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求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甜瓜适宜的施肥灌溉制度,采用大棚盆栽试验,以常规撒施浇灌复合肥为对照,设置甜瓜全生育期不同灌水下限(W1:75%θfc、W2:65%θfc、W3:55%θfc)、不同追肥水平(F1:1050 kg/hm2、F2:735 kg/hm2)两因素,研究水肥一体化并施入厨余有机肥条件下对薄皮甜瓜生长、产量...  相似文献   

2.
水肥耦合效应对辣椒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水定额、氮肥和磷肥对保护地辣椒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辣椒生育性状和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灌水,其次是施磷和施氮,灌水和施磷的交互作用对茎粗和分枝数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辣椒生育性状和产量较佳的水肥管理措施为:灌水定额170.0 m3/(hm2·次),施纯氮225.0~273.9 kg/hm2,施纯磷90.0~180.0 kg/hm2.  相似文献   

3.
延边地区保护地辣椒水肥管理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因子分析获得综合指标值,进行模型拟合和优化,提出了延边地区保护地辣椒高产、优质、高效、节水、环保水肥管理体系.当灌水138.9~149.8 m3/(hm2·次),施纯氮248.3~278.2 kg/hm2,施纯磷140.8~159.7kg/hm2时兼顾了多项指标要求,实现了保护地辣椒合理施肥和灌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水、氮管理设施番茄产量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相互关系,构建最适水、氮组合模式,以期达到"节水、减氮、高产"的目的.[方法]设置4种氮肥梯度(F0:0 kg/hm2、F1:150 kg/hm2、F2:300 kg/hm2、F3:450 kg/hm2)与3种灌水定额(W1:0.5 Epan、W2:0.7Epa...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求适宜的追肥方案,最大程度恢复受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方法】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6—9月,采用测坑模拟淹水的方法,在河南商丘开展了夏玉米淹水和排水后不同施肥方案的试验研究。夏玉米拔节—抽雄阶段,以淹水(W1)和不淹水(W2)为主处理,排水后施肥方案为副处理,分别为:不追肥处理(CK)、N 100 kg/hm~2处理(F1)、N 100 kg/hm~2+P2O575 kg/hm~2处理(F2)、N 100 kg/hm~2+K_2O 75 kg/hm~2处理(F3)和N 100 kg/hm~2+P2O575 kg/hm~2+K_2O 75 kg/hm~2处理(F4),试验小区重复3次。【结果】W1处理的玉米群体株高、株高整齐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比W2处理分别下降了4.6%、45.9%、10.9%和24.3%;对于淹水处理,排水后不同追肥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淹水对玉米生长和产量所造成的危害(P<0.05),其中追肥F3处理的玉米群体株高比CK、F1和F2处理分别提高6.6%、4.7%和3.3%,株高整齐度分别增加130.8%、94.4%和48.3%,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7.7%、9.7%和6.9%,产量分别增加20.9%、15.7%和13.1%,F3处理和F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淹水显著降低了夏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积累(P<0.05),在淹水条件下,F3处理和F4处理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受淹玉米在排水后,追施氮肥对生长和产量具有显著的恢复效应(P<0.05),同时增施钾肥对氮肥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的作用(P<0.05)。在夏玉米生产区,对于受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恢复,氮钾配施氮100 kg/hm~2+K_2O 75 kg/hm~2是较为适宜的灾后追肥方案。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肥处理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苹果树的最佳灌溉施肥模式.