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我国麻类产业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今后我国麻类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强麻类加工技术研究和麻产品开发,对推动当前处于低谷期的我国麻类作物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论述当前我国麻类加工利用现状和加工技术研究进展,针对当前麻类加工存在的加工水平低、创新投入不足以及产品附加值低等主要问题,提出发展性对策,对我国麻类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种业导刊》2013,(5):38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开发的最新研究成果"麻育秧膜在水稻机插育秧中的应用技术"在湖南沅江接受专家观摩与评议。为解决水稻机插难题,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资助下,麻类所利用麻等植物纤维研制出环保型麻地膜,并进一步改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麻类科研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全面分析,阐述了麻类科研机构尚不能转为企业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种业导刊》2014,(12):30-30
日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麻类种质资源子平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正式挂牌。国家麻类种质资源子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性支撑体系。该平台以国家麻类种质资源中期库为技术支撑,在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于2003年启动建设,  相似文献   

6.
综述我国麻类生产加工业的基本现状、产品及市场需求、技术水平与研发力量、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麻类生产加工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其发展提出了政策支持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麻类作物的用途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麻类作物的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述了我国麻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浅析我国麻类产品的地位和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分析了世界主要麻类作物的地位,论述了麻类产品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华亚4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亚麻品种改良岗位康庆华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亚麻生理与栽培岗位王玉富团队2008年从波兰引进种质资源材料NEW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采用系统选育法以高纤维、高产为目标进行定向选择,于2013年决选出优良株系NEW-3,在黑龙江、云南、安徽等地通过多年多点鉴定而育成的高纤亚麻新品种。该品种于于2019年10月31日在农业农村部登记,登记编号:GPD亚麻(胡麻)(2019)230004。华亚4号亚麻品种出麻率高、纤维产量高、抗倒、广适性好,为高纤亚麻品种。  相似文献   

10.
汉麻又称工业大麻,是目前我国麻类产业研发的主导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素食消费诉求的高涨,具有营养均衡特性的仿生肉制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通过阐述汉麻籽蛋白的营养特性及仿生肉产品的研制现状和市场需求,探讨了汉麻籽蛋白制备仿生肉制品的可行性、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主要麻类作物(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和工业大麻)参考基因组从2011年至2020年陆续完成测序,这标志着麻类作物科学已经进入基因组时代。文章首先详细概述主要麻类作物基因组测序。其次,评述了基于基因组学的麻类作物重要应用价值基因挖掘。基于参考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大量关于纤维发育、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候选基因被挖掘,以促进麻类作物纤维的物种特性和“不与粮食争好地”的逆境农业。同时不同麻类作物特异性状候选基因陆续被报道,如红麻雄性不育、亚麻种子含油量和大麻大麻素相关候选基因等。再次,麻类作物基因组测序完成为基于组学的麻类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可能:有助于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系统解析纤维产量、纤维品质、抗病耐逆等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有助于建立高通量基因型-表型数据库,挖掘优异基因资源与创制新种质;有助于创新并集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选择、转基因等技术,建立高效的快速育种技术体系。宜选育高产高效、抗逆抗病、适宜轻简化机械化、优质专用的多用途麻类作物新品种,以满足麻类作物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适应麻类作物生产方式。尽管已经获得重要基因以及位点的信息,但如何高效率利用已有基因资源对麻类作物进行遗传改良仍需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成熟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麻类作物基因编辑体系构建及基因组选择育种等。  相似文献   

