等,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南京地区播种,进行夏秋甜玉米栽培试验,9月采收,不仅克服了夏季高温时间长导致的甜玉米生长发育与授粉结籽不良问题,还拉长了甜玉米产品上市时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萃甜618是以自交系Lv甜-001为母本、自交系Lvh43-0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黄色超甜玉米新品种.2016-2017年参加东南区鲜食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2 a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1553.8 kg/hm2,比对照(粤甜16号)增产3.3%,表现出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佳、适应性广等特点.该品种于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80359),2020年10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玉20200034).  相似文献   

19.
理科甜5807是以自选系甜H-02为母本,以甜H-804白为父本杂交而成的黄白相间的超甜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品质优良,穗形美观,苞叶完整且紧实,果穗籽粒饱满紧实、排列整齐,无秃尖,粒色黄白相间。于2013、2014年参加多点试验,2015、2016年参加合肥品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品种杂交优势明显、长势旺、果穗大、口感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2013、2014年平均667 m~2产量分别为1 178.9、1 061.2 k g,比对照(粤甜16)分别增产9.7%、10.1%;2015、2016年平均667 m~2产量分别为1 106.1、993.0 kg,比对照(粤甜16)分别增产8.2%、9.5%;且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该品种高抗大、小斑病,纹枯病和茎腐病,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符合当前甜玉米市场的需求,适宜在南京及周边相同生态区域内种植。  相似文献   

20.
甘甜3 号是甘肃省金源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以自交系J 甜26 为母本,自交系J 甜01 为父本选育的超甜玉米一代杂种。J 甜26 是用美国无名超甜玉米杂交种通过连续6 代自交选育的二环系,J 甜01 是用一不知名的超甜玉米杂交种通过连续6 代自交选育的二环系。2004 年夏在张掖配制J 甜26×J 甜01 组合,2005 年在张掖进行新组合观察试验,2006 年在张掖进行甜玉米品种比较试验,2007~2008 年参加广东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2009 年进行生产试验及示范,2010 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2010 年在广东、福建、北京、甘肃、河北、湖北等地进行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2 500 hm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