以7a生苹果树为研究对象,不同灌水下限和施氮量为控制变量[3个灌水下限处理:50%θc(W1)、60%θc(W2)、80%θc(W3);3个施氮量处理:50 kg/hm2(F1)、100 kg/hm2(F2)、200 kg/hm2(F3)],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施肥灌溉模式下的果实品质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MATLAB软件,构建了GC-ITOPSIS果实评价模型,进而确定最佳灌溉施肥模式.①灌溉施肥模式为W2F2处理时,果肉硬度、固形物含量、果形指数、单果重最大;灌溉施肥模式为W3F1处理时,果皮硬度和果肉细度最大;灌溉施肥模式为W2F1处理时,果皮脆性最大;灌溉施肥模式为W1F1处理时,酸度最大.②经过GC-ITOPSIS模型的综合评价,发现灌溉施肥模式为W2F2处理时,综合贴近度越大,果实品质最优.③经过相关性分析,采用GC-ITOPSIS模型确定的苹果品质综合排序与大多数单一品质排序结果基本一致,即GC-ITOPSIS模型完全可以用于果实综合品质的评价.果园滴灌灌水下限为60%θc、施氮量为100 kg/hm2时,果实品质最佳,即中水中肥的灌溉施肥模式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硅肥对水稻全生育期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水稻为研究对象,品种选取"津原89",设定灌溉水含盐量3个水平处理W1、W2、W3(矿化度:3、4、5 g/L),硅肥3个不同叶面喷施量处理F0、F1、F2(施硅量:0、6、12 kg/hm2),淡水灌溉作为对照处理(CK)的试验,通过SPSS 26.0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定拱棚辣椒水肥一体化施肥制度。【方法】设置3个施肥量和3个灌水量,按生育期进行调整,完全随机设计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灌水量与施肥量对拱棚辣椒土壤酶活性、土壤硝酸盐量、果实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苗期—开花期灌水量和施肥量分别为201 m3/hm2和60 kg/hm2,开花—果实膨大期灌水量和施肥量226.5m3/hm2和119.7 kg/hm2,果实膨大期—拉秧期灌水量和施肥量分别为300 m3/hm2和180.0 kg/hm2,辣椒植株根系活力最强,为18.905μg/h;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最强,分别为182.59、874.1 mg/(g·24h)、7.5 mg/(g·min)、0.15 mg/(g·72h);土壤硝态氮量最低,为5.91 mg/kg;辣椒根干质量、根冠比最大,为20.2 g、0.22;辣椒可溶性蛋白量、可溶性糖量、维生素C量最高,分别为32.24、37.9、130.42 mg/g。【结论】苗期—开花期、开花—果实膨大期、果实膨大期—拉秧期3个时期,灌水量是201、226.5、300 m3/hm2,施肥量是60、119.7、180 kg/hm2,拱棚辣椒土壤酶活性,辣椒品质均比其他处理高。  相似文献   

9.
2012年在西北干旱地区宁夏中部干旱带同心黑膜覆膜条件下,研究了洋葱喷灌方式灌溉量及灌水次数对洋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灌2 100m3/hm2处理鳞茎产量最高为77 414.1kg/hm2,较喷灌900m3/hm2处理增产28.50%,供水效率143.09kg/(hm2·mm),水分生产效率155.39kg/(hm2·mm),与喷灌900m3/hm2相比,水分生产效率提高7.53%。因此,优化出洋葱喷灌生产模式灌溉定额2 100m3/hm2,缓苗水300m3/hm2、叶旺长期600m3/hm2、喷灌2次,鳞茎生长期1 200m3/hm2、喷灌4次。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灌溉方法(滴灌、沟灌)及相应施肥管理下的葡萄园土壤CO_2和CH_4排放进行了原位观测。结果表明,2012年与2013年生长季之中,不同灌溉方法显著影响葡萄园土壤CO_2和CH4的排放。以滴灌替换沟灌后,2012年CO_2与CH4减排量分别达到(3 530.34±1 611.97)kg/(hm2·a)和(0.392±0.424)kg/(hm~2·a),2013年则分别达到(2 198.43±713.97)kg/(hm~2·a)和(0.136±0.192)kg/(hm2·a),且2012年与2013年不同灌溉处理间CO_2排放量均差异显著;若将宁夏全区沟灌葡萄园全部改造为滴灌葡萄园,则2012年和2013年GWP减排总量(以CO_2计)将达到7 077.14万kg与4 402.58万kg。滴灌能有效抑制土壤CO_2与CH_4的排放损失,更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生活再生水滴灌灌溉定额与施肥量对苹果生长、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3因素(水质Q、灌溉定额W、施肥量F)3水平(低、中、高)正交试验,利用极差分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生活再生水滴灌对苹果各指标的主次顺序、显著性、最优组合方案以及各指标综合得分最高方案.结果表明,3因素对苹果新梢长度、茎粗、Pn、产...  相似文献   

12.