12.
黄麻纤维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黄麻纤维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可为高产育种与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159份不同来源黄麻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对纤维产量即单株干皮重的影响表明, 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在11.89%至38.50%之间, 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黄麻纤维产量与各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其中, 与单株鲜皮重、株高、始花期的相关系数较大, 分别为0.814、0.760和0.648。黄麻纤维产量和单株鲜皮重、株高、出麻率、鲜皮厚的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 其标准回归系数依次为0.443、0.437、0.291和0.113。通径分析显示, 单株鲜皮重、株高在决定黄麻纤维产量时起主要作用。出麻率的相关系数(0.253)与直接通径系数(0.291)表现基本一致, 说明出麻率直接对黄麻纤维产量起作用, 具极显著正相关。因此, 在黄麻高产育种中, 应该以始花期、单株鲜皮重、株高、出麻率与鲜皮厚为主要筛选对象, 兼顾综合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3.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辣椒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明确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辣椒生长和产量的作用,在大棚内进行了不同地膜覆盖对辣椒农艺性状、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可以显著增加辣椒的株高、茎粗和分枝级数;白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白色麻地膜和黑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产量都显著高于塑料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对辣椒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器官物质积累与产量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辣椒总产量和叶鲜重显著正相关;早期产量和早期单株结果数极显著相正关。本研究表明麻地膜适合于大棚内辣椒的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14.
探讨秧盘铺垫麻育秧膜对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以常规稻‘湘晚籼13’和杂交稻‘Y两优’1号为材料,研究了麻育秧膜的应用对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发育和根系呼吸酶活性带来的变化。研究表明,与无膜对照处理相比,秧盘铺垫麻育秧膜处理的秧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硝态氮含量,伤流强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铺膜处理秧苗根系的整体呼吸代谢水平显著上升,乙醇脱氢酶(A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和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湘晚籼13号’秧苗各项生理指标和‘Y两优1号’的品种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秧盘铺垫麻育秧膜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棚内麻地膜覆盖栽培下辣椒的营养生长和产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大棚内麻地膜覆盖对辣椒营养生长的影响,测量不同覆盖处理下辣椒主要营养生长时期的株高和分枝级数,开花初期的开花率,结果初期的结果率,结果期辣椒的总产量,拔棵期辣椒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养分积累。结果表明,白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的株高一直最高,除5月2日取样外,其余时期分枝级数也最多;白色麻地膜覆盖下辣椒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养分积累最高;白色麻地膜覆盖辣椒开花率比无覆盖高53.34%,结果率同样为白色麻地膜覆盖最高;白色麻地膜覆盖产量比无覆盖高31.20%。研究表明,麻地膜覆盖促进辣椒营养生长,同时没有对生殖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可以增加辣椒产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湿润育秧,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秧盘不垫铺麻纤维膜育秧和秧盘垫铺麻纤维膜育秧)和育秧肥不同施用方式(100%秧土混施、50%秧土混施+50%秧土底部撒施、100%秧土底部撒施)下水稻机插秧苗的形态、干质量、根系活力、植株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发根力,以探索秧盘垫铺麻纤维膜结合育秧肥底部撒施应用于水稻机插育秧的可行性,以进一步改进麻纤维膜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结果表明,秧盘垫铺麻纤维膜明显提高了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相比秧盘未垫铺麻纤维膜的处理,秧盘垫铺麻纤维膜处理的秧苗表现为秧苗壮实,秧苗根冠比、根系活力、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发根力均有所提高。育秧肥底部供应提高了秧苗地下部生物量和根冠比,提高了秧苗植株可溶性糖含量而降低了硝态氮含量。随着育秧肥底部撒施比例的增加(从100%秧土混施到100%秧土底部撒施),秧盘未垫铺麻纤维膜秧苗的单株地下部干质量提高了69.2%,根冠比增大了60.3%,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38.6%,硝态氮含量降低了8.2%;秧盘垫铺麻纤维膜秧苗的单株地下部干质量提高了6.8%,根冠比增加了2.6%,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41.3%,硝态氮含量降低了7.8%。水稻秧苗根系活力和发根力均在育秧肥50%秧土混施+50%秧土底部撒施方式下达到最高值。研究表明,相比混施于育秧土中,育秧肥底部撒施可以提高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可与麻纤维膜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于水稻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生石灰调节土壤pH值,研究在不同土壤pH值条件,埋入地下的环保型麻地膜降解性能及其周围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弱碱性土壤中麻地膜降解速度快于弱酸性和中性条件下,且在碱性条件下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放线菌的数量增加最为明显,放线菌的数量与麻地膜的降解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麻地膜覆盖保温特性及对白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明确不同季节麻地膜覆盖栽培保温特性及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分别在冬季、春季和夏季进行不同地膜覆盖白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麻地膜覆盖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增温效果平缓,夏季不会出现膜下高温情况。麻地膜覆盖能够促进白菜出叶速率、增加株高和叶片数、增大叶面积。不同季节和不同覆盖处理间互作效应极显著(P<0.01),春季和夏季麻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比冬季明显。春季和夏季麻地膜覆盖下白菜产量分别比无覆盖高45.97%和48.89%,均呈显著差异(P<0.05);分别比塑料地膜覆盖的高6.66%和51.05%,也均达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