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绝大多数物质和能量,目前只能由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产生,而在这些生命活动过程中最基础的是植物生产,土壤成为植物生长的天然基地,土壤不仅使它成为植物生长的天然基地和种植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也为动物生产(畜、禽、水产养殖业)提供饲料,所以动物生产也离不开土壤.因此,为了满足人类对生物产品的需要,必须进行植物生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工业和农业的高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给动植物生长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低影响、高效益的修复方法,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植物联合固氮菌的修复方法属生物修复中较为新型的一种技术手段。本文在概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来源、危害以及对传统修复技术评价的基础上,阐述了植物联合固氮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以及展望,以期为土壤重金属修复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或环境美学因素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或造成损害的现象.空气污染源可分为两类:天然源和人为源.天然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空气环境排放物质的场所.人为源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由于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能,会使自然过程造成的空气污染,经过一定时间后自动消除,使生态平衡自动恢复.一般而言,空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11,(7):10-10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可有效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包括从细胞分裂生长到生根、发芽、开花、结实、成熟和脱落等一系列生命过程。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根据天然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每年因病虫草害造成巨大损失,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和反复使用,带来了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增加,也直接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及生存,化学农药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伤了天敌及有益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害虫更加猖獗。生物农药是直接利用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以及人工合成的与天然化合物结构相同的农药,它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转基因生物农药和天敌生物农药等。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即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它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以碳酸盐黑钙土为例,通过30多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数据对比,从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对土壤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的补充与调节等方面阐述土壤有机质的缺失对土壤及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警醒人们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的重视,科学合理地补充和调节土壤有机质,以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周群 《现代农业》2014,(6):25-25
<正>土壤是人类生产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它支持着天然植物和栽培植物的生产,也繁衍了动物和人类。做为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土地更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可是我们的耕地面积不大,这就要求我们提高现有土壤的生产力。随着科学的发展,施用化肥使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可是化肥又有它的局限性,施用不当,反而会使土壤逐年变坏,产量也会随之而降低,这样就有必要要求我们培肥土壤,使土壤肥沃度达到一定水平,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满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重金属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进入农田土壤中,危害作物生长,并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迫切需要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减轻重金属的危害。生物修复是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的生命代谢活动,将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受污染环境。本文综述了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主要原理、现状和进展,阐述了生物修复对周边环境扰动小、不产生二次污染、经济有效、绿色环保等优势,并对我国目前微生物修复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做了深入分析,针对微生物修复的研究现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合理地利用生物修复技术修复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生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9.
稻草还田及利用技术在农田生态建设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主体,以环境为条件,加上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各种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一个物质和能量大量流进流出的开放系统.土壤不仅为农业生物生长和栖息提供场所,支撑植物生长,消化动植物残体,而且是植物所需的矿质养分的来源与贮藏库,也是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进行交换和循环的主要场所,起到物质和能量转换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农业生产与气象的关系 1.大气提供了农业生物的重要生存环境和物质、能量基础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命有机体,其生长发育和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气体成分、气流等大气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饲料是一种用于饲养动物的物质。传统作为饲料的物质,主要是天然植物,包括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在现代动物生产中,一些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物质也可以作为饲料。  相似文献   

12.
<正>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载体,也是地球表层生物活动最活跃的部分,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加剧,原生植被受到破坏,各种污染物不断在土壤中富集,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导致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可导致植物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人或动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受污染的植物,使可对人体或动物产生危害的物质进入体内,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破坏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生物化学农药包括信息素、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对靶标生物具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或引诱等特殊作用而没有直接毒性。其可以是天然化合物,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与天然化合物相同,允许异构体比例的差异)。糖链植物疫苗是一类来自于微生物、植物、海洋动物具有的激活植物自身免疫、提高植物抗病抗逆能力的糖类物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低硒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2%,其中严重缺硒地区的粮食等天然食物硒含量较低,当地人因无法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硒而罹患多种疾病。因此,通过科学手段有效解决我国人体缺硒问题意义非凡。植物性食物是动物和人体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等营养的重要来源,植物吸收环境中的硒,并将其转化为有机态硒,之后通过食物链为人体吸收利用,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缓解人体硒摄入匮乏的途径。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矿物质营养大多都来自于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物,不仅在植物促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可通过生物活化等作用,将土壤中的硒转化为有利于植物吸收的形态,进而提高植物对硒的利用率。本文综述了目前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对硒转化利用规律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通过微生物介导途径,提高植物吸收转化环境硒的效率,改善动物及人体缺硒状况,进而解决缺硒地区人体健康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牧草栽培的目的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基础是建筑在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的适当配合上。植物生产的基础是建立在合理的轮作基础上,动物生产之决定因素是饲料基地,无论是作物轮作或饲料基地的建立都依赖于适当的牧草材料的选择;播种草场,和天然牧场的合理管理与利用。在作物轮作里混合牧草的栽培的  相似文献   

16.
浅议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土壤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表物质和能量转化交换的活动场所,是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动物、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微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土壤作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枢纽,负载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功能,维系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随  相似文献   

17.
何谓“有机农业”? 一种作为避免使用合成化肥、杀虫剂及转基因生物的整体性生产管理系统,有机农业使空气、土壤和水污染降至最低,优化了植物、动物和人类相互依赖社区的健康和生产能力。不使用导致自然资源退化的外部农业投入(例如土壤营养开采)并不等于是“有机农业”。  相似文献   

18.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自然环境要素之一,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受到污染和破坏是很难恢复的.土壤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床,为植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使得植物能够健壮的生长,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食物.  相似文献   

19.
3种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目前土壤污染形势严峻,保护土壤刻不容缓,而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的修复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主要介绍了超富集植物、植物与微生物(动物)联合修复和植物与基因工程联合修复这3种植物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并指出各技术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根际促生菌是从植物根部分离出的微生物,借助其代谢过程或代谢产物,以改善植物生长条件,尤其是营养环境。如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参与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增加有效养分,分泌激素,刺激植物根系发育,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等。农业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化肥、农药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环境问题,并且使生产成本提高。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应用微生物来代替化肥和农药寄予了厚望,从而对植物与根际促生菌关系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