水肥耦合对温室番茄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水肥供应对番茄植株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通过日光温室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1.00E(W1),0.75E(W2),0.50E(W3)和3个施肥水平N-P2O5-K2O(F):320-160-320 kg/hm2(F1)、240-120-240 kg/hm2(F2)、160-80-160 kg/hm2(F3),当地灌水施肥为对照CK.结果表明:番茄株高受灌水和施肥影响显著(除58 d外),随灌水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水肥交互作用仅对28,38 d株高产生显著影响.茎粗在48 d后受施肥影响显著,在W1水平下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低肥低水利于番茄根冠比提高.灌水对植株Fv/Fm和ΦPSⅡ影响显著,施肥对Fv/Fm(除56 d外)及79 d后的ΦPSⅡ影响极显著,而水肥交互仅对93 d Fv/Fm影响显著;植株Fv/Fm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在79 d时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ΦPSⅡ在79 d后随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除处理W3F2).综合分析,番茄株高、茎粗及植株Fv/Fm与ΦPSⅡ在处理W1F1下总体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的肥料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将不同种类肥料和灌溉定额进行组合,研究其对土壤盐分的动态影响及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收获后,除尿素处理外,有机肥、控释肥和缓释肥处理在常规及节水灌溉条件下耕层和剖面土壤电导率(EC)均值较试验初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有机肥处理在常规灌水条件下(灌水定额为1 005 m3/hm2),控盐效果略显优势;缓释、控释肥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灌水定额为750 m3/hm2),控盐效果更明显,剖面土壤EC均值较试验前分别下降16.4%,14.3%;尿素处理在常规灌水条件下,耕层及剖面土壤EC均值较播前分别增加3.6%,2.7%,积盐程度略高于节水处理.4种肥料处理的小麦产量较对照处理增产效果显著;缓释肥处理在常规及节水灌溉条件下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优势.综合考虑节水、增产、土壤脱盐等效应,获得优化灌水施肥模式为:缓释肥配二铵基施,生育期内不进行追肥,缓释肥为800.4 kg/hm2,二铵为350.6 kg/hm2,灌水定额为750 m3/hm2,产量为8 374.5 kg/hm2, 较当地农民习惯灌水施肥处理可增产2.14%、节水25%,作物耕层EC值和剖面土壤EC均值较播前分别下降18.6%,16.4%.  相似文献   

14.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冬小麦最佳的水肥管理制度,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低水I1(60%ET_c,300.0 mm)、中水I2(75%ET_c,370.0 mm)、高水I3 (ET_c,495.0 mm) 3种灌溉下,设置低氮N1(180.0 kg/hm2)、中氮N2(255.0 kg/hm2)、高氮N3(330.0 kg/hm2) 3种施氮水平,测定不同生育期小麦土壤含水率、地上干物质累积量与最终产量指标,并计算农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经济效益等指标,分析水肥耦合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对农田耗水量影响显著,农田耗水量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加;适当的水肥配比可获得较高的地上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和经济效益,过量的水肥投入并不会使产量和经济效益持续增加;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经济效益与灌溉量、施氮量的相关性显著,建立了各指标与灌溉量、施氮量的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各指标最大值对应的水氮量分别为410.0 mm、260.0 kg/hm2,370.0 mm、260.0 kg/hm2,410.0 mm、180.0 kg/hm2,400.0 mm、250.0 kg/hm2;通过回归与空间分析得出,灌溉量为359.8~428.9 mm (72.6%ET_c~87.5%ET_c)、氮肥量为225.4~280.9 kg/hm2时,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可同时达到最大值的95%以上。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及其他环境相似地区的水肥制度优化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旱作水稻水肥耦合模型及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膜下滴灌旱作水稻水分、肥料与产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进行膜下滴灌旱作水稻水肥耦合模型试验,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供试土壤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氮、磷与水稻产量之间符合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其一次项、二次项及水氮交互项回归系数均达显著水平,三因素的增产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溉定额、施氮量、施磷量.采用此模型计算的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之间呈高度正相关,预测准确度达99%.由此计算得出最高产量灌溉定额及其施肥量、经济最佳灌溉定额及其施肥量.提出实现目标产量的水肥最优组合方案:若以9 300~9 600 kg/hm2为目标产量,则灌溉定额、氮、磷用量分别为9 730~10 500 m3/hm2,272~363 kg/hm2,136~147 kg/hm2;若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则最佳的灌溉定额、氮、磷肥用量分别为8 500~9 015 m3/hm2,225~240 kg/hm2,90~120 kg/hm2.对比不同种植模式表明,膜下滴灌旱作水稻的产量与播后上水直播基本持平,其成本与育秧移栽种植持平,但水分生产效率(1.06 kg/m3)远远高于其他3种种植方式.与传统育秧移栽种植相比较,膜下滴灌旱作水稻节水50%,节约肥料3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水肥气热耦合对枸杞光合指标和产量的影响规律,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运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展开了研究.