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2.
对疑似患有禽白血病的广西麻鸡进行病理剖检、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以及对细胞培养上清进行p27抗原检测、细胞培养物进行PCR扩增,并对分离到病毒的gp85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从该病鸡同时分离到了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分别命名为ZS14-A株、ZS14-J株。对ALV-A gp85、ALV-J gp85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ZS14-A与6株国内外A亚群参考毒株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6.3%~87.8%,其中与国外株MAV-1同源性最高,为87.8%。ZS14-J与7株国内外J亚群参考毒株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83.4%~96.1%,其中与J亚群原型株HPRS103同源性最高,为96.1%。 相似文献
3.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商品代肉鸡中分离鉴定出来的新的ALV亚群,主要引起肉鸡的骨髓瘤白血病(myloid leucosis,ML)。2009年,J亚群禽白血病在我国呈高发态势。我国于1999年首先在肉用型鸡群分离鉴定出ALV-J的中国株,随后相关研究依次展开。论文就ALV-J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病毒变异、免疫抑制及与其他免疫抑制疾病共感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禽白血病病毒在广西鸡群中流行情况,采用DF-1细胞接种、细胞培养上清p27抗原检测、PCR扩增,对临床血管瘤型禽白血病的三黄鸡病料进行了病毒分离,并对分离病毒gp85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从1只病鸡同时分离到了一株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与一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分别命名为HG01-A株和HG01-J株。ALV-A gp85与7株A亚群氨基酸同源性为85.8%~87.5%,与A亚群美国株MQNCSU同源性最高为87.5%,与A亚群原型株RSA同源性为86.9%。而ALV-J gp85与7株毒株核酸序列同源性为84.0%~93.8%,与广东株XX2-08以及四川株SCSM01同源性最高为93.8%,与英国原型株HPRS103同源性为90.2%。进化分析进一步表明,HG01-A与各参考株亲缘关系较远,HG01-J与SCSM01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首次从同一只广西三黄鸡中同时分离到ALV-A及ALV-J,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的流行病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囊膜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JE9,建立了检测ALV—J en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ELISA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SPF鸡血清、鸡抗禽流感H9亚型阳性血清、鸡沙门氏菌阳性血清、鸡腺病毒阳性血清、鸡新城疫阳性血清.结果均为阴性,无交叉反应;抗ALV—J阳性血清与ALV—J特异性单克隆抗体JE9能相互阻断;ALV—J阳性血清经酸处理后,ELISA检测的D490差值明显下降。对部分攻毒鸡血清样本及田间ALV—J阳性血清样本进行电镜观察,可见ALV—J样病毒粒子及ALV—J样免疫复合物。经与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ALV—J env抗体结果比较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与IFA方法两者具有较好的群体符合率,群体符合率为8/9。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在ALV—J的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gp85蛋白,将ALV-J的gp85基因克隆至pFastBac-HTA供体质粒,将其转入DH10BacTM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使gp85基因整合到Bacmid穿梭载体中,构建重组穿梭载体Bacmid-gp85。通过脂质体介导,将重组穿梭载体Bacmid-gp85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gp85。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结果表明ALV-J gp85蛋白在Sf9昆虫细胞中得到正确表达,表达的重组gp85蛋白分子量约为38 ku。ALV-J gp85重组蛋白在Sf9细胞中的正确表达为其功能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禽白血病(Avian Leucosis,AL)是由各种禽白血病亚群病毒引起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主要是以造血细胞恶性增生为主的一类传染病。目前主要将其分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禽骨髓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其中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对禽类危害最大的疾病.相关文献报道亦最多。而骨髓细胞陛白血病(又称禽骨髓细胞瘤Myeloid Leucosis,M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vian Leucosis Virus-J subgroup,ALV-J)引起的禽多种肿瘤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9.
