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甘草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甘草又名甜草根、粉草、灵通、国老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品种有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黄甘草、云南甘草、圆果甘草、刺果甘草,定西地区栽培的甘草品种主要是乌拉尔甘草.我国的甘草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及东北省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2.
<正> 甘草别名甜草、甜根子、甜甘草等。以根及根状茎入药。含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内酯及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味甘、性平,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之功能。主治脾胃虚弱、咳嗽气喘、痈疽疮毒等症,在食品工业及轻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河北等地,过去主要依赖野生。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极耐  相似文献   

3.
<正> 1 概述 甘草,别名甜草、甜根子、甜甘草等。以根及根状茎入药。含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内酯及黄酮类和香豆素类化合物。味甘、性平、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之功能。主治脾胃虚弱,咳嗽气喘,痈疽疮毒等症,在食品工业及轻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河北等地,过去主要依赖野生。  相似文献   

4.
甘草的栽培和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又叫乌拉尔甘草,别名甜草、甜根子、粉草、甜甘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作为我国2000多种草药中用量最大的传统中药材,素有"十方九草,无草不成方"之说,为我国著名的国药之一.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其所含药物成分主要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内酯及黄酮类和香豆素类.据药典记述:"味甘、性平,有补脾益气、缓中补虚、润肺解毒、止咳祛痰、清热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咳嗽气喘、伤风、胃痛、肢体疼痛等症".由于国内、国际市场对甘草需求量的增大,使甘草供不应求,所以,种植甘草市场广阔,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5.
甘草亦称甜草,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甚长.奇数羽状复叶;夏季开花,蝶形花冠,紫色,总状花序;荚果狭长,椭圆形,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有褐色腺状刺.产于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主要类型有粗毛甘草、光果甘草和胀果甘草.以根及根状茎入药,具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缓急定痛和调和药性之功效.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甘草的栽培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甜草、甜根子、甜甘草等.根和根茎入药,味甘,性平.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咳嗽气喘、痈疽疮毒、腹中挛急作痛、缓和药物烈性、解药毒等.此外,随着对甘草的深入研究,甘草正广泛的应用于医药、食品、饮料、卷烟、化工酿造等行业.人工栽培甘草,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甘草育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又名甜草,粉甘草,为豆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从古至今,是一种常用中药,有中和、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等作用.享有"国老"与"十药九草"之称,被国家列为重点专控药材.甘草酸作为甜味剂,也可用作调制香烟的香料.我国大量出口甘草及提取物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医药行业大宗的出口创汇药材.  相似文献   

8.
甘草为豆科植物,按产地又分为东甘草、西甘草、新疆甘草,广泛用于医药业及食品工业.西甘草主产于内蒙古西部,此外,内蒙古包头一带,陕西的定边、靖边,甘肃的庆阳地区,河西走廊一带以及平凉等均有,质量较好.山西中部的汾阳、临县、石楼、忻州、代县、繁峙等所产亦属西甘草品质.东甘草主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朝阳、建昌,吉林的白城、洮安、镇赉、长岭、乾安,黑龙江的大庆、泰来.新疆甘草主产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及东部哈密、吐鲁番一带地区,向东延至甘肃的酒泉和金塔一线以西均有大量野生.  相似文献   

9.
甘草别名甜草、甜草根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和根茎人药,根含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异甘草素等,是常用的中药材。甘草株高50~120cm。根粗大,圆柱状,红棕色。根茎横生,形状及颜色与根相似。茎直立,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6枚,卵形或椭圆形,花蝶形,淡紫红色,荚果弯曲,镰刀状,外生刺毛,种子圆形,棕绿色,千粒重15g。  相似文献   

10.
邹新群 《北京农业》2001,(11):16-16
甘草(甜甘草、粉甘草等).是豆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也是一种常用中药.有和中、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等作用.在食品工业中还可做甜味剂、调制香烟用的香料,出口量很大.人工栽培甘草,可结合治沙,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药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