土壤水肥气热耦合对枸杞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综合调节措施对枸杞产量和光合作用具有正效应.在枸杞生育期降雨量为135.1 mm、土壤为沙壤土和实施滴灌条件下,确定的适合当地枸杞的土壤水肥气热最优组合为A1B1C1D1,即土壤深耕调节通气量,灌溉定额为4 815 m3/hm2,追肥量为高肥(纯氮量1 395 kg/hm2,纯磷量3 60 kg/hm2,纯钾量270 kg/hm2),覆PP无纺布增温抑草.该最优组合下,产量可以达到9 281.55 kg/hm2,比对照增产25.37%,同时,枸杞植株光合作用较强,果实品质较好.该结论为枸杞土壤水肥气热高效利用和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水、盐、氮三因素对棉花生长的耦合效应及最优水肥制度,分别设置了4种灌溉定额(1 575,2 100,2 625,3 150 m3/hm2)、4种施氮量(0,150,300,450 kg/hm2)和4种土壤盐分(非盐化土、轻度、中度和重度盐化土),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水、氮、盐对膜下滴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定额、施氮量和土壤盐分与棉花产量之间符合回归模型,模型对水氮盐的耦合效果较好;单因素对棉花产量影响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为灌水量,土壤含盐量,施氮量;耦合作用的影响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为盐氮,水氮,水盐;水氮施加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均存在阈值,低于此阈值,棉花增产效果较为明显;中、重度土壤盐分含量明显抑制棉花生长;通过回归模型进行耦合分析,最适合研究区的水肥盐耦合方式为轻盐土壤、灌溉定额2 677 m3/hm2和施氮量202 kg/hm2.本研究将为盐碱区棉田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肥耦合效应对设施豇豆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设施豇豆对不同水肥耦合效应的响应,在滴灌施肥条件下试验研究了水肥耦合对温室豇豆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而制定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滴灌施肥制度.试验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完全组合设计3个灌水水平、3个施肥水平,共9个处理,分析了水肥耦合对豇豆光合特性、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对豇豆株高和茎粗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适宜水肥配比有利于植株生长,高水高肥则引起“徒长”,进而影响后期产量与品质的形成;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都呈双峰曲线型变化趋势:苗期温度低,光合作用较弱,增加水肥有利于光合指标的提高,伸蔓期光合强度增强,中水高肥处理效果最佳但与中水中肥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荚期豇豆光合能力达到最大,并随着水肥梯度增大而先增后减,趋势变化平缓,水肥需求量最大;豇豆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均随着灌水施肥定额增加而先增后减,中水中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临界值为28 598 kg/hm2,水分利用率高达95.33 kg/m3,并且水分利用率对水分的敏感度高于肥料,水肥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品质指标分析,中水中肥处理各指标效果表现最好,并且能够控制硝酸盐含量增加,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的质量比分别达到285.3 mg/kg,90.48 g/kg,52.82 mg/g.  相似文献   

19.
不同喷灌水氮组合对马铃薯耗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克山县圆形喷灌机条件下不同水氮组合对马铃薯的耗水规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同时确定节水、节肥、高产目标下适宜的水氮组合方式,试验设置了2个灌水水平:灌水总量W1(80 mm)和W2(100 mm);4个追氮量水平:F1(45 kg/hm2),F2(56.6 kg/hm2),F3(70 kg/hm2)和F4(86.6 kg/hm2);2个施氮频次:C1为块茎膨大期1次施入,C2为块茎膨大期分2次施入,并选择雨养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为313~332 mm,块茎膨大期耗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63.4%~66.0%,幼苗期和块茎形成期是需水关键期,应结合马铃薯生长状况和当地雨水情况,适当进行补充灌溉;相比于其余处理,W2F4C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46 525 kg/hm2;不同水氮组合间马铃薯的淀粉、维生素C、粗蛋白含量及商品薯率无显著差异,粗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合比较,建议在黑龙江半湿润地区,可采用高水(100 mm)高肥(86.6 kg/hm2)高频次(块茎膨大期分2次施入)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喷灌水肥一体化是提高中国东北半湿润区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探索圆形喷灌机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肥对马铃薯产量、氮素积累以及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施氮量水平:115,165,215 kg/hm2(分别以F1,F2,F3表示);3个施氮频次:2,4,6次(分别以C2,C4,C6表示);选择传统沟施追肥作为对照区.结果表明:处理F2C6的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最高;相同施氮量条件下,马铃薯块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频次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频次下,随施氮量增加,块茎氮素积累量先增加后减少;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2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频次增加而减小.综合比较,建议黑龙江半湿润地区马铃薯种植采用中肥(165 kg/hm2)、高频次(追施氮肥6次)的喷灌水肥一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