为了解白血病发病过程和病变多样性,从一个严重发生过ALV-J诱发肿瘤/血管瘤的240日龄海蓝褐商品代蛋鸡群中挑选28只不能正常产蛋鸡在实验室连续观察50 d.其中7只分别在249~265日龄死亡,1只出现趾部血管瘤,死后剖检6只出现肝、脾肿大,血管瘤或肿瘤结节.其余21只300日龄剖杀,4只趾部血管瘤,剖检后,除4只外均有不同的内脏病变如肝、脾肿大,弥漫性白色肿瘤结节或纤维肉瘤,以及骨硬化等.对21只采血分离病毒,均分离到ALV-J.对7个分离株gp85扩增克隆测序,表明该分离株与J亚群参考株gp85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在86.9%~95.5%,与A-E亚群ALV的同源性50.6%~53.3%.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gp85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遗传变异趋势,采用PCR方法克隆了安徽省地方品种五华鸡ALV-J gp85基因序列ALV-J-WH,并将该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15个gp85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ALV-J-WH与所比对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介于85.9%~96.2%之间,与其同源性最高的是来自于国内ALV-J毒株的JN378888基因序列,进化树也证实两者亲缘关系较近;此外,相对其他ALV-J gp85氨基酸序列,ALV-J-WH在223位氨基酸后有10个氨基酸的缺失;对所有全长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共有71个可变氨基酸位点,10个高度变异位点,尤其是hr1和hr2区域分布较多。结果表明,ALV-J-WH与国内部分ALV-J毒株分离gp85基因来自共同的原始病毒,但其具有独特的序列特征;ALV-J gp85基因高度易变,部分高频率突变的氨基酸位点可能是ALV-J在抗体免疫选择压下的作用位点。 相似文献
11.
12.
J-亚群禽白血病JL-2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近年来,J-亚群禽自血病的暴发流行在国内时有报道,在本研究中,自吉林某患病鸡群分离出一株病毒,采用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出长度为545bp的J-亚群禽自血病病毒特异性核苷酸片段;将病毒经SPF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获取其前病毒DNA,依据原型毒株RPRS-103 c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经PCR扩增得到包括gp85、gp37、E-element基因在内的近1.8kb的DNA片段,将其连到pMD18-T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JM109,培养后提取质粒分别用Hind Ⅲ,BamHI进行单酶切和双酶切鉴定,得到了阳性重组质粒pMD18-T-JL2/env,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囊膜基因,其中亚型特异性片段gp85和标准对照毒株HPRS-103的同源率为94%,所编码氨基酸的同源率为87%。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国蛋鸡J亚型白血病病毒(ALV-J)株来源及其遗传进化关系,本研究对2009年从我国6个省区蛋鸡场分离到的19株ALV-J的gp85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并与11个ALV-J参考株gp85基因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个ALV-J分离株的gp85基因长度为894bp~924 bp不等,分别编码298~308个氨基酸;各病毒株间gp85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为71.3%~10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蛋鸡ALV-J分离株来源复杂,其中13个分离株与英国原型株HPRS-103、国内麻黄肉鸡株SCAU-0901亲缘关系较近;3个分离株与美国株ADOL-7501及国内白羽肉鸡株HN0001处在同一大的分支;而另外3个分离株则各自形成独立的分支,表明其gp85基因发生了较大变异.本研究表明,19个分离株与国内早期肉鸡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提示我国当前蛋鸡ALV-J株可能并非源自国内早期肉鸡ALV-J株,其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鉴定含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全长cDNA分子克隆(pBlALV)的感染性,首先将pBlALV转染CEF细胞,拯救出病毒(rALV),然后连续传代3次,对拯救病毒进行增殖培养.分别利用RT-PCR、western blot、IFA等方法,对拯救病毒进行鉴定,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拯救病毒的复制动力学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证明,本研究成功拯救出了具有感染性的rALV-J,为研究禽白血病的致病机理和探讨新的防制措施等提供了良好的ALV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地区2个规模化商品蛋鸡场疑似禽白血病病例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和ELISA检测,发现发病鸡群中血管瘤占50%,纤维肉瘤占37.5%,髓细胞瘤占12.59/5,J亚群禽白血病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达25%和15%。血管瘤主要见于脚部和翅膀,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为海绵状血管瘤,纤维肉瘤主要见于肌肉组织内,对弥漫性肝、脾肿大的病例观察表明肿瘤组织为髓细胞瘤。证实该鸡群感染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并表现为以髓细胞瘤、血管瘤和纤维肉瘤为主的多种肿瘤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ALV-J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禽白血病J亚群(ALV-J)是英国的Payne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肉鸡中分离出来的新亚群,主要引起肉鸡的骨髓瘤白血病。自1999年,我国一些肉用型种鸡场陆续发生了禽白血病J亚群。并且近几年来,ALV-J已从最初只引起肉种鸡发病开始向蛋鸡及中国地方种鸡蔓延。组织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型特殊的生物芯片技术,它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验误差。本研究将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起来,用特异性抗ALV-J囊膜蛋白gp85的单克隆抗体来检测发病鸡只的各组织器官的组织切片。在肝脏、脾脏、肾脏、卵巢、腺胃、骨髓、髓细胞瘤组织均检出病毒阳性抗原。结果表明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为临床诊断ALV-J提供了一个高通量、敏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为研究引起我国部分地区进口白羽肉种鸡发生禽白血病疫情的病毒来源及其变异趋势,本研究对从进口白羽肉种鸡分离的8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分析。8株ALV-Jgp85氨基酸遗传演化分析显示,其与ALV-J肉鸡分离株(包括ALV-J原型病毒株HPRS-103、美国肉鸡ALV-J分离株、国内肉鸡分离株)及蛋鸡分离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低于92.5%,而与国内2014年父母代白羽肉种鸡ALV-J分离株GD14J2同源性较高,为93.5%~95.1%,处于同一分支。8株ALV-J的3'非编码区(3'UTR)在rTM区缺失203bp,DR-1区缺失7bp,E元件位置缺失125bp,仅保留了22个碱基,这一缺失特征与GD14J2一致。8株ALV-J的3'LTRU3区序列与ALV-J肉鸡分离株及蛋鸡分离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低于91.5%,而与GD14J2病毒株的同源性较高,为94.3%~96.3%。序列分析发现U3区存在连续11bp缺失和164位碱基突变(C/T),该突变形成2个新的转录调控元件AIBREP1、AIBREP2。综合gp85、3'UTR和U3区序列特征,推测引起本次进口白羽肉种鸡禽白血病的ALV-J与国内2014年父母代白羽肉种鸡ALV-J分离株GD14J2为同一来源。但本次分离到的ALV-J病毒株也有新的变异趋势,这些变异是否与ALV-J致病性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ALV-J有效防控和净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J亚群白血病的病理学观察及PCR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某肉种鸡场取疑似J亚群白血病的自然发病鸡,剖检,观察病理学特征(光镜、电镜)。随后对该场进行ALV-J抗体ELISA检测,发现感染率达28%,从中选取部分抗体阳性鸡及阴性鸡剖检,取肝进行ALV-J特异性PCR检测。结果:自然发病鸡病变明显,在肝、脾、肾、睾丸(卵巢)肺等多种组织肿大,并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镜检:病灶内及肿瘤主要由密集的髓细胞组成,在大脑、小脑坐骨神经中未见。电镜,肿块中的髓细胞样瘤细胞呈圆形、核圆形或椭圆形,体积大小不一、染色质边集,胞浆中溶酶体增多,有些电子密度较高,有些趋于溶解,肝细胞体积增大,核浓缩或淡染,胞浆中线粒体增多,肿胀,嵴减少或消失,在胞浆膜下有病毒粒子存在。PCR结果:6例抗体阳性鸡和部分自然病例PCR阳性而2只对照鸡PCR阴性。通过以上证据可知,病变明显的和抗体阳性的鸡PCR结果全部为阳性,证明鸡体内病毒与抗体共存,而抗体阴性,病毒阳性的结果未出现,说明此肉种鸡场感染的ALV-J大部分是由于水平